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知识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和意义
2019-01-30叶福林
叶福林
民俗文化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民俗文化知识,民俗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
通览初中高中六年的语文教材,笔者曾作了一次统计,其中含有民俗事例九百多,以篇目算,涵盖了语文教材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就含有“祭送灶神”“祝福”“捐门槛”“放爆竹”等多种习俗。
不了解民俗,就很难对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理解。
据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民俗知识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讲解这方面知识,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求知欲望,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纵观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对民俗知识的处理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此重视不够。以致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多了一道屏障,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笔者认为,民俗文化知识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一、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要正确深入地理解中学语文课文,当然需要多种的相关知识,民俗知识便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有些课文,只有讲清民俗知识,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例如节选于《史记》的名篇《鸿门宴》中的“项王项伯东向座”句,“东向座”在秦汉时期是“尊座”。据有关民俗资料,在今天的苏北广大农村仍保留这一风俗。按一般的风俗习惯,刘邦作为客人应“东向座”,以表示项王对刘邦的尊重、礼貌,结果项羽自己“东向座”了。这一微妙的礼俗细节是课文中的传神之笔,把项羽的妄自尊大、盛气凌人、有勇无谋的性格全部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教师在此若注意从民俗知识的角度加以点拨,学生对项羽的性格就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背景》,将其父子之情写得非常感人。在课文注解及教参中均未写明朱自清先生利用了江苏扬州特定的“买橘”这一地方习俗。分析课文时若适时点拔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扬州人把“走运”说成“走局”。由于 “橘”和“局”谐音,所以给亲朋好友送礼时,橘子是必不少的。送橘就是希望人 “走局”,至今扬州仍有一到农历初一老人都要给孩子橘子吃的风俗,其中自然寓含希望孩子来年“走局”的用意。我们福建闽南一带也有农历初一给孩子吃橘子的习俗,其用意相同。朱自清的父亲在失业赋闲、老母病逝的惨淡境遇中,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临别时,以其笨肿的身躯跨过铁路爬上站台买橘,除了关心儿子路上口渴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寄寓儿子“走局”,将来有好运气的一番苦心。父爱子还有比这更深切的么?这里,教师讲不讲效果大不一样。
二、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民族文化是爱国主义思想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流,自然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如《屈原列传》可结合人们熟悉的端午节的习俗进行分析。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人们闻讯后争相驾舟飞驰救援,并用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让蛟龙鱼虾吃了粽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尸。此习俗流传至今,就有了五月初五龙舟竟渡及包粽子的风俗习惯。屈原的爱国情怀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们,现在端午节的习俗,传统说法是与纪念屈原有关,这只是一种种民间艺术化的解释,以表示对伟大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缅怀。秦牧的散文名篇《土地》中人们远走异国他乡,都要带一把“分井土”。这一习俗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我国东北、闽粤一带,许多华侨出国谋生都要带故乡的“井土”或“灶土”,以示不忘故土。利用这一习俗可以唤起学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民俗中类似的爱国主义题材是很多的。
三、可以克服学生作文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夫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确指出了兴趣的主要职能就是使学生把学习看做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乐意为之。民俗是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如众多的民间文学,还有鲁迅的《社戏》、《故乡》、《风波》、《药》等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叶圣陶的苏州风情作品,沈从文的以湘西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为题材的小说散文,都受到了乡土民俗的滋润。对于中学生来说,有意地结合课本里的作文要求,训练写以乡土民俗为材料的作文,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笔者所处的闽南地区,民俗文化丰富,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自古民俗文化极盛。“南音”在闽南一带很盛行,“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南音”文献有载。《吕氏春秋·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利用闽南有关“南音”的题材可以写成说明文、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让学生练就写多种体裁文章的写作能力。笔者曾尝试让学生以“南音”为题材进行多种文体训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平时对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学生都写出了行文较为流畅,内容丰富的作文来。可让学生作为写作题材的各地风土文物很多,写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又是小时候耳濡目染的内容,这样,就不会下笔无言了。
当然民俗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它的意义和作用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认识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