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校本课程建设应有的价值旨归
2019-01-30王玉华
王玉华
在不断的思考中产生和拥有判断能力、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作出反思和建设性批判是课程改革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也是校本课程建设应有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近年来,我校的“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课程,将批判性思维渗透进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理性判断事物,反思和内化课程内容,进而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现结合案例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以教材建设为载体,激发反思意识
教材编写是校本课程建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国家课程语文教材都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由专家团队编写的。它相对稳定,体现权威性。校本教材则从学校文化特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确定编写体例,选择阅读范文。编写者不仅仅是教师,更有学生参与。在教材运用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加以修正,不断完善。这种不断否定与建立的动态过程,体现了对学生质疑与反思意识的培养。
我校 “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教材以洪宗礼先生的“双引”理念架构每一个主题单元的编写思路。“诗歌引写”部分选择现代诗作品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将初选诗歌印发给学生之后,让学生认真阅读、思考,提出意见,同时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篇目,并阐述理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甄别,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从而锻炼了自己从不同的生活角度辨别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比如高级课程班“少年与梦想”单元,许多同学阅读了初选篇目以后,认为有些诗歌虽然经典,但是没有指向少年的生活和情感,超出少年的认知水平,很难与少年形成共鸣。他们推荐了许多更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作品。如汪国真的《走向远方》、席慕容的《少年》、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等。
这种建设教材的过程实际上体现了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三个着力点:一是学会分析与判断,二是初步具有思考能力,三是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方向。长期这样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然会提高。
解读教材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很关键。使用“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教材前,我们会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要看教材里“有什么”,第二要看我们想用教材“学什么”。引导他们先从一首诗歌或一个单元的微观层面解读,看看诗歌或单元在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包含着怎样的认知价值;然后从一个学期的宏观层面解读,把握好教材的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理解编者的意图等等。上述两点,能激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教材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融合方式,发现教材中的伦理特征,加深学习教材的情感体验。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思辨求新的能力,需要对已知结论不轻信、不盲从,并提出独立见解。所以学会提出新问题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更高要求。只有对所选诗歌进行深入研读,针对选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同伴的思考,才能发现、辨别事物的本质,体现思维的高度。
经过不断的研讨与反思,我们编写了《“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校本教材》,分初、中、高级三个学段开展教学。初级学段教材的主题单元为“四季美景”“挚爱亲情”“人生之舟”“动物与人”,中级学段教材的主题单元为 “祖国之恋”“诗意生活”“哲理之思”“唱响诗歌”,高级学段教材的主题单元为“亲近自然”“走过四季”“我亲爱的祖国”“少年与梦想”。每一个单元由“诗歌引读”“知识引写”和“活动引写”构成。三本教材共遴选36首现代诗经典作品,12个现代诗写作重点知识,12个现代诗写作专题实践活动。阅读与写作内容都指向少年生活,紧贴学生情感,切合学生认知水平,体现了以教材建设为载体、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成效。
二、以教学活动为阵地,培养批判精神
批判是语文思维培养的核心指标之一。具有思维批判性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严格观察、反思、质疑,层层深入地分析,检查他人甚至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想法,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地交换意见,开放地表达观点,客观地审视问题。无论从德育还是从智育来看,批判都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我校 “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课程以 “话题预热”“共读体验”“阅读拓展”“互动共写”“意义重构”为基本框架设计每一堂课教学,形成了阅读教学的显性模式,有利于学生批判精神的养成。每一节课,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自主地发现问题,表达和交流读写成果。通过“互动共写”产生思维碰撞,形成优势互补,共享成功欢乐。学习过程中充满思辨的探究行为,让学生重新编码自己的认知图式,获得学习内容意义上的重构。
我们不仅在“诗歌引写”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品质,而且在“活动引写”中,也力求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积极思考、主动思考的对象。每次活动选择什么主题,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都由学生充分论证后决定。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做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课程每周安排一次教学活动。提前一周,我们即将预设的教学内容发到“少年现代诗写作”群里讨论,课代表根据讨论拿出活动方案。每一次讨论,都是一次思考、批判、建设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样的讨论有时也搬到课上。在上一个主题结束之后,留下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下一个主题活动方案。围绕话题,每个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名学生负责记录,最后由课代表整理、提炼,形成方案发到群里供学习并完善。
比如高级课程班第三单元“我亲爱的祖国”“活动引写”,教材设计了“走遍大江南北,爱我祖国河山”主题实践活动,安排参观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陈毅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将参观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现代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交流会上朗读。
