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
2019-01-30◆
◆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中学)
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他们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初步形成叛逆思想的时期,如果采用直接说教或是灌输教学,都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将德育教学与日常教学活动进行转化与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直接说教与间接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当前,我国很多的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说教式直接教育,这样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使得德育教学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采用直接说教与间接教育转化与结合的模式进行德育教学,为说教式德育教学增加语言的润滑剂。在实际的德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初一学生,应以说教为主,间接教育为辅,因为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还缺乏理性的思维,正在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加之他们的知识储备较少,直接说教的效果会更好一些;而等他们升入初二和初三阶段,知识储备数量较多,同时他们的视野也得到了开阔,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道德、礼仪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这时候就要以间接教育为主,直接说叫为辅,这样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纠正。
二、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的转化和结合
在传统的初中德育教学中,灌输式教育是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模式,而且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不再适应要求个性化发展的教学需求了。为了提高初中德育教学的效率,相关教师应将灌输教育转化成为渗透教育,并将二者进行有机地整合,不仅要在专门的德育教学中进行,同时还要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们渗透组织纪律性、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并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不怕苦、不怕累、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灌输教育结合渗透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初中的德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不仅需要对他们进行理论教育,还要在实践教育中深化他们的理解,使他们将理论内化,从而帮助学生激发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可以说,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转化与结合,能帮助初中学生不断提高并完善自身的优良品德。
例如,在农村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体育教学能培养你们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培养你们形成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并列举一大堆的例子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但不经过实践教育,是无法帮学生养成优良品质的。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借助田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借助篮球、足球、排球以及接力等集体参与的项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团队配合,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体会道德的真谛,使他们能够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四、自我教育与榜样模仿的转化与结合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喜欢追捧“英雄”、模仿“偶像”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采用自我教育与榜样教育的转化与结合的模式,借助榜样模仿教育,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采用榜样模仿教育,教师应采用学生最熟悉的人,比如班主任或某个学生,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更是学生经常模仿的对象。因此,在德育教学中,班主任应遵循“想要学生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的观念,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此外,班主任还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为学生树立同龄人榜样,帮助学生认识到应该做什么事,怎么培养自己的优良品德。这样,通过自我教育与榜样模仿,使学生从思想到行为都能认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德育教学目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的初中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实际的特点以及德育教学的要求,将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转化与结合,尽量做到灵活多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