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古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一次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实践
2019-01-30刘照燕
刘照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中亦提出“提升思维品质”。在新一轮以课标为中心的课改中,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备受关注。本课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粗略地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宗旨是提供视角与引领,让学生通过视角转换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一、确立视角,分析实例
女性主义是本课的立足点,有必要花些时间理解基本概念和体会这种批评视角的使用,为后面课堂主体的分析做铺垫。
1.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
简单地说,各种流派的女性主义都关注到了男女的不平等并否定这种不平等。大部分理论还会分析不平等的原因和提出解决的办法。女性主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90年代进入文学批评领域,本课内容在女性主义的形象批评范畴。
2.本视角应用举例
视角非常重要,会让一些事物成为问题,让我们对习见之事物的认识大不相同。这是语文课,我们来审视一些文字、语言和文学的现象。
(1)嫁、娶:从造字来看,它们都是形声字。再分析,女人是“嫁”的行为“主体”,但不是“娶”的主体,为什么造字时会双重标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男性的客体。“嫁”也好,“娶”也好,女性都是对象。
(2)从一而终:女子一生之嫁一人之意。结合上例,你怎么看这个成语?——在男女关系中,女人处于附属地位。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单向的道德,而道德,是道德制定者对受道德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
(3)王子救公主的故事模式:引导学生列举王子救公主的故事,《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等。 问:这个故事模式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对女性的认识?——这些是以基督教为信仰中心的地区的故事,而上帝是男的。这个故事模式背后的观念是:女性是弱者,世界是男人的。
3.教学主题
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在此主题下已有很多论文与专著,并会产生更多论文与专著。本课仅能以最粗略的线条进行分析。宗旨是提供视角与引领,让大家通过视角转换更深刻地认识问题。
二、概念
文人诗与民歌。
1.前者是创作的主流,后者数量很少。前者创作主体为男性。
2.本课以这两个概念为纲。
三、文人诗中的女性形象
(本课将其范围缩小至思妇)
1.展示课前作业:回顾初高中表现了女性形象的古诗,用一两个词概括他们最有共性的特征。
(教师课前印发学案,上有表现女性形象的古诗目录)
明确:因文人诗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此概括针对的是文人诗。
学生展示作业,师列于黑板。
2.收缩问题:女性在文人诗中常常以什么身份出现?
学生回答:思妇。
这是学生基于接触过的诗歌得出的感性结论,并不严谨,但思妇,的确是文学史上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女性类型。师以PPT列举几首较简单又较知名的思妇诗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3.概括思妇形象特征
提示:外在特征与内在品格性情。
回看之前的分析,学生迅速得出结论:美丽、忠诚。
4.从女性的客体地位分析思妇的特征——文人的想象性满足
提问:只要我们跳出古典诗歌的语境,就会发现这并不正常,美丽永远是稀缺的资源,女人们的生活除了思念还有其它内容。那么,为什么在文人笔下,思妇如此集中地呈现出美丽和忠诚的特征?
(1)这是男人们的愿望,他们喜欢女人美丽和思念自己。(学生回答得很顺利)
明确:女性是客体,美与忠诚皆表现了男作家的愿望和期待。
联系现实:明星因被选出观看而平均颜值甚高。
(2)结合作家最有可能的境遇——分离求官不遇,进一步分析“忠诚”。
问:在创作诗歌时,作家在家吗?——依常理,不在。
问:那么他们在外是在做什么?——游学、求官、做官,总之是谋求仕途上的发展。
问:此时他们的仕途顺利吗?——多半不顺利。春风得意更有可能接家眷。
问:这样看来,你对“忠诚”这个特征的呈现有了怎样的进一步的理解?——在外谋求仕途发展、而且多半不太顺利的文人们,内心有焦灼与漂泊感,他们需要后方的安定。钱钟书说:“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文人们在仕途上这个安顿归宿不顺利,他们会越发要在“思妇”身上,寻求另一个心灵的安顿归宿。女人的“忠诚”,是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5.聚焦另一种现象:以上分析只能涵盖一部分现象,我们发现,文人常以女性口吻写作。
(1)学生列举课内文本 :《离骚》《涉江采芙蓉》。
(2)回看老师课堂扩展的思妇诗中以女性中吻写作的:孟郊《怨诗》、李白《长干行》、《子夜吴歌·秋歌》。
(3)师在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梳理拟女性写作的文学传统。
《离骚》开创中国文人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文学传统,开创拟女性写作的文学传统,“直接开启以弃妇喻逐臣的主题模式”。
《古诗十九首》第一个拟女性写作的高潮。
西晋“模拟风气最盛时期之一”(徐公持 《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男作闺音”高潮。
6.分析拟女性写作的重要原因——文人的自我投射。
问:上面我们分析了女性在男作家眼中是对象和客体,那么男性作家为何以女性口吻写作,自为 “客体”?
