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9-01-30◆
◆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小学)
情境教学是基于“以人为本”“教育回归”理念下形成的一种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与学习需求,构建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有效提升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活动参与热情,使其加深文本内涵理解,在学习体验中,引发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以下为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设计与实践。
一、案例概述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理解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大纲要求可知:(1)《桂林山水》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认知文本生字,了解文中重点词语意义,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桂林上水特征具有一定了解;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为:对“总——分——总”写作方法具有了解,掌握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应用的好处;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为:认知作者情感,激发与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桂林山水》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通过文本朗诵与阅读感知、体会桂林上水的美,掌握与应用作者文本内容与情感表达方法。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的设计与实践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设计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
例如,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根据《桂林上水》教材内容,从网络平台中下载教学资源,制作精美的微课件并进行微课件播放,通过优美的景色图片或视频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以“能够用一个恰当的词汇对你所见的景色进行概括或描述么?”“谁知道图片(视频)中的地方是哪里”等问题引出新课《桂林山水》。同时,将文本中的生字与生词利用“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示,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跟着‘小音’读词语”游戏,引导学生正确、大声朗读词汇。
又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教学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实现有感情朗读课文,为学生创设了“跟着导游赏桂林”教学情境,即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成为小导游,带来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进行联想与现象,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美,将学生情感引入到文本朗读中。
活动二:在文本结构分析中,将情景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进行了结合应用,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习趣味性。例如,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提出探究性问题“文章第一段与最后一段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文章进行分段,可分为几段,理由是什么?”以引导学生理解“总——分——总”写作手法。同时,基于文本结构分析与学会共同绘制《桂林上水》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文本写作结构与段落写作结构的了解,进行知识网构建。
活动三:在段落内容解析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进行学生思维的拓展,实现学生情感在文本中的渗透,达到情感共鸣,加深对作业创作思想的认知与理解。以《桂林山水》第三段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播放,引导学生通过感官感知,体验桂林山的“奇、秀、险”,并要求学生从本文中找到凸显“奇、秀、险”的词语,体会这些词句应用的妙处。与此同时,根据段落中应用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创设“秋日夕阳下的公园”“夏日荷塘”等语境,要求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根据文本内容“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进行仿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感想
《桂林山水》作为一篇脉络清晰、文字优美、情感丰富、写作手法应用多样化的文章,在阅读与理解过程中,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使学生融入到文本中,与文本建立良好沟通关系,体会文本的结构美、写作美、情感美。而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则更容易将学生情感带到文本世界中去,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到桂林上水美丽的景色中,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四、结论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也契合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对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创新思维等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教师应立足现实,以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情景的合理构建,实现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有效调动,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