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
——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

2019-01-30

中学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识字课文教材

黄 欣

广义的语文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还可以扩大为课内辅助读物,比如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手册、挂图、年表、录音教材和计算机软件等。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教科书。本文探讨的语文教材即狭义理解的语文教科书。吕叔湘先生在《编写试验教材的一些考虑》一文中说到:编写这套试验教材,考虑了几个问题:1.目的任务问题;2.分科合科问题;3.文学教学问题;4.语言教学问题;5.文言文教学问题;6.作文教学问题;7.加强语文训练问题。由此可见,语文教材的编写是要考虑到多方面、系统性、科学化的编写。

一、语文教材的发展历史

1.古代语文教材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并没有专门人员编写的教材,只是现代将其称为“识字启蒙教材”。其中堪为经典的当属《急就篇》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简称“三、百、千”)等为代表的识字启蒙教材。《急就篇》为西汉史游所撰,全篇2000多个字,用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便于记诵,内容包括“姓氏名字”“服器百物”“文学法理”等。《急就篇》对后世童蒙识字教材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的“三百千”继承了它的经验并有所发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为古代流传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识字教材,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彼此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反映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识字教育方面的独特探索和成功经验。三本识字教材分则独具一格,合则相互为用,内容丰富,融识字教育、书法教育、阅读属对、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为一体,流传久远。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道出了这套古代蒙学教材长盛不衰的原因,也给今人提供了教材编写经验。我国古代识字启蒙教材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尤其是识字教育、写字教育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如识字课本的内容丰富、注重实用,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将识字、写字、阅读、属对、作文等有机结合,产生整体效应。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语文教材还包括古文诗赋教材和儒家经典教材。古文诗赋教材有《诗经》《咏史诗》《神通诗》《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我国古代早已形成“文选型”的语文教材格局,其中被大家所熟知的有《昭明文选》《文选》《古文观止》等。“文选型”教材的编纂传统,留下了很多语文教材编写经验,至今仍在影响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儒家经典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教材。包括《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汉代时列为官学。南宋时,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两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自此,“四书五经”成为读书的基本教材。儒家经典教材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中国精神的经典。它塑造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人格和精神气质,成为国人立身处世的行动准则。蕴含着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当代语文教育仍有重要影响。

2.近现代语文教材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因为有了政府教育部颁布的规定和章程,已经大不同于古代教育。受近代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很多出版社和有识之士都加入到了编印教科书的洪流中。到了20世纪后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形成了鼎足之势。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如顾颉刚、叶圣陶等合编的《初中国语教科书》六册,沈一星编写、黎锦熙校的《初级国语教科书》三册,穆济波编的《高级国语读本》三册,王博祥编的初中《开明国语读本》,傅东华编的复兴初、高中《国文》教科书,夏丏尊、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等。在民国初年的各种国文教材中,影响最大的是商务印书馆1913年编印的《中学校用 共和国教科书 国文读本》。该书的编制体例为按照文学史逆推选文,第一册选清到宋文,第二册选明到唐文,第三四册选唐汉到周秦为主。其原则是“始略知本国古今文章轨范,以期共保国粹”。所选之文多为名家名篇,体裁多为论、传、书、序、记等应用文体。《国文百八课》的编写是提倡语文教学应该摆脱盲目性、力求科学化的主张。文话是编排的纲领,文选配合文话,文法修辞又取材于文选,这样不但让每一课成为一个单元,并且让全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科书的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前进。1986年以前。中小颁布,确立了新的教材制度,要求教材编写出版“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审定制”逐步代替了“国定制”。1949年,根据叶圣陶的建议,将原来的“国文”“国语”改为“语文”,1950年,编写了初、高中的语文课本,并开始在全国推广。其“编辑大意”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和写作四项。这期间具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有由张志公主编的《初级中学课本 汉语》六册、根据初、高中文学大纲编写的初、高中《文学》六册、《初级中学课本 文学》等。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由原来的“国语”“国文”统一改为“语文”,由统一编写到编审分离制,使得各个时期的《语文》教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材的价值和意义非常之大。在有限的教学活动时间里,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主要沟通和研讨的就是依靠语文教材,所以它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信息特别是语言知识信息的基本来源,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依据,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媒体。对于教师而言,语文教材的作用同样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师生之间展开对话的中介。语文教材既有课表要求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实现,也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并确立个人的价值取向等作用。事实上,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封建王朝时期,还是在当今社会。而这些内容也将反映在课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科书。作为教材,在其中所表达出来的价值立场和人生观也是编写教材时要把握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材也是能够参与构建未来社会秩序的工具。

