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2019-01-30◆
◆
(吉林省镇赉县镇赉镇第二小学校)
一、多措并举,调动学生写作热情
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培养其对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写好一篇作文的源动力。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对事物或事件的描述能力、观察能力,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思考的心、一双善于记录的手,从孩子的天性出发,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赋予其成就感,从而带动他们的自信。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定期组织交流分享,互通有无。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分享活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秀作文,或者请作者自行朗读,或是让学生作为作文的评审老师,选取自己认为出色的作品并指出该作品出彩的段落。取其长处补己之短,久而久之,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抵触心理,期待作文分享的过程,享受思维火花的碰撞,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多创意,注重作文课堂引导
教师备课不仅仅是熟知教学内容的过程,更是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科目因材施教的思考过程。但是,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承包了从命题、指导、批改到讲评的所有工作。学生作为作者仅仅变成了等待被点评的对象,参与感极低。
一般作文课的命题,毫无事先铺垫,只是经过教师简短的介绍后,学生要当堂完成。毫无思绪、被迫成文,造成了作文整体水平较低的局面,这是作文教学费时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明确习作内容及训练要求的前提下,在教学引导中将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并深刻贯穿于作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求解的欲望享受写作过程。
三、多元化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简单的诗句却阐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你饱读诗书,自然笔下生花,毫不费力便可出口成章。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看着作文题目无从下笔,或者词不达意,或者流水账般的记录毫无文采可言,究其根本还是脑子里的库存太少,导致输出的时候没有思路。
针对该情况,加强学生课内外阅读便极其重要。让那个学生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从书中找到力量,从书中汲取营养,从书中拓宽视野,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大量的阅读是丰富的语言之基石,脱离阅读,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书本之内,还要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广泛有益的课外阅读。
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使学生产生语感,激发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的强大后盾,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四、多角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常规的两点一线,所见所闻很受限制,虽然当今社会学生涉猎信息的途径增多,但是大量信息中如何观察筛选有效信息是一个难点,而观察是自主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指路人的角色,做好学生方向的参谋,但是不要限制他们发散的思维,更要培养他们对沿途风景的观察能力,而不同的个体关注点自然不同,由全体学生共同绘就一幅全方位、立体化的“风景画”,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事物认知从表象到本质的提升。
这就要发扬绣花针的功夫,指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入眼,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考虑对描述对象的全要素归纳总结。
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放过任何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引导学生多沟通、多讲述,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学会用语言准确的表达,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五、多情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之所以成为学生老大难的一号工程,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学生觉得无话可说。一个哲学家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找到学生关注的焦点,那么写作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此,将作文教学回归儿童本真,紧密联系儿童实际,利用丰富的媒介让学生走进生活、感知生活、享受生活、讲述生活,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分角色去参与,去体会,如做实验、辩论会、做游戏、表演课本剧等。通过亲身感受,让学生不觉得这是在完成一项作文作业,而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已。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可塑性较强,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正向引导,为学生搭建思想交流的大平台,提供创作创新的大舞台,从而不断完善小学生作文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