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2019-01-30袁艳红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理学生命大学生

袁艳红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各种媒体频繁报道有关大学生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极端心理危机事件.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积极心理学拓宽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视野,赋予生命教育新的意义.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大学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青年是高等学校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1 信阳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地调查

本调查在选择对象上,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分别从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三所大学中,选取了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3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发放340份问卷,回收了309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

1.1 大学生生命意义模糊、生命意识淡漠

在对待自然生命的自我意识方面,问及你能感觉到幸福吗?有81%的人感觉到幸福,12%的大学生感受不到幸福,7%的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幸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能够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时,36%的人选择能够,28%的人选择不能够,36%的人选择了不能确定.在参加体育训练,增强体质方面,29%的大学生是经常参加.在饮食作息规律方面,38%的大学生能够做到有规律饮食作息,30%大学生会经常熬夜,32%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确定.在遇到挫折心理极度痛苦时,是否有选择极端行为来解决的想法?仅有23.86%选择从来没有.

在问及你认为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涵时,29%认为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懂得如何身心愉悦地活着的教育,31%认为是教会如何健康生活的教育,18%学生认为生命教育是教会人生能力和生存技巧的教育,12%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当遇到地震、火灾、溺水等突发事件时,66%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感到十分恐惧,不知道如何沉着应对.在自己或他人发生危险时,82%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实施有效施救.当问及“你会基本的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等方法吗”,选择很熟练的比例占3%,选择听说过但不知道如何操作占83%.

根据调查数据梳理和实地访谈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生命观健康积极向上.部分学生因为就业、学业、情感等多重压力,呈现生命意义模糊、生命意识淡漠、施救技能不强的现象.

1.2 高校生命教育缺乏前瞻性、一贯性、专业性

高校的生命教育尚缺乏如何使生命激情持续时间更长,更加具有时效性的内容[1].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力度方面,5.3%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认真落实到底.60.7%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什么教育缺乏前瞻性,往往是在意外事故发生之后,轰轰烈烈开展一段生命教育,过一段时间又偃旗息鼓.在问及“贵校的生命教育是如何开展的”,90.2%的认为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72%学生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有一章生命教育的内容,56%认为在高校“两课”中有关“三观”教育的内容与生命教育内容相关度较大,还有23%认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涉及职业精神和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如何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的建议中,89%的学生认为高校很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议把生命教育课程放在公共必修课教学板块中开展.

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上,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同时,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多以课堂上的理论灌输为主,缺乏模拟训练和活动体验,很难让学生亲身感受并有效学会基本的施救技能.

1.3 家庭生命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每个人的成长与其所在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家庭满意度调查方面,有59.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十分满意,12.3%的大学生不满意家庭成长环境.在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内容方面,82.3%的同学认为父母与其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学习方面的.在问及“父母是否教你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时,有15.5%学生选择经常会有,29.3%学生选择没有.在问及“家人是否经常对你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时,大学生选择经常教育、偶尔会有、很少有、几乎没有的比例分别为24%,46%,17%,13%.

在家庭生命教育方面,部分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度,使孩子缺少体验挫折失败的机会.父母对孩子的生命教育缺失,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关注点过高,对孩子的幸福快乐成长关注不够.有的家庭氛围不够和谐稳定,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2 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更倾向于对人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等生命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在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实验法等)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法,在实际研究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心理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主观层面,个人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目标就是个体的幸福感和良好的情绪状态,要求个体要有成就感地面对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相信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个体积极的优秀品质.个体优秀品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工作能力、爱的能力、交际艺术、审美能力等.积极心理学更倾向于人类共有的6种主要美德,即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己.三是群体层面,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有宏观层面的国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氛围,还有幸福的家庭、文明的学校、友好和谐的社区等.这三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对一个人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效结合,赋予了生命教育更强的活力,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和途径.从二者的内涵来看,积极心理学和生命教育都是关注个体中积极因素,不是一味地聚焦在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它们用欣赏的视角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教会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淡然地面对现实、乐观的态度畅想未来,唤起学生身上积极力量.从积极心理学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目标方向来看,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充分挖掘人内在的积极因素和积极品质,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人拥有阳光心态,从而健康快乐的生活.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有理想信念,全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素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平凡的生活中,要充分挖掘幸福的真谛,要有发现幸福、感悟幸福及创造幸福的能力,而不是去消费幸福.

3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搭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滋养平台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滋养平台.社会风气的好坏,对社会的进步、对社会意识的其他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良好的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想理念.我们需要健全完善最能代表我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法律法规,发扬民主集中制,体现出我国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关注.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让公正、诚信、友善等理念入脑入心,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教育观.

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和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良好氛围.企业、社区、医院等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为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提供精神上的动力支持、物质和场所上的必要帮助.通过校企合作、产学交融,企业定期接受学生做顶岗实习,帮助大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把理论学习和生产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热爱生活的品质.政府可以发动红十字会、医院、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组织的力量,把这些机构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志愿者活动基地,通过生命体验活动帮助大学生感悟生命的不易、锤炼生命的意志、明白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的真谛.

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力量强化对生命教育的网络舆论宣传.互联网是大学生信息传播、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校园舆论传播的有机统一体.“互联网+”时代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生命教育提供了新方式、新方法,也为多元化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这要求全社会必须负起政治责任和引领责任,占领网络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对宣传生命教育新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坚持服务性与思想性统一、开放性与互动性统一、知识性与娱乐性统一,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记使命,在感恩教育中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这是确保生命教育持续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3.2 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夯实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3]大学阶段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困顿.高校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做好生命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营养.

高校要构建以珍惜生命、人文关怀为主的校园文化.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办学的主要任务.把校训、校歌、大学精神等精神文化潜移默化渗透到每个同学的血液中,让每位同学心中留下深深烙印.制定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条例,把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融入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构建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学生行为规范条例和评价体系.高校教师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融入生命教育气息.在美观效果上,校园环境要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结构布局合理的基础上,做到品味高雅、体现大学精神和彰显办学特色.广大青年学子们在美丽和谐、底蕴深厚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够美化心灵、放飞心情、启迪智慧、珍重生命.

加强高校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为了满足大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强烈需求,可以设立有关生命教育的选修课程,也可以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强化对生命教育的渗透,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效结合.系统的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积极地去感悟生命、体验生命,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法.课堂教学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和创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生命化的课堂[4].在课堂上,可以欣赏影片、开展相关主题演讲,进行情景剧中的角色扮演或进行阅读书籍后的心得分享等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同时,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到医院、企业、福利院等生命实习基地,参加照顾儿童、关爱老人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一些生存拓展活动,通过专业的拓展提升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把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有力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系统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

3.3 完善家庭生命教育的独特功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每个个体来说,家庭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接受着家庭的直接教育和间接熏陶.家庭有其独特的教化功能,它以其教育的天然性、弥漫性、终身性的特征而具有明显的教育优势[5].家庭是每个人接收到生命教育最早的单位,也是促使个体情感形成的主要单位,具有天然的教育功能.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家庭关系更为亲密、持久,对个体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真诚相待、积极沟通,为个体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尊重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学会合理处理人际关系.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来说,家庭成员间的交往和互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对生命的态度,追求生命的价值及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父母要树立健康的生命观,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宽松、和谐、友爱、民主的良好环境.和谐和睦的家庭关系也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会人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互动,丰富了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感性认知,帮助大学生理性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科学高尚的生命观.

总之,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的育人功能,构建三者协同育人的合力机制.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命观,追求更高意义和更深层面的生命价值,从而真切做到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猜你喜欢

心理学生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