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论据群”,增强表现力
2019-01-30阎永锋
阎永锋
【技法阐释】
在议论文佳作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段落:从内容上看,它们由两个以上高度概括的论据构成;从形式上看,这些高度概括的论据是句式相同或相近,且语势连贯,构成了排比的。我们姑且将这样的段落称之为“论据群”。请看例段:
要想让同学关系走向友好与和谐,更需要我们学会包容。楚庄王拥有一颗包容之心,于是赢得了敢于以死相报的大将;石油大王哈默拥有一颗包容之心,于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胜;蔺相如拥有一颗包容之心,于是将相和好保证了国家的安定。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颗包容之心,就会在交往中求大同而存小异,并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失、个人尊严受到伤害的时候表现出应有的胸襟与大度。而包容所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同学之间关系的融洽,它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整所学校、整个区域,乃至全中国、地球村!
例段选自高考佳作《让同学关系走向友好与和谐》,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为了有效论证“要想让同学关系走向友好与和谐,更需要我们学会包容”这一分论点,考生精心打造了一个“论据群”,这个浓缩了楚庄王、哈默、蔺相如等三则中外名人轶事的“论据群”,看似信手拈来,实际是考生平日努力积累使然,其素材储备之丰富、选材用材能力之超群、语文素养之高已可见一斑,文章的说服力也因此而大增。
如何打造“论据群”呢?以下四点务请注意:
1.构成“论据群”的论据,可以是高度概括的 “事实”“道理”“做法”,也可以是言简意赅的“事议结合体”,但必须同质,即性质相同或相近,能够论证同一个观点。
2.要精心推敲字词、锤炼语言,努力打造标志明显的排比句式。
3.每个“群”以二至六个分句为宜,一般出现在文章后半部分或结尾处,且一文一“群”足矣。
4.是否使用“论据群”,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和自己的 “实力”来确定。
【名家示范】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因为定位于优秀,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不仅如此,还要敬鬼神而远之。
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的人做了好事总不忘共同工作的同事,总是把主要功劳归于大家;平庸的人恰恰相反,极力讳言别人的贡献,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贪天之功归己有,成绩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老子是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选自《人民日报》)
【点 评】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文,是一篇既积极健康、正气充盈,又融议事明理导行于一体的议论文佳作。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人生不仅应该有所追求——追求优秀、追求卓越,还应该既看重追求的结果,更看重追求的过程。一个人的人生定位是由他的生活态度决定的,如果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定位于“优秀”,那么,在别人睡懒觉的时候我们不能睡,在别人敷衍塞责的时候我们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我们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我们不能忍;非但如此,我们还需不屑于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就是说,如果你要追求优秀,那就需要以勤勉为天然盟友,把优秀作为一种品质、一种习惯,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正所谓 “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文章在写法上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口语入文,朴素说理,显然是作者优良文风的体现,的确方便了读者的阅读理解;短句为主、骈散结合,既使语言更精练、语势更连贯,也更彰显文采、彰显匠心;尤其是第五自然段中 “论据群”的使用,把“定位于优秀”者在“懒觉”“责任”“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现实表现以排比句的形式准确地概括了出来,既在“导行”方面给读者以引领,又使文章的说服力得到增强。
【佳作展示1】
要勇争先,更要有担当
一考生
勇于争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人如果勇于争先,那么他就会不畏险阻、奋发图强,直至到达理想的彼岸;一个民族如果勇于争先,那么他们就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国家如果勇于争先,则必然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国运昌盛,令世界各国皆生羡慕、向往之心。
但是,要勇争先,更要有担当。
人无担当难服众。勇于争先的直接表现就是时时争在前面、事事争在前面、处处争在前面,而在“争先”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或忽视了自己的争先行为可能给他人、给社会、给环境等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终将自己排挤成“孤家寡人”。那些一毛不拔的不义之财聚敛者,那些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哪一个不曾勇于争先过?但哪一个又是服众之人?他们因何难以服众?答案是:没有担当!“敢为天下先”没有错,但有一个重要前提千万不能忘记,那就是“报国”。
