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2019-01-30张庆升
张庆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涵盖了先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认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而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它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的融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是将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当代中学生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美国的因格尔斯曾说:“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各国各民族文化融汇碰撞更加广泛和激烈,如何在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保持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定力,是摆在我们今天教育工作者中一个急迫的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只有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坚持自我,坚守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做到既不夜郎自大又不盲目排外,坚持不断的继承、保持、发展同与交流、整合、吸收相统一,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语文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语文教育密不可分。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教育实际上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融儒、释、道等于一炉的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对传统文学作品、传统民风民俗、传统伦理道德、传统生活习惯、传统思想信仰等的学习,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行之有效的对学生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堂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它是语文教学的天然使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语、修、逻、文等传统语文专业知识的教学,似乎高考语文分数打高了就是语文教学搞好了,就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其实未免有些片面了。虽然语文专业知识是学生了解学习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的工具,但是它不过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通过语文教学,在掌握语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所在。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语文老师是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者。所以,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身体力行的尊重和践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是空洞的说教,要根据具体的课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学习中,了解体味中国传完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国文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体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对国计民生的的倾情关注,对自然万物的不断探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生动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去接触、感受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有灵魂的生命。
语文课本中大量的古诗文,本身就是一笔传承宝贵的传统文化的财富。我们的语文老师便是这传承中华文化的使者,要抓住语文课堂这方阵地,巧妙而不失时机的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今天我们全国上下在齐心合力,努力发展生产,实现小康社会,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已经详尽的阐述了实现他的小康途径:合理开发资源,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努力发展生产,丰富百姓生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同时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从关注自然,遵循自然中,不自觉的遵循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其他说宣扬的“仁政”理念。
《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反映了孔子治国应当用礼乐教化的思想,这是以民为本的具体体现。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引入孔子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主张,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收了古人传统文化的洗礼。《兰亭集序》《春江花月夜》和《赤壁赋》中,古人对生命、宇宙的思索令人敬佩不已、深受启迪;《陈情表》的“孝”,《出师表》“忠”会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接受忠孝及爱国主教育。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不可能是畅通无阻的,总会遇到岩石和暗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人生的不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从木铎声声的《诗经》,瑰丽奇幻的《离骚》到唐宋诗歌,让学生在历史踯躅的脚步中感受遥想那个时代的兴衰和个人悲欢;感受历史长河中众多壮阔而又形态迥异的人生奋斗轨迹和生命的选择;感受他们的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不懈奋斗的智慧之光。
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虽然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最为一名教育工作切不可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过分操之过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把语文知识的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构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