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思路探寻
2019-01-30陈国忠徐凌霄曾玉航
陈国忠,徐凌霄,曾玉航
(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学教育事业也受益匪浅,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和需求不断变化,对于培养优质医学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因此医学教育管理模式只有不断革新,才能适应新的医学人才培养需要[1]。本文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浙江大学医学教育管理甚至全国综合性高校的医学教育管理改革提供借鉴。
一、浙江大学临床医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新的时代发展机遇面前,创新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依托建立临床医学院,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旨在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国际一流拔尖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临床医学院在建立过程主要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浙江大学 “求是、创新”的精神引领医学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活动是在管理过程中进行并完成的,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2]。建立临床医学院是管理机制体制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而畅通的临床医学院管理路径是决定该管理体制机制能够运行多久的关键要素。临床医学院承接浙江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管理职能,但是临床医学院在建设中尚未被赋予相应的管理职能,管理路径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方面,由于医学院各职能科室与临床医学院之间的职能分工没有明确。另一方面,由于附属医院在临床医学院建设上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而导致临床医学院的管理路径没有完全形成。
(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改革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研究发现,人在没有激励的条件下,一般只能发挥个人能力的20-30%,如果有良好的的内部、外部激励条件,可发挥个人潜能的80-90%[3]。组织行为学的观点: 两个能力相仿的人,他们工作效率的高低将取决于激励水平[4]。临床医学院从事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职业身份多重,不仅是教师,也还是一名医生。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各临床医学院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于以往,课堂教学、临床带教等教学任务要求将会更高。在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下,充分调动医生作为教师属性的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则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除了人事制度的激励机制,相应的考评机制建设也必不可少。通过考评机制建设,了解临床医学院实施具体情况,掌握问题,更有利于下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三)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限制作用。
在任何高等院校中,教师是学校所有人力资源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一流大学的医学院,不仅需要一批有名望、实力的教授、临床医生,还需要有一批年龄结构均衡、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5]。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管理学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临床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例如,涉及到临床课程管理,拥有医学教育背景的管理人才能够更容易胜任临床课程安排和协调。各家附属医院已经建立起各自的临床医学院,但是,在实施方案中只明确了科室负责人的数量,具体的行政管理人员配备,具体要求还未明确,从而无从建立年龄结构均衡、学缘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人员缺乏势必会影响临床医学院正常的工作运转,导致依赖原有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路径运行,从而限制了临床医学院的进一步建设。
二、浙江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1998年9月,原浙江医科大学与其他院校合并,组建成学科门类齐全的浙江大学,这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机遇。该阶段,浙江大学医学院以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为重心,相对应地改革办学体制与机制。通过改革打破原有的学科界线和教研室堡垒,实行以课程或学科为基础的主讲教师制;实行学分制,建立相应的学分与选课管理制度和弹性学年制;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参加各类研究实践活动;完善医学教育考试题库与考教分离制;建立多途径的教学质量和监控体系[6]。
2005年,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开始招生,前四年完成一个自选本科专业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四年完成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教育课程,并完成基本的临床实习训练。由于后四年医学院的培养阶段要完成所有的临床课程和临床实习,传统的医学教育方法不能适应新培养要求,为此,医学院建立八年制管理中心,构建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组建适应八年制的培养要求的管理、教学团队[7]。
可以看出,在成立临床医学院之前,浙江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医学教育改革而进行的被动协调,且仅涉及教学管理部门,其他部门涉及较少。
三、浙江大学临床医学院初步建设成效
(一)医教研融合,培养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院建设中全面落实学院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主体职能,为实现附属医院科教工作内涵式发展,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临床医学院以医学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的优质师资力量,编写符合国内临床医学教学特点和国内文化特色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案例,进一步加强医教研融合。
(二)立德树人,培养“四有”医学人才。
医学人才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医学生将来需要承担救死扶伤的使命和责任,对于医学生的培养一方面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更需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情怀。浙江大学成立的各临床医学院设立专职辅导员岗位,着重培养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以“KAQ2.0: 知识—能力—素质—人格”为导向,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开设多样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供学生选择,着力培养“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医学人才。
四、讨论与建议
(一)理顺管理路径,明确职责的重要作用。
大学附属医院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对其管理的特殊性。大学附属医院的功能复杂,既要承担医疗服务任务、医学教育任务,还要承担医学研究工作。在这三项任务中最关键的是医疗服务。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依赖医疗服务的好坏。因此,医院必然会将其放在首位,同时,因为我们的医疗体制,医疗服务的监管、经费提供及补贴渠道来自于卫生行政部分而非教育行政部门,医院对于卫生行政部分有更强的隶属感[8]。而相对大学来说,附属医院与学校的关系相对松散,管理相对复杂。临床医学院依托附属医院的建设,承接医学院和附属医学的部分管理职能,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校和附属医院的联系。由于临床医学院需要承担医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思政等管理职能,为了避免管理职能的重叠、冲突,医学院各行政科室的职能则需要进一步理清,形成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明晰的管理路径。明确职能,形成管理路径之后,各临床医学院拥有管理自主权,才可以发挥资源优势,配套临床医学院建设。
(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人员主观能动性。
首先,需要完善人事引进政策。制定临床医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招聘要求,可以考虑建立临床医学院党政管理储备干部机制,从内部遴选有意向从事行政管理人员到医学院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医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经验。或者在职能分工明确之后,各临床医学院可以安排医学院有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具体业务方面的管理培训,帮助各临床医学院行政管理部门有效运转。同时,还需明确临床医学院行政人员配备标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可以参考按照生师比10∶1配备临床教学师资队伍,行政人员的配备基本按照教师比行政管理人员2∶1配备[9]。
其次,充分发挥附属医院资源优势,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临床医学院之后,需要发挥人才培养的院系主体责任,但是临床医学院依托附属医院建立,其特殊性,往往需要专门制定政策进行引导,逐渐改变“重研轻教”的氛围,真正引入热爱教学的临床医生从事临床教学工作,实现院系培养人才的重要属性。
再次,完善临床医学院建设考核政策,确定临床医学院建设时间节点,制定考核指标,客观评价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学院建设情况,形成相关激励机制,“以评促建”加快临床医学院建设。
(三)找准体制改革抓手,推动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建设。
临床医学院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建设的推进,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后很多问题能够得迎刃而解。但是临床医学院的功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医教研联动,最为核心的因素是学生。目前,学生的管理责任主体是医学院,学生培养的质量与各临床医学院无直接关联。如果落实临床医学院学生培养责任主体,形成学生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临床医学院就有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学生培养质量提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设施改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现阶段,以问题为导向的器官系统理论临床教学改革模式是较为有效的方式[10],突破原来医学教育前期和后期的界限,真正形成医教协同合力。通过临床教学改革,以PBL案例编写为契机,逐步促成临床、基础、公卫的教学资源整合,形成教学团体,原来相互独立的授课个体,有了相互合作环境和条件。加之,浙江大学医学院从2018年开始实施“双聘制度”(加深临床、基础、公卫之间科研合作与联系的政策),进一步形成科教协同合力。从而建成以临床医学院为载体,以学生为核心,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新型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