族无担当少和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族的经济实力虽然得到较大提升,但受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等方面的制约与限制,目前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还处在 “温饱线”之下。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我们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先富带后富”,继续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各项 “援藏”“援疆”等强边富民政策,进而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国无担当无盟友。因为锐意改革、全面开放、勇于争先,我们实现了大国崛起;因为有作为、有胸襟、有担当,我们拥有了众多的铁杆盟友。面对“埃博拉”疫情肆虐,他国人员撤离,有担当的中国医护人员勇于作为、迎难而上;面对枪林弹雨,他国隔岸观火,有担当的中国军人不怕牺牲、挺身而出……还有“亚投行”“一带一路”等等,中国正在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努力履行着诸多国际义务,于是赢得掌声一片、喝彩一片、万国来朝。
勇争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有担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民族、国家来说,二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偏废。
【点 评】
这篇考场佳作的突出特点有三:
一是内容切题,立意鲜明。无论是“勇争先”还是“有担当”,二者都是试题所给名句中的应有之意;无论是“要勇争先,更要有担当”这一中心论点,还是“人无担当难服众”等三个分论点,也都是对名句内涵的准确诠释;因此这样的内容很切题,这样的立意很鲜明。
二是说理充分,论辩性强。考生先是对勇于争先的重要性展开论证,然后以“但是”一转,展开对有担当重要意义的论述,个人、民族、国家三个维度,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有事实、有列举、有分析、有比较,最后以总结提醒的方式结束全文,整个论证过程严谨、严密,道理也讲得很深、很透。
三是语言优美,彰显个性。第一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式、成语入文,既言简意赅,又先声夺人;第三自然段中的反问句,直指靶心,势大力沉;第五自然段中由两个“面对”句构成的“论据群”,不但因“埃博拉”等词语的运用而彰显时代特色,而且事例典型,有力地论证了“国无担当无盟友”这一分论点。这显然是考生所熟悉且喜欢的语言风格。
【佳作展示2】
敬业之花,灼灼其华
一考生
漫漫人生,只要你有所追求、有所向往,那么可供学习的伟大精神有无数,可供效仿的优秀人物也有无数。如果有人问我:“你的榜样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敬业之人。”
大李之所以能够矢志创新,是因为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崇敬与热爱;小刘之所以能够忘情于山水,是因为他对自己志趣的坚守与酷爱;老王更是如此,从一名职高生终于成长为“大国工匠”,其成功完全是因为爱岗敬业。因此我要说,敬业精神更具当代风采,敬业之人更应该当选“当代风采人物”。
抚今追昔,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曾涌现出数不胜数的敬业人物。譬如司马迁——李陵之祸虽让他身受宫刑之苦,但他却没有离开或放弃自己所挚爱的事业,他不但秉承了父亲的衣钵,更牢记着身为一名史官的责任,坚守着史官的使命。他倾其一生所能,记载下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人情世故。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有了司马迁的敬业,才有了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再譬如诸葛亮——没有他哪会有千古《出师表》?没有他哪会有曹操败走华容道?没有他又何来刘备的蜀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只是因为刘备的三顾茅庐,就让“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他选择了尽忠尽职;只是因为那一句托孤之言,就让他“两朝开济老臣心”,尽心尽意辅佐起了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的后主。诸葛亮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演绎到了极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管是大角色还是小角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都需要把敬业二字牢记心中并付诸行动。没有警察的敬业,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定与祥和;没有交警的敬业,就不会有交通秩序的井然有序;没有白衣天使的敬业,救死扶伤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没有人民教师的敬业,就不会有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与盛开!农民不敬业,大家就没有饭吃;工人不敬业,产品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保洁员不敬业,脏乱差现象就会频频出现;公务员不敬业,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就会屡禁不止。
敬业如歌,或高亢或激昂;敬业如针,需入细需入微。敬业之花,灼灼其华,熠熠生辉!
【点 评】
这篇考场佳作的突出特点有三:
一是角度切题,内容丰富。考生所谈的敬业,是建立在对大李等三人成功要素分析比较基础之上的,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在文章中,考生不仅列举了诸多敬业之人的敬业之举,还从反面列举了许多现象,从多个维度展现了敬业之花是如何灼灼其华的,内容之丰富可见一斑。
二是语言优美,极具文采。文章语言之优美,既体现在排比、比拟、比喻、反问、引用等修辞方法的合理运用方面,也体现在长句与短句、散句与骈句的巧妙搭配使用方面,尤其是倒数第二段中“论据群”的使用(四个“没有……就不会”,四个“不……就”),既从反面论证了拥有敬业精神的价值与必要性,又彰显了考生的非凡文采。
三是有情有理,感染力强。文章以说理为主,又不乏情感的积极参与,考生将抒情与说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注重以情感人,更注重以理服人,进而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其观点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