这是一次现代诗创写实践,要保证活动效果需先拿出方案。根据主题要求,几位同学先拟了一个初步方案,然后放到工作群里讨论。有同学认为活动的目的要校本化,将“了解泰州红色文化”改为“了解我校红色文化传统、我校的历史文化”,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有同学建议增加陈毅革命现代诗阅读内容,了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还有同学建议在实施过程中补上 “辅助事项”,对分组、安全、宣传提出要求,以拓展活动的能力训练,放大活动的教学功能。在大家的提议下最后形成了活动的完整方案。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群里,最有意义也最让大家难忘的是面对不同意见的争论。对于一些有不同看法的学习内容,我们常常采用辩论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辩论中思路不断清晰,同学们逐渐养成了自主、开放的批判精神。
由学生设计活动,切实培养学生追求理性、聆听不同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有条理、理性地表达和论证观点的能力。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学期结束,我们编了《“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活动设计集》,展示同学们讨论甚至是辩论后收获的学习成果,彰显课程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上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三、以写作实践为舞台,提升思辨能力
写作是思维训练的极佳方式,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应该围绕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建立自己的训练模式。有效地运用现代诗歌语言准确、清晰、生动地进行创作,并以批判性思维审视现代诗作品,自觉分析和反思现代诗写作经验,这是思维的较高层级水平。“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课程把现代诗写作实践作为学生训练思维、展示个性的舞台,教会学生思辨,创造性表达情感,在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初级课程班的“四季美景”单元,“活动引写”为“走进自然,感悟四季”。根据计划,我们组织了一次“秋日私语”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以诗歌的语言表达新时代少年对秋天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秋天的优秀品质。实践过程中,“落叶”成了许多同学歌咏的对象。他们观察落叶及其所处环境,抓住细微的心理或情绪变化,深究变化原因,引出情感和思考。
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现代诗写作自然离不开想象。有想象才会有创新。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将抽象的哲理蕴含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这样的思维过程,就是联想和想象的过程。而且要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哲理,更需要有思辨能力。
我校少年现代诗写作之星王华桥擅长写咏物诗,能对“落叶”进行深层次观察,多角度思考,写出平凡事物的理趣来。示例:一个镶金的孩童/蹦跳着从树梢上滚下来/顺着风儿跑/与树干做着游戏∥大地抚摸着她/说服她回到树根母亲的怀抱里/孩子瞪着眼睛吐着舌头/顽皮地躲着,与母亲捉迷藏∥你看,她终于玩够了/满头大汗的/枕在树干上/进入了泥土的梦乡∥她被这温馨融化了/化成数不清的香甜的梦/作为馈赠给树根母亲的礼物/——这是又一个孩子生命的起点∥
诗歌描写了树叶飘落的过程。因为玩够了,它进入了泥土里,以香甜的梦回报母爱。这样的抒写,既富人情味,又含有深刻的哲理。最后一句诗将情趣归结到理趣上来,耐人寻味。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否定,求新才是它的真内涵。王华桥的诗是在变革了一般性意义之后,建立了关于“落叶”的新的含义。这种具有思辨色彩的个性化表达,正反映了“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课程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做出的有效实践。
这次现代诗主题创作活动,我们设立了“哲理小诗”“心灵语丝”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诗精练的语言,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作形象的辨别分析,写出了许多思维角度不同、意趣迥异的现代诗歌作品。
四、以过程评价为航标,引领发展方向
评价是校本课程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课程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也应成为引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航标。所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参与学习的自主性、表达的创造性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也要本着能激励学生质疑、思辨、求真的原则,体现对批评性思维培养的考量作用。
在建立 “指向少年生活的初中生现代诗写作”课程评价体系时,我们设计了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多层级综合评价方法,并让这些方法相互关联,互为照应,共同推进教学活动,促进思维发展。尤其是作品评价,我常常通过网络对学生诗作进行公开、及时、动态地评点,利用网络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过程。在经过教师示范评改、学生按照示范自改环节之后,学生小组合作评改作品是体现在线评改功效最鲜明的环节。师生借助网络适时与同伴交流,参与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作品评价任务。
比如高级课程班“走过四季”单元有一条这样的练习:学习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自然物为对象、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来创作的精神,仿照其优秀作品写一首反映自然的诗。
活动结束,我选择了三位同学们的作品放到交流群,约定晚上某个时段进行在线点评。同学们畅所欲言,认为其中两首诗只是关于自然中某一现象的客观叙述,或者只注重对某一事物的描写,就像分了行的散文,缺少诗韵。只有吴翌君同学的作品比较有诗意。这首诗经过了前面的铺陈之后,结尾自然地道出自己的感受,很有趣味,诗歌语言也富有情趣。诗歌的题目叫“观察自然有感”,过于平实,与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不够协调,大家建议用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卡”做题,形象地表现“自然”和“我”的状态,并巧妙地将两者联结。浏览了同学们评议、修改这首诗的全过程,我深深赞叹同学们的领悟能力和思辨能力。诗歌经过在线点评和学生再改之后,形成了一首颇具意趣的作品:星星被卡在了夜空里/只能眨着眼睛/对别的星星发出暗语∥露珠被卡在了花瓣上/只能一动不动/等待太阳的来临∥小草被卡在了泥土上/只能仰着脑袋/仰望着天空的蔚蓝∥而我/却被卡在了/这首未完成的诗里/(《卡》)
教师观察记录和描述性评语是一种动态的阶段性连续评价,它贯穿于校本课程实施全过程,可着重在课前选材、上课表达、课后写作三个阶段落实。特别是课前选材阶段增加评价环节,可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以及思维发展的方向性。例如同学们围绕“唱响诗歌”主题选材时,选出了许多成为流行歌曲的经典诗歌。其中王涵之推荐了叶芝的 《当你老了》。王新宇同学评价说:“这首诗不仅经典,而且在春晚由莫文蔚演唱之后更是家喻户晓。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让校本教材有了现实意义。可以说材料指向了我们的生活和情感。”这既是对王涵之同学的选材进行评价,也是评价者自身思考的结果。用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培养辩证思维的好方法。
少年时代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少年生活和情感作为写作源泉,建立起以现代诗反映少年生活,表达少年心理、思想情感的校本课程,对提升初中生写作修养不无裨益。以此为抓手,在少年时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是课程改革的价值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