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研究
2019-01-30施昕昕
施昕昕
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于2017年初印发《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促进江苏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高校是科研人员的集聚地,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和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高校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对国家未来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师是高校科研的主力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校教师创新科研能力的发挥,需要外部创新环境与自身能力发展有机结合与统一。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初期以教学为主,近年来紧紧跟随社会、科技发展的步伐,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且要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为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技术人才和中外专家,并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成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仍然是突出的瓶颈。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乃至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1 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组成与特点分析
1.1 知识与能力结构
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还有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学历层次高,学术能力强,知识结构新,见多识广,具有国际视野。青年教师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抗压能力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在时间支配上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可熟练使用互联网、应用软件等相关技术。这些优势将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但由青年教师自身特点所决定,还存在制约其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有经验不足、承受较大的科研任务存在经济压力、教学任务压力、考核压力等。
首先,经验不足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和教学上。大多数青年教师刚从博士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直接从学生转变成教师,心理角色的认知上还需要时间。并且大多数青年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缺乏专门的教学专业知识,这两方面会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影响。
其次,青年教师普遍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教学任务压力、科研任务压力、考核压力等。经济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教学任务压力主要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准备教学工作等;科研任务压力主要是如何在新的工作岗位进行科研起步,如何与博士期间的课题合理对接,如何寻找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考核压力主要有教学科研考核、学校各级考核以及年终考核等。
1.2 研究动机
动机的原意是引起动作,在心理学中,能激励人的行动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主观心理因素称为动机[1]。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所谓“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就”,首先要有想法。科研创新作为个人自觉的活动是强烈的科研动机促使人在某个领域深入研究,保持热情和兴趣,不断突破自我、超越前人的过程。
研究动机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不同程度的惰性的,如果没有激励的作用,科研创新只是少数人自发的活动,是真正发自内心对科研的热爱,而大多数人的科研潜力并没有开发出来。激励机制有来自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其中内部激励是具有自我激励性质的,可以保持稳定、持久、有效。当科研人员内心真正愿意进行创新性研究,科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才能真正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提高科研成果的质和量[2]。
1.3 学术习惯
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继续延续博士期间的课题?还是另外再寻找研究方向?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又有基金申请的压力,就会没有太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方向的问题,大多数人会将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整理整理,形成基金申请书,延续博士期间的课题。这种情况在国外是很少见的,博士毕业之后一般不会再延续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因为这将与博导直接形成竞争对手的关系。
另外,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继续延续博士期间的学术习惯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工作之后,不再有大量集中的时间进行科研,而是在各种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组织活动、家庭工作等之间抽出时间进行科研,所以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是当务之急。
此外还有科研条件的差异,能否短时间内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搭建研究平台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科研,有一个好的研究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
1.4 人际关系
从事科研活动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青年教师要进行科研创新,最好能加入一个研究团队或者自己组建一个团队,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这里就需要平衡好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等。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制约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发挥。
青年研究人员要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学者,提高自身科研成果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多阅读国外最新文献,多参加国际会议,多与国外知名学者交流,掌握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与国际接轨,努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3]。
2 提高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2.1 构建良好的科研环境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校教师创新科研能力的发挥,需要外部创新环境与自身能力发展有机结合与统一。人才发展环境是指人才发展所需要素的合理组合和科学配置,体现物质与精神、刚性与弹性、言传与意会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创新是人才与创新环境结合的产物,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人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4]。随着国际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研究如何改善处于创造力旺盛阶段的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环境以及提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能力成为当今主要的发展趋势。
高校应构建良好的科研环境,形成正确的科研道德规范,提高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我校设立了科研助理岗位,专门为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提供发票报销的服务,将科研骨干从繁杂的经费报销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还应建立相关的科研组织协调机构,鼓励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团队机构规模呈正相关的关系[5],团队协作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还要尽可能地搭建高水平的研究平台,提高科学研究的起点,鼓励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扩大科研合作的范围,为科研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制订合理的评价准则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准则制订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热情。制订合理的评价准则,可以有效地激发高校教师的科研潜能,并使其保持持久的科研热情。
学校在制订科研评价准则时要充分考虑到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科研成果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研究周期,不可盲目追求成果的数量,而是要讲究质量。但凡取得重要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必会经历长期的艰苦的积累过程。要充分保护科研创新的萌芽,给予充分的时间和耐心等待其开花结果。
科研成果可以通过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来量化,但不是单一的标准,还应看到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以及可应用和产业化的前景。所以高校在制订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的时候应尽可能充分顾及各方面因素,尽量公正、合理,使高校教师自发、高效地进行科研工作,保护高校教师的科研热情,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3 制订科研政策进行鼓励
学校还应制订相关的科研政策,鼓励广大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南京工程学院为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制订了《南京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办法中除了对选拔出的青年教师学术卓越人才给予大额的经费支持,还支持访学研究,支持培养对象赴境外知名大学访学一年或半年。并实行带薪学术假制度,在每个培养期内可给予半年的带薪学术假,给予教学工作量减免。在政策上大力支持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工作。
学校为了鼓励教师赴境外研修,今年选拔60名教师赴境外高水平大学访学,学校给予全额资助,教学工作量减免。条件优厚,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积极申报去境外大学访学,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理论,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6]。
2.4 产学研合作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生成
建立产学研服务机构,整合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意向,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校企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人才等,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我校具有3家校办企业,其中的康尼公司已经上市,有多项科研成果进行了产品化。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可进一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还成立了创新学院,专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参加各类机器人国际比赛等,大大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水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教师可以进行更有效的时间分配,从事创新活动,激发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能力。
3 结语
在提高科研创新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本文详细分析了高等学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组成结构与特点,并研究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同时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政策与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