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探究
2019-01-30方海玲
方海玲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部分,文学鉴赏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四大类,而诗歌是文学鉴赏中的精品,是对中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领域。高中阶段在培育学生鉴赏能力时一般侧重于诗歌内容的叙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如何培育学生诗歌鉴赏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如何培育学生的鉴赏思维?下面结合案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看
看提示,抓住解读诗歌的钥匙。一首诗歌拿到手,我们首先应该眼观八方,不放过有关于诗歌的任何一点提示的内容。要看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主要内容的总结和暗示,注意诗歌标题的提示性。如《访隐者》,诗题本身就暗示了本诗鉴赏的核心围绕着“隐者”这个词,抓住这个核心,就能准确把握诗作的中心,而隐者这个形象的表达通过一个寻常的细节来传达,“残花满地无人迹”,一地残落的花瓣,毫无人迹的踩踏,说明山翁既不出门,也无客人来访,突出了隐者的超脱尘世的特点。
还要看注释:有时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诗歌往往都加注了特别的注释,它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如杜牧的《初冬夜饮》就作了这样注解:此诗写于会昌二年,当时作者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辗转池州、睦州等地。这里的注释就是开启诗歌鉴赏的钥匙,它点明了诗歌创作的背景,那就是本诗是诗人遭到排挤和打击被外放的情形下所作,在这种情况下喝酒,必是闷酒。因而对诗歌中的诗人形象的把握也就很容易了。一个因苦闷而自斟自饮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更要看作者:高中古诗词,其作者大部分是历朝历代的名家,因而重要作家的风格及其生活背景往往需要我们熟记,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王安石、岳飞等,对其生活经历和时代要有所了解,从而快速把握诗歌的主体内容。
二、读
读诗歌,抓住解读诗歌的线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词鉴赏中“读”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握诗的内容,读内容:高中阶段,根据诗歌的内容,可以适当把诗歌分类,比如古人经常远离家人,外出求学或做官,由于交通的不便,对家人充满了思念的思乡怀远诗,还有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寄托自己感情的山水田园诗。诗歌根据其内容大概可以归为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民生民怨诗、送别怀远诗、边塞战争、风光诗等。这样再读诗时很容易把握是的内容和主旨,形成对诗歌的初步赏析。
《病牛》中有“但得众生皆能饱,不辞赢病卧残阳”两句,读来便知是咏物言志诗,诗中的病牛已力尽筋疲,但依然希望众生能得饱,作者托物言志,借病牛之志来表自身之志,愿为众生幸福而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诗言志,一枝一叶总关情,对于诗歌中出现的景物、人物、事物,我们要分外注意,多加以诵读,他们往往寄予了作者的情感。如唐诗《近试上张水部》中的“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看似闺阁情趣,实则表达自己在应试前的不安和期待。诗有理和情之分,写事之诗必关乎理,写景之诗必关乎情。因此读诗必须深入。
三、析
析手法,抓住诗歌的内核。诗歌在传达情感之时,必然借助一些手法。这些手法的分析和还原也是我们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泣下。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登高必赋诗,是古人的一种传统,一种定势思维,杜甫的《登高》,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都是登高诗的佳作。然而陈子昂的诗歌里更多的是一种功业难就的悲壮。这就是作者独特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所造成的,作者登临高处,放眼天地之间,不由悲从中来,“独怆然而泣下”,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英雄泪更令人震撼不已。辛弃疾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千古同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几句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为学生们所熟知,其实还有后四句很有意味:“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一件事情,作者反复描写,这是啰嗦?不,这就是渲染!这样的渲染、反复的描写使得全诗变得生动活泼,鱼儿游戏于莲叶之间,同时还使诗歌的音调优美,重章叠唱,把水上采莲时人们欢愉的情绪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品
品意境,发现诗歌的美。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颗璀璨的夜明珠,诗歌里面有许多优美的诗句,悠远的意境,需要仔细斟酌、揣摩,从而发现其深远的意蕴和丰富的内涵,如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历来是名句,很好!好在哪里,学生往往无从说出。我们怎么去分析这两句的不同凡响之处,这就要仔细品读这两句。云梦泽和岳阳城是两处地点,可以不用去分析,这时就要看“气蒸”“波撼”这两个词语了。蒸和撼使用了使动用法,再结合两处地点,我们可以看出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洞庭湖将整个吴楚大地、整个岳阳城都撼动了。这两个词把洞庭湖的雄伟气势书写的淋漓尽致。
五、联
联彼此,形成诗歌鉴赏的思维。诗歌教学时,我们经常让学生由此及彼,找到诗歌的相通之处,从而解决理解诗歌的疑惑。虞世南的《蝉》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很多学生不结合作者的身世一般理解不了。虞世南的蝉我们通常称之为清高之蝉,这是一只有真才实是学的蝉,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而达到声名远扬。可以看出作者是托物而咏志。由此我们想到骆宾王的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是一只身处困境中的蝉。再想到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是一只清贫的蝉。通过这样的由此及彼的联系,可以触类旁通,迅速形成这类诗歌的鉴赏思维。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鉴赏思维,如何把核心素养的要求贯彻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思维和审美能力,是我们一线高中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