三、我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

这里,我以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论述。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原则有三点:1.系统性和科学性。2.参照课程标准。3.在此基础之上着重把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结合及相互作用。

因为本单元属七年级第一册的第一单元,学生刚刚结束小学段的学习,马上要面对中学这个更为重要的阶段,身体的发育成长,知识层次的不断提升,心理情绪的敏感波动都是要考虑在教材编写之中的。通过本单元的呈现体例,体现出语文教材应该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且选文与练习等之间体现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相互作用。基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要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要求。本单元注重“听、读、说、写”之间的衔接,力求在选文中强化这几者的关系。

1.本单元由5篇课文组成,课标提出选文要有经典性。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此本单元基于培养师生对文化的尊严感,选取思想格调高,语言形式优美的美文。包含两个主题,两个主题在单元内交叉并统领相关课文。第一个主题是秋,鉴于上学期开学正值秋季,选取一篇散文和两首诗歌,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将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对生活的观察能力,领略秋的美,正确抓住季节性景物的特点并进行恰当的描写,同时初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第二个主题是读书,鉴于刚上初一的学生,即将面临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六年,并且逐渐会接触更多的各类书籍,怎样结合自身的阅读习惯正确选择书籍是很重要的一步。第五课属于自读课文,列入“走进名人”板块,选取“胡适”原因在于第三课《读书与治学》作者为胡适,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阔视野。基于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相辅相成,潜移默化的原则,在第四课《中外诗歌两首》末有一个“文学一角”板块:主要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同时具有宏观的教材与单元视野与微观的单篇课文概念,以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经验和需要为教学的起点,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发散,引导学生认识5篇课文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促使学生学会分析。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对其进行有益的再建构。从而使语文学习有意义。

2.“课后习题”主要有“积累,小试牛刀,畅所欲言,分享交流,归纳总结,品味鉴赏,迁移拓展”几个类型,多为开放式习题,有利于教师在执教的时候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认知水平进行教学。将对课文的自由自主理解,与课堂外的学习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并对想法进行归类与修正。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专题教学”的方式,以课文内容为起点,根据“某一篇”课文的特点和专题课程目标,选择其他在文体、语体、结构上有相似度或者差异度的其他课文进行相关教学。也可以采取“问题教学”的方式,自设一个主问题,通过具有开放性的起始性问题、纵深度的过程性问题、恰到好处的收束性问题,以设问和释问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和欲望,逐渐走向学习自主化,进而提升学习能力,养成自主习惯。具体需要如何选择与设计,需要教师以本班学生为标准。

初中要掌握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具备哪些基本的语文技能,都要有个明确的安排。但呈现方式要考虑自然一点,不至于陷入死记硬背,最好能结合情景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去思索体验。另外,注意梯度,有螺旋式提升,都先要有安排。因此,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作”的设计上,我们尽可能考虑以上要求。

3.“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是一个以“介绍读书方法和推荐喜欢书目”为主的版块。几个部分同时体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提升。依托在前面选文的基础之上,将文中的语文知识在此详细介绍,辅助以练习,依次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对话式的活动,有介绍型的知识讲解。除了与第二课和第三课进行有机的联系,又通过活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其他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交流与分享的方式选择或者是整理出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并且在介绍自己喜欢看的书籍的同时收获其他有意义的书籍。

自新课改以来,口语交际作为整个语文课程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了语文课程对实践性的重视及关注。口语交际应包括“交际场景,交际话题,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四个组成部分,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言语实践活动的方式,以小组研讨、分工合作的形式,激励学生将个人心得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在会话的过程中丰富对陌生知识的认识,深入理解同伴与自我,完成不同思维方法的碰撞共生,实现对话交流的合作性学习。

4.“写作”是一个结合“秋景与情感抒发”的版块,培养学生正确抓住秋天的景物的特征,并且将个人感情有技巧性的融入的写作方法。写作是语言表达的艺术,通过引导学生将第一课的课后习题之一“随笔”进行润色、扩充,形成佳作。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反复修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耐心地积累与细心地观察。“范本”是写作模仿的最好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设计有一个“写作后”环节,希望学生能够在与同伴互换评改之后,通过摘抄下同伴写得好的语句,在模仿中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

目前,中学生写作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呈现出“过于直白,缺少意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群批”的方式,通过深入挖掘某些学生在写作之前与写作之时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解读出所写的与写作者心理深层次的勾连,实现对全部学生的潜移默化地示范与影响。

总之,本单元采取的是以“选文系统”带动,希望将“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有机组合的编写体例,以“两个主题统摄两个板块”作为呈现方式。希望通过新学期的第一单元语文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猜你喜欢

识字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背课文
识字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