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2019-01-30陈莲
陈莲
(莒南县皮肤病防治站,山东 临沂 276600)
0 引言
慢性荨麻疹是因皮肤、血管、黏膜受到外界刺激或是感染出现炎性充血、组织水肿的一种皮肤疾病,其病程持续超过6 周,该疾病患者躯干、四肢、面部出现风团与白斑,局部皮肤发痒,还可出现头痛、发热等临床症状[1-2]。慢性荨麻疹病理机制复杂,治疗较困难,用药物治疗需要较长时间达到治愈效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为了促进治疗效果,加以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预后效果[3]。本文中对个性化护理应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探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5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为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于我院进行治疗,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分别43 例、42 例。85 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局部皮肤发痒、皮肤出现风疹等症状;均符合慢性荨麻疹临床诊断标准。85 例患者中已排除存在精神疾病或脑神经功能障碍者、抗生素过敏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研究组中有女22 例,男21 例;平均年龄为(35.31±2.34)岁;平均病程为(3.34±1.24)个月。常规组中有女22 例,男20 例;平均年龄为(34.19±2.32)岁;平均病程为(3.59±1.25)个月。对以上两组的性别组成、年龄、病程等指标上进行分析,均无明显差异存在(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一药物治疗,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监测生命体征、饮食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研究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上加以个性化护理:
(1)饮食护理。荨麻疹的致敏源可与食物有关,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性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少食用生冷、油腻、刺激、辛辣食物,禁酒、狗肉、海鲜、发菜等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葡萄、番茄等食物,每天补充充足的水分。
(2)生活护理。患者患病期间,护理人员需督促慢性荨麻疹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用热水洗澡,忌过度用力擦洗、搓洗皮肤,须用温水冲洗,并注意个人卫生。同时监督患者因皮肤瘙痒而用力搔抓,避免皮损加重。此外,患者外出需穿着长袖外套,遮挡皮肤,避免风吹日晒,预防引起寒冷性荨麻疹。尽量避免患者接触致敏的花粉、羽毛、灰尘以及动物皮屑,室内不可喷洒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等化学物品。此外还需指导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规律性睡眠习惯,每天加强锻炼,提高机体调节能力,促进康复。
(3)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患者健康史进行评估,例如是否进食海产品、是否接触宠物等,分析致病因素,向患者说明慢性荨麻疹的疼痛原因、缓解方法、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尽可能减缓患者忧虑、紧张情绪。指导患者积极寻找疾病诱发因素,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过敏源,并对可疑的过敏源避而远之;若用药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红疹等过敏现象,需立即停止用药。
(4)疾病护理。每天对患者皮肤受损程度进行评估,观察皮肤红斑、风团的变化情况。保持床铺的清洁,需定期更换清洗晾晒,引导患者穿着软棉质衣服,嘱咐患者禁用手搔抓皮肤。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例如举办宣传会、播放荨麻疹疾病宣传视频,个别性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帮助患者充分了解慢性荨麻疹,提高患者认知水平。针对病情反复的患者,需指导患者每天按时排便,将致敏食物排出体外。若患者出现恶心、心慌、呕吐、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须立即采取吸氧措施,保证患者呼吸畅通,建立静脉通道,并立即告知医生,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针对腹痛、腹泻患者,需密切关注消化道出血情况,记录患者排便情况、疼痛持续时间,并根据医嘱给予胃黏膜保护剂。针对出现咽喉、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患者,需指导患者每天以温水漱口,保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滋生,仔细观察患者口腔黏膜形态。若患者出现细菌感染,护理人员在给药过程中加以阿奇霉素抗感染。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愈时间、护理质量;观察与记录患者风团数目、瘙痒程度(总分3分,越高瘙痒程度越高)、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总分共0-30 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低)、自我管理能力(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能力越高)、瘙痒程度(总分3 分,分数越高瘙痒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如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治愈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94.34%,平均治愈时间为(15.34±2.34)天;常规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70.31%,平均治愈时间为(24.85±3.21)天,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率、治愈时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风团数目、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自我管理能力、瘙痒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风团数目、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自我管理能力、瘙痒程度分别为(13.32±2.81)个、(7.91±1.68)分、(95.23±3.68) 分、(0.31±0.28) 分 优 于 常 规 组(19.25±1.41)个、(12.13±1.59)分、(80.46±1.34)分、(1.55±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因真皮水肿,皮肤毛细血管、小血管、淋巴管扩张,血管周围细胞侵润,引起炎症[4]。该疾病患者可出现疼痛、瘙痒,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因缺乏慢性荨麻疹的相关知识,容易出现焦虑与紧张等不良情绪[5-8]。因此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讲解相关疾病健康知识,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个性化护理对患者进行疾病评估,找到致病因素,能够从根本上治疗荨麻疹,从而提高治疗效率。本文研究数据表明,研究组治愈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2]。通过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能够缓解患者因生理痛苦造成的不良情绪,保证治疗的效果,改善预后。同时,对患者加以防护,能够避免患者搔抓皮肤,加重皮肤受损程度。
简而言之,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的治愈时间,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