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资源生长式课堂”的教学主张
2019-01-30李屹
李 屹
一、“资源生长式课堂”教学主张的缘起
1.边缘化的学科地位与变革中的课堂现状
2013年《语文课改调查报告》中,主编温儒敏教授坦言:“语文教育如今已经被边缘化了。”“花大力气学语文,成绩也很难提升”几乎成为不少人的共识。功利化无疑成为语文教育之殇。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虽然课堂形式力求革新,但课堂内容依旧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呈现出单向的、线性的、很难发散、不容置疑的教学轨迹。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尤其是自主性学习长期被忽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语文课堂缺乏生长的源泉和活水。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13日发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为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其中“主动的积累、个体的经验、审美的鉴赏与体验、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自信与自觉”等关键词无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参与性、差异性与发展前瞻性。
3.对语文教学资源认识的固化
提到“教学资源”,往往被固化两大类:一类为材料性的,譬如文本、教材、课程,包括文字的、影像的、课堂内外的、网络共享的等等;一类为对象性的,比如优秀教师、资深专家、多维学习平台等,而这两类都是“他性”的,“资源”被赋予更多外部涵义。其实,教育对象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但长期被忽略。
二、相关核心概念的阐释
1.“生本资源”的内涵特征
生本资源,是指在学校内外表现出来的、经过教师的即时价值判断、筛选,可被教师利用、有利于教学、具有教育价值意蕴的课程资源。它包括学生个体或群体已经存在或后续生成的经验、智慧、经历、理解、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类资源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实践以及师生或生生的互动而产生,是一种在教学中通过相互交流而产生巨大影响力和教育作用的心理因素和精神力量,是一种活性的、生生不息的,能够不断生长和发展的资源,具有普遍性、多元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可利用性的特征。
生本资源具有自身的加速器。它不同于一般物质性资源,不会损耗消蚀,反而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开发越丰富的特点,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资源所不能比拟的。
2.“生本资源开发”的实践价值
“生本资源开发”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灵活、自主和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全部的经验、智慧、知识、能力和人格,以及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就语文教学而言,所有拓宽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其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整合众多社会信息,并能让学生提供各自生活经验、广泛个人阅历,甚至提供学习中的错误与曲折的过程,都是生本资源的开发过程。同时,对于学生群体而言,生生各异的丰富资源足以成为一个渴求交流知识和锻炼展示能力的熔炉。在这个熔炉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探讨、研究也属生本资源开发的范畴,而且这种开发是经常的、深入的、平等的、自由的,因而是高效的,它不仅使学习真正发生,而且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课堂呈现生长的姿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本资源开发”还强调对资源的梳理、整合、规范,使之系统化、丰富化、外延化。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对教师而言,是从理念上建构了一种新颖的现代学生观,承认 “学生本身是一种教育资源”,不仅是教育学生的资源,亦是老师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而言,开发生本资源是让学生获得了更多来自同伴的经验、智慧、理念、阅历和认识,这种相互交流和影响好比是相互交换一种观点、一种思想的两个人,最终的收获肯定要比交换一个苹果的两个人要大得多。所以,这样的开发是有益并且是高效的。
3.“生长式课堂”的基本要素
所谓生长,从无到有为“生”,从小到大为“长”。卢梭说“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生长式课堂理念是:顺其天性,启其智性,扬其个性。其基本属性为:生本性、生趣性、生成性。资源生长式课堂,更注重生本性,即尊重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差异性及发展性。生长的课堂,首先需要生长的土壤,需要尊重和民主的基础;其次需要生长的空气,需要自由和开放的空间;再次需要生长的阳光,化知为慧,需要互动和对话的方式。
三、“资源生长式课堂”的理论支撑
1.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杜威倡导“儿童中心说”,强调要把儿童作为教育的起点、中心和目的,进一步明确了儿童是教育行动的中心。在杜威看来,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换言之,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知识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教学的目标在于诱发学习动力。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依据这一理论,“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潜能,突破最近发展区,超越其现有水平。
4.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强调批判,崇尚差异和个性,强调自身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差异性学习。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下,质疑和批判意识正在加强,教育不再只是受单一的知识教育的支配和控制。后现代主义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不断更替,或作为一个教师,或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这一思想对生本资源开发提供了必须的的前提。
四、“资源生长式课堂”的实施路径
1.在前置性语文学习中开发生本资源
安排学生在课堂之前进行前置性准备,就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阅读感受、研究思考,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调动,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当中。
作为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做学生容易学的“低入”性设计。必须肯定学生是具有极强的自我完善能力的学习主体,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就应当由过去传统的准备教师上课的内容转变为设计学生学习的活动,即为学生的学做设计。这就要求教师的设计简单化,给学生的活动容易化。起点的降低,会让每一个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
2.在多样性语文课堂活动中开发生本资源
开发课堂生本资源途径之一——尝试“身份互换”,彰显生本资源的主体性;途径之二——进行“角色扮演”,绽放生本资源的趣味性。途径之三——开展“每日语文”,实现生本资源的积累性;途径之四——实施“作文互评”,彰显生本资源的互动性。除此,“小组作文”模式(小组共用一本作文本,每布置一篇作文从小组第一个同学开始,往后依次类推),使得学生作文兴趣和写作水平在生生互动中潜滋暗长。
3.在延展性课外活动中开发生本资源
生本资源开发下的语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最简洁、最根本的思路:大阅读、大写作。初步考虑三条途径:课后作业的布置成为开发和延展生本资源的途径之一;校园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拓宽生本资源的路径之二;社会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成为开发生本资源的路径之三。
必须相信,每个生命个体,各自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都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所以学生本身就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