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9-01-30朱惠娟史训东
朱惠娟 史训东
1.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2.南京佛罗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3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提到“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要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随后,教育界、学术界努力探索民办高校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型发展之路[1]。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高校需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政策的落实给教育工作者们带来明确的指引,校企合作再次受到院校、教师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在独立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参考国内外校企合作成功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独立学院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多层面、多视角地提出了创新思路和对策,对独立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1 校企合作现状
1.1 政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
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早在2010年,在《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独立学院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独立学院要始终瞄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目标。特别强调要深化教学改革,把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尽快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中强调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与多家企业协商,组织了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的实施,企业和学校协同完成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培训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
以往,校企合作主要的模式是“契约式合作”[2],这种合作主要以技术合作为主,企业与高校签订契约,高校方根据企业要求进行项目研发,企业支付相应的款项。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在于周期短,见效快。近几年,“契约式合作”正逐渐向“一体化合作”模式转变,“一体化合作”模式旨在通过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合作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合作内容上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合作创新和商业化应用,更在于人才的培养,发展可持续的创新能力。这种转变一方面来自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是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很容易被模仿,只有人才,才是最稀缺的资源。
2017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的第一批《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中,共有89家企业参与,包括华为、腾讯、谷歌、微软等全球知名企业;同年的第二批《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参与企业增长到192家,由此可见,企业对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各级地方政府也非常支持鼓励校企合作,2014年起,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申报《高等学校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每年都有很多企业联合院校专业申报,共同建设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
1.3 应用型院校积极与企业“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着眼于培养并训练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具备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并落实应用研发技能。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强调职业技能[3]。普通工科院校则是注重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既包括理论也包括实践,三者之间既有有联系又有区别。应用型本科高校若希望能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要在国家的大力引导下,企业的深度配合下,积极实现自我创新,以校企合作作为突破口,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
应用型高校通过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为期四年的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与企业通过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的建设与改革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完善;通过校内校外的科技园、双创平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企业合作,促进项目落地转化。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积极培养双师型团队,保证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始终对接产业,做到与产业发展同步。
2 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分析
据调查显示,工科毕业生需求量依然较大,但却发现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4]。在政府的引导下,部分普通工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明显的成效。
2.1 园区化产教融合—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院校,2009年开始学院先后建立了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省级外包服务示范园等三大园区。以三大园区作为重要载体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了园区化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学院当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唯一高职院校),2013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2015年国台办授予学院“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学院“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温州)基地”等称号。2016年学院被评为“2016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院众创空间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5]。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通过以下四大举措获得了今天的成果。
第一,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于2009年成立了创业学院,形成创新创业的联动机制,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的成立完善了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保障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浙江工贸积极推行“2+1”创业教育改革,构建 “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1”创业试点教育即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生在所在院系学习专业课程,第三学年转入创业学院接受创业专业(按创业方向分班)教育。“分层”包括创新创业普及教育、通识教育、“2+1”试点教育和实践教育四个层次。“分类”指的是通识教育阶段按专业类别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结合专业开设不同的创业和创客教育课程。
第三,通过园区化的创业师资、开放实训室与教学制度改革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保障,采取“契约约束”机制,对于入驻园区的企业,入园协议中规定企业有承担教学任务、接受师生创业实践的义务;采取“政策激励”机制,例如租金减免、津贴发放等措施,吸引园区的企业家担任学院兼职创业导师。
第四,通过搭建园区化众创空间,搭建园区化众创空间平台、完善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培育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了创业孵化帮扶能力。
2.2 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合肥学院
合肥学院30多年的建校历史也是30多年探索国际化办学的历史。合作办学由开始单一的接受援助逐渐向教育、科研合作交流及人才培养转变。2002年以后,这种合作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与国外多所应用科学大学按照“2+3”“3+1”等模式合作培养机械、电子、计算机、建筑、管理、德语等专业人才,开始了全面深入的、大规模的合作交流。2015年10月30日,合肥学院迎来了尊贵的客人。我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来校视察[6]。李克强指出:“合肥学院30年来的发展壮大是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合肥学院主要通过以下几项举措实现产教融合。
第一,具有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育人平台。2003年,合肥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合肥学院坚持需求导向,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完成国内顶级的项目。科大讯飞在合肥学院建有实验室,并把前沿的课题和先进的设备放到合肥学院,学生因此受到了企业关注,提高了企业选人用人的精准度,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也更高。
第二,积极打造“双能型”师资力量。一方面,合肥学院重点引进具有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每个任期内必须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合肥学院通过实施校企双方“双聘双挂”的举措—把企业工程师请到学校聘为教授,让学校教师走进企业担任兼职工程师;让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高级人才也到学校挂职,以此打造“双能型”师资。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合作办学。2004年,合肥学院和德国希德斯海姆应用科学大学、奥地利里欧本矿山大学、泰国朱拉隆空大学等共同申报的欧盟亚洲链项目“可持续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获得批准。课题组研制了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在学院实施。学校现有的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均是在国际合作基础上孵育发展而来的。
3 对于应用型高校未来校企合作的思考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调查显示,在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推动下,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未来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继续紧扣“应用”、突出“创新”、提升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办出自身应用型的特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支持教师与企业合作研发相关课题与项目。鼓励教师以解决技术难题、推动技术进步为目的,与企业共同以技术开发、服务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方式开展合作。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率。应用型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对自己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通过校企产学合作,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共建研究基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
(3)联合企业共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应用型高校要以清晰的专业建设目标和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专业与企业的合作除深入理解外还需长期坚持,包括教学团队的共同培养、实训条件的共同建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培养质量的共同管理、校企文化的相互融通等,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建设生态圈。
(4)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举办创新创业比赛,集培训、比赛、实习、路演为一体,通过大赛,激发更多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挖掘学生创业的潜力,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现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特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不断总结产教融合经验,可以更快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对接,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