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教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9-01-30陈邬锦赵雨欣孟晓彤董娟娟李秀梅玛依热吐尔洪白生宾
陈邬锦,胡 旻,赵雨欣,孟晓彤,董娟娟,李秀梅,玛依热·吐尔洪,白生宾*
(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从知识型向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模式转变,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研究型医学人才,这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验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他们不仅需要做好日常实验准备,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维护,安全卫生,实验材料的计划、领取保管等,还兼顾一定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改革创新任务[1]。因此,实验教师发挥着传授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职责定位不明确、人才流失较严重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对新疆某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和能力提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新疆具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在岗实验人员,进行随机抽样共涉及50人。
1.调查方法。此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对象后匿名作答并回收问卷,回收率100%。问卷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法录入。通过SPSS 17.0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调查内容。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问卷。针对医学类院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和能力提高相关问题进行编制,经专家讨论共选取37道题,分别对实验教师基本信息和能力提高2部分进行问卷设计[2-3]。总体上反应了基础医学教辅队伍建设现状。同时对实验系列教师工作能力提高等问题做了了解和探讨。
二、结 果
1.人员基本信息。在50名调查对象中男性27人、女性23人,35岁以下11人占22%、36-45岁25人占50%、46-55岁8人16%、55岁以上6人占12%,工作年限5年及以下12人占24%、6-10年7人占14.0%、11-20年15人占30%、20年以上16人占32%,人员学历结构比: 本科及以下46%、硕士44%、博士10%,职称结构比: 中级及以下66%、副高30%、正高4%。
2.职业认知。通过调查发现: 58%的教师认为目前所做是工作需要,没有更多的感觉。60%的教师认为偶尔在工作中有疲劳、挫败感。有70%的教师认为帮助学生成长是其最关注的工作。74%的教师对工资收入不满意。60%教师认为造成其角色冲突的原因是薪资待遇与社会地位低。7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受尊重。
3.实验系列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经统计在问卷单选题中: (1)82%的教师认为专业培养教育和实践中锻炼为实验系列发展的最佳形式。(2)66%的教师从事实验系列教师是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该岗位。(3)50%的教师认为在高校有重新工作的机会时选择从事专业教师岗位。(4)86%实验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5)64%教师认为实验系列教师成长需要专门的培养教育。(6)76%教师选择平均4年以上未参加1次省级以上的培训。多选题中: (1)实验系列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选工作复杂,没有专一性为73.5%,要面对所有部门分派工作为49.9%。(2)现有培训的不足之处表现在?选形式单一和间隔周期长为44.1%,内容不实用和时间短为38.3%。
4.实验系列能力提升的认识(多选题)。(1)基础能力中最重要的是?选学习力为94.2%,自我管理为79.4%。(2)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是?选整合能力为87.9%,领导力为64.5%。(3)计划能力中最重要的是?选规划力为73.5%,判断力为52.8%,战略思维为41%。(4)组织能力中最重要的是?选全局意识与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为64.7%,专业精神与行动力和解疑与创新能力为41.1%。(5)人事能力中最重要的是?选团结合作为79.4%,交往与交流为52.6%。
三、分析与讨论
实验教师在整个医学教育中担负着教学、科研和实验室管理任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此次调查让我们认识到医学类院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也可使实验教师及时了解现代实验教学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将先进理念和手段运用到相关实验教学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实验学习兴趣,为其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4]。
1.人员结构不合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专职实验教师人数偏少,年龄偏大。该校在校专职教师1606人,实验教师专职在岗人员不足200人。对于每年需承担2.4万余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来说,实验师资捉襟见肘。实验教师断层现象致使人员结构不合理,实验教师队伍整体年龄呈现偏大趋势,年轻教师人数偏少,出现后备力量不足的状况。且年轻实验教师来源有限,门槛较高,甚至出现个别实验课开设困难,这都不利于实验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的医学类院校将工作重心更偏向于教师的科研水平上,这使得学校在实验教师的培养和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中不能更好的体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在安排实验系列工作中较为复杂,缺乏专一性,致使教师不能全身心的将重心放在实验教学的发展和自我能力的提高上。(1)学校没有完善的实验教师评价体系。(2)忽视激发实验教师的创新动力和进取精神,导致实验教师认为实验教学活动只是简单的重复工作。(3)实验教师薪资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不符,导致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4)学校仪器设备未能及时更新而新实验课程和新仪器设备的开设和引进过程中未能及时安排实验系列教师外出进修、参加先进技术的培训以及学习等,使得实验系列教师发展受到限制。
3.实验教师自我认知缺乏。调查结果显示实验教师对自我工作认知度程度较低,认为在工作中有疲劳感和挫败感,且工作不受尊重。尤其在新进实验教师中,对岗位定位认识不清,思想不稳定,认为实验岗从事幕后工作,对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感,对教学最基本技能如标本和切片制作等的积极性不高,制作技能和水平也相对薄弱。
四、对策和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与分析,发现高等医学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故在此提出部分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1.提高职业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应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以及初步临床能力、医学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医学人才。通过职业信念的建立、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得实验教师不仅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5]。
2.促进实验系列教师能力的提升。为实验教师提供更广的发展平台,针对实验教师申报项目难、评定职称难或职称上升空间受限、硕士生导师评定等问题,进行建议: (1)对实验教师与其他教师申报的项目一视同仁,平等参与评审。对于实验教改课题,实验教师优先申报、立项。(2)应将实验教师在实验室的日常非教学工作计入工作量。(3)为满足职称晋升条件,鼓励实验教师提升学历。(4)对满足正高级职称申报的实验教师,允许通过教学科研系列申报正高职称。
3.调整队伍结构。通过校院两级,每年引进几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实验教师队伍,促进实验教学更新。鼓励低学历教师在职带薪攻读更高学位。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教授到校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工作指导。
4.建立健全的实验教师培养机制。培训上岗和技能比赛相结合,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实验教师知识层次高而动手操作不标准的问题,可以实施每年1次的实验技能大赛,并邀请教授、专家担任评委,针对操作中的问题进行指导。通过此项措施,使教师对实验教学工作更加重视、对实验教学准备更充分,同时相互交流、整体提高[6]。青年教师的培养体系和制度的完善: 落实一岗多责,一岗多能的培养体系。新进人员的培养从单一的学科培养转变为系统培养,避免一专一能,离开专业无作为现象。
总之,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多层次、稳定的教辅队伍,更好地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出高科技成果服务,仍需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