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索
2019-01-30毕昭科
毕昭科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苦、累、难的还是作文教学。教师苦于指导,累于批改,可学生的作文成绩还是难于提高。多少年来,我在学生作文前中总要进行写作指导,也许是因为指导的不够得法,学生的作文大多是不尽人意,学生的作文总处于“难教”的状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逐渐改变了持固定方式的辅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放开羁绊,辅之以适当的指导,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的作文教学方法。
一、观察细致,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对初中生写作文大有益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歇,溪水自然流不停。”也就是说要写好文章就要深入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于漪老师也很精辟地指出:“观察是学习写作文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有人能察言观色,对周围的事物细致变化很敏感;有人对身边的事物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科学家能发现普通人所不能发现事物的细微差别,从而有所研究和创新。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同样学生要写好作文,非学会观察不可。而学生在观察事物中的疏漏与无序是学习作文中的常见的毛病。因此教师须在作文要前交给学生细致观察的基本方法:要仔细,不能大而化之,简单从事;不能满足于表面,浅尝辄止;观察要有选择性,不能面面俱到;观察后要写真事说真话,做到感情真实。以我现在所教的七年级上学期为例,课文有一个单元以“这就是我”为题,要求写一篇作文,要求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事物写进作文里去,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外貌、性格,叙述自己