(1)源头分析屈原为何自比弃妇?——被怀王放逐,境遇如同弃妇。
(2)后世文人大大发展了屈原开创的表达方式,那么男女关系与君臣关系有何相同点?
——强弱对比鲜明,一方对另一方有绝对控制权,都是权力关系。
(3)分析男女关系与君臣关系的对应关系(提问形式):美丽——才华;忠贞——忠诚;美人迟暮——不遇;受宠——被重用;爱人薄情——仕途坎坷;被弃——被逐。
总结:如同女人对男人的永恒等待,在君臣关系中,文人亦是永恒等待的姿态,很多拟女性写作体现了文人的自我投射。
提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拟女性写作不可以此一概而论。
四、分析民歌中的一些女性形象
与文人诗相比,民歌的数量少得可怜。但由于其来自民间,民歌中的女性较少体现文人的主观意识,而更加接近真实。下面我们分析列举一些著名的民歌作品,请大家看看,她们与文人笔下的女性有何不同(学案中有,要求学生课前看)?生分析,师引导、总结。
1.《氓》:有反抗精神。对被弃有愤怒、反思,而不是委屈柔弱地“顺”;痛定思痛之后则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一种决绝的姿态。这样的形象,文学史上难得一见。
2.《上邪》:泼辣直接。不同于常见的被动、矜持、含蓄。
3.《有所思》:爱得热烈,恨得决绝,有柔肠百转但又不动摇根本决定。
4.《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成熟、得体、有主见和决断。她和焦仲卿都是对自身命运无能为力的人,但刘的内心强大得多。她能认清局面,主动请归,对焦母不卑不亢,出语得体又有暗藏锋芒。她知道丈夫深爱自己又无力与母亲周旋,于是安排留下纪念品让对方永远地思念自己。在焦阴阳怪气地祝贺她得高迁时,刘利落果决地提出自杀。而最后,也是刘先自杀,焦闻讯跟随。刘兰芝明显更加富有性格魅力。
5.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刘兰芝与木兰的形象在现代的传播与接受
(1)哪一个形象传播更广、被接受度更大?——木兰。
(2)为什么木兰的形象更加广为传播、被大家接受?
有学生指出木兰离开了家庭,还有学生从活得“憋屈”还是“痛快”分析,很棒。
明确:①刘兰芝是“被决定”命运的人,空有美貌、智慧、果决却绝少施展的空间。而木兰,她有能力保护所爱,而不是被保护;她离开家庭,在男人的世界建功立业,并且全身而退。
②中国现代女性已经走出了家庭,广泛参与各项社会事务,可以在家庭之外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大家自然更爱冲破限制、更有能力的木兰,而不是各项素质突出却只能做命运羔羊的兰芝。
6.总结:这些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丰富,无法类型化。但都有更突出的主体性。
五、总结本课
本课以文人诗与民歌为纲,以最粗略的线条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旨在为大家提供思路上的指引。这堂课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希望大家有意识地运用这个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第二轮演讲的主题是关注社会人生,大家也可以尝试分析一些社会现象。比如,是男人更重视相貌还是女人更重视相貌?何以见得?为什么?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