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2019-01-30郭月华
郭月华
一、在散文阅读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今天,我们生活在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逼迫我们作出判断和选择。在这种情形下,想要有效甄别信息的真伪,尤需独立的思考与判断。批判性思维正是针对自己如何思维的一种策略。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会在理性开放的精神引导下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扑面而来的观点或表达进行合理判断与明智选择。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文章或观点,可以对文章的观点和理由进行评估,以便决定是否可信,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我们知道,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学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批判性思维,正是促进学生内在精神素质发展、使之得以健康成长的有力工具。可见,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构建更公平合理的民主社会起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义深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明确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并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中之一为“思维发展与提升”。而批判性思维是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批判性思维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往往立足于议论文写作、小说阅读与史传类阅读的辨析中,且收获渐丰。而散文,却因其展现出作者个性、主观性强,就被人们以“情感与个性无法理性分析”为由,摒弃于批判性思维之外,那么在散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然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品质,其本身并无固定的范围与应用的限制。而且,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密切相关、将会使学生能将在其中学到的批判性思维精神与技能应用到此后生活的每一层面进而对其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散文阅读教学,完全应该且完全可能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载体与主要阵地。秉持“怀疑一切,勇于尝试”的批判性思维精神,笔者想打破成见,运用批判性思维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进而在散文阅读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法、步骤与内容之确定
结合教学实际与科研现状,本文中“批判性思维”采用的是其较为简洁的定义,即是指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在散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系统完整、错综复杂的过程,因其所涉者多。结合语文学科特色与中国现当代散文特质,限于篇幅与教学实际,在本文中,笔者拟将散文阅读中体现的批判性思维简化为五个具体要求,或者说“五维”探究法:从求真、求善、求美、求深与求新五个维度全面、深入地研读散文。且为易操作起见,笔者将这五个维度的探究简化为“五步”阅读法。即分别从以下五个维度、五个步骤全面、深入地研读文章。
1.五个维度勤叩问
求真:情真,事真,理真。
求善:多元,开放,包容。
求美:语言,结构,意蕴。
求深:深入,深刻,深沉。
求新:题材,角度,见解。
2.五个步骤细考量
面对一篇散文,通过文中记叙的事件,描写的细节,抒发的情感,阐述的观点,通过五个问题,进入批判性阅读模式。
第一步:本文是谁写的?你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吗?是否读过他的其他作品?你对他的行文风格是否了解?
第二步:本文写了什么?他写的是事实,情感,还是观点?他是否写出了所有的事实?他的情感是否真实?他的观点符合哪些维度?
第三步:作者是在哪种境遇中写的?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
第四步:作者是怎样写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其中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语言?使用了哪些技巧?
第五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对于事件的选择与内容的剪裁,作者这样取舍的原因何在?他有没有说自己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他的理由是主观臆断还是证据确凿?
具体的研读方法及过程将在后续的论文中一一展示,兹不赘述。
3.思辨读写展光芒
学生将运用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能进行的批判性阅读的方法运用到这本书或同类书的其他篇目中,每人将研读的方法与研读收获付诸笔端,写出一至三篇阅读报告或心得。这一从读到写的训练过程,正是采用了余党绪老师的“思辨读写”策略:一是充分的原生态阅读,二是强调对主旨与内容的批判性理解,三是开展包括转化性写作在内的表达训练。
三、基于教学实际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散文定义与分类
本文依据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的定义,将散文定义为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同时根据教学实际,将其范围限定于狭义,即一种以记叙、抒情或议论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为便于学生识别,以减少因纠缠于概念辨析导致的混乱与低效。本文在对散文的分类上,舍弃了孙绍振先生主张的审美、审丑和审智之说,而仍采用以主要的表达方式命名的分类法,即将所有散文分作三大类:以记叙为主的写人叙事类散文 ;以抒情为主的抒情类散文和以议论为主的议论类散文。当然,这只是为方便论证而采用的限制,目的是为我们的思维指明方向,但并不排除某一篇目中对各类散文的交叉与相融。
关于篇目的确定,笔者建议首先在课本上给定的散文阅读课堂上进行,如鲁迅的《父亲的病》《雪》,史铁生的《合欢树》《我与地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这些篇目一般为新课标要求的必修内容,入选课本时间也较久,较为适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第二,结合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精选兼具个人风格、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的现当代散文。如近几年高考考过的林徽因的《窗子以外》,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木心的《童年随之而去》等。这些散文作为学生升学考试的训练材料,已经过高考出题老师的开掘,如在训练过程中辅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则可一举两得。第三,在以上篇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一作者或某一风格产生兴趣,则可延伸至对篇目所在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如对《父亲的病》感兴趣则可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对《雪》感兴趣则阅读《野草》,其他如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郁达夫的《达夫游记》……笔者的做法是先与学生确定几本书,选择的准则就是三类散文各选一本;然后,教师在选定的整本书中挑出一篇进行示范性的批判性阅读(我选择引导学生阅读并整理成论文的篇目有鲁迅的《父亲的病》《雪》,杨朔的《茶花赋》,木心的《乌镇》《同车人的啜泣》,王小波的《我看国学》《一头特立独行的猪》和张爱玲的《爱》)。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我们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所选的散文也正是起到例子的示范作用。当我们引导学生在中国现当代散文阅读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掌握了批判性思维技能、改善了批判性思维品质之后,完全可以推而至于广义的散文范畴,借尽精微而达致广大,进而实现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目标——改善自己的思维,并由此改变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