APP下载

文化自信: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

2019-01-30黄雪晴

中学语文 2019年2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情怀中华民族

黄雪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以载道”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文化品格,决定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方式,通过语文教学来守护、理解中华文化,让学生熟练运用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以文化自信书写更具辨识度的华国文章,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应有之义。基于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科8 套试卷9 道作文题(北京卷2 道任选其一)的分析考查,不难发现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导向:即是强调“以文化人”,重视文化自信的现实表达,考查学生的思辨性、时代性、文化性,突出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一、感悟文化内涵:文化自信的基因密码

“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着文化自信的基因密码,渗透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也是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提出的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汲取中华文化的丰富涵养,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核作深层次的解构,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新特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道德理想、价值追求等,散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如,江苏卷“物各有性,事犹是,人亦然”,揭示的正是传统文化“执中贵和”的价值追求。“中”即中正、中道、中庸、适中、不偏不倚,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和”即和合、合作、协同、亲和,是承认事物多样性,发现事物统一性,寻求事物协调性。“中和”思想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真理观、道德观,培育了中华文化积极向上的心态,固化为指导生活实践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追求。“物各有性”“和合共生”“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同、有秩,是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这对建立良性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大国和平崛起等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华文化从漫长的劳动实践中来,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化。劳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全国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引“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等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箴言,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不愿劳动、不理解劳动”的一些偏差认识、错误思想作对比,引导考生对劳动这一亘古话题作深入思考,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劳动精神。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最好的老师。彩陶青铜、茶叶丝绸、“四大发明”,三峡大坝、高铁航母、北斗大飞机等,无不展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接续奋斗的劳动精神。“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只有传承劳动精神,才能接过新时代的接力棒,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接班人。

二、坚定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精神归宿

文化认同能够增强文化凝聚、彰显民族精神,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认同化民成俗,让人找到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人的向上、向好、向善,引导我们的日常行为方向,也从更深层次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修辞、字词只是文章的基本,文章的大道是对民族记忆和个体灵魂的认知,作文教育担负的使命,也必须与此相关。”②

精神有了归属,生命才有了色彩。上海卷“中国味”,节选自学者辛丰年创作的一篇名为《耐人寻味的中国味》的文章。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时代,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对中国味的感悟,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回顾和体认,表达的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音乐如此,其他亦然,以最具中国味的汉字为例: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最节省、最富联想、最具美感、使用人口最多,一字一音、一字一意,每一个方块字携带的都是文化,穿越时空固化于每个人的血液中。汉字书写的意义和魅力在于,让世界知道“文化的中国”,一个自己认同、他人肯定的自信中国。商周的青铜,战国的争鸣,汉代的典籍,大唐的诗歌,两宋的思辨,明清的小说,都是世界文化史的辉煌篇章,是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有力注脚。正如《耐人寻味的中国味》结尾所感:回顾寻中国味的历程,有个总的感受:听域外之乐,进入角色,也能化隔为不隔。赏家乡之音,一旦有会于心,那可真是一种“浃髓沦肌”般的享受。谁叫我们是有绵延几千年文明的中国人呢!

再如北京卷“文明的韧性”,激发考生深刻认知中华文化的品格与精神:“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虽遭西方文化冲击,但在冲突阵痛中凤凰涅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自成体系、更具特色,这就是“文明的韧性”。“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人生态度的写照。思古观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迎难而上,化危为机,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2019 的色彩”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通道,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以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脉络谱写的奋斗之歌,无不为文化认同提供了最丰富的精神支撑和实践诠释,既是“2019 的色彩”底色,也是“文明的韧性”的实证。当然,文化认同不是盲目的、排他的,文化自信也不是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更不是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是历史大趋势,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绚烂色彩中体现文明的韧性,这是“文明的韧性”与“2019 的色彩”的辩证关系。

三、厚植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时代音符

家国情怀是扎根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虽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征,但始终都是文化自信激昂的主旋律,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是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时代强音。“立德树人”最根本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高考就是要选拔出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全国卷Ⅱ“青春接棒,强国有我”,截取1919年、1949年、1979年、2019年、2049年五个时间节点,突出不同阶段的时代主题,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呈现于作文试题,“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定位”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新课标多篇古诗文都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心怀天下、杀敌戍边、苍生饱暖的家国情怀。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学习、探究中锻造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富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原乡,是与生俱来的对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个人前途命运从来都是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天津卷“国家的前途”与全国卷Ⅱ异曲同工,引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三位个体的话语,爱国主义情怀跃然纸上,分别表达对中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心,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责任,个人献身人类历史发展的荣誉感、自豪感,聚焦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关系。《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个人与社会是须臾不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如同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的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弹奏的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铿锵音符。

四、思辨当下生活:文化自信的目标指向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给出了明确定位:即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表明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特点。语文学科所教的不仅是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是面对现实生活运用母语听、说、读、写和表情达意、交际沟通的显性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自信的价值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文化自信的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传道受业解惑”,教育活动自出现以来就具有理想气质、人文精神,蕴含着人类所有的美好期待,是人类精神的一般趋向。全国卷Ⅲ是一则漫画材料:“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画面主题清晰,中心指向明确,通过特定情景的引入,暗含尊师重教、师生情谊、责任嘱托等讯息,一下子拉近了教育主题,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对教育的人文价值追求、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产生强烈共鸣。作文是语言训练的集中反映,也是最好的思维训练、素养展示,“作文的立论本质是立人”。师生关系是校园里最常见、最普通的人际关系,学生的感受最真切、最具体,学生对师生的情感观察到了、感受到了,如何组织语言找寻最佳方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调动分析思辨、整合联想的细胞,展现考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统一起来,通过人文素养的培育来为学生的精神奠基,使学生在语言思维、人文素养、心灵品质等多层面获得提升滋养。

高考作文注重从文化基础、个体发展和社会参与的维度,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健全的理智、健康的情感,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浙江卷“作家与读者”,揭示了两种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以“假设”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作为一种隐喻,引导学生将对创作态度的思考迁移到自身的现实生活”,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观照,作文之道与做人之道相融通,“‘作家’ 指向青少年自身及其生活经历,‘读者’则是学生生命中的见证者与参与者。”④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挖掘问题,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关联现象,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深入分析阐释,在语文应用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这是作文创作之道,也是重要的语文品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华文化独具特色、博大精深,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渗透于听、说、读、写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审美追求等方方面面,为立德树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慧保障。以上从“感悟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思辨当下生活”四个维度,将2019年全国高考9 道作文题分解开来分别解说,只是为了便于表述阐释和交流探讨。在教学和写作实践中,虽然需要各有侧重、典型突破,但更多地则是要系统把握、综合运用,有机统一地推进文化自信的涵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情怀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五老”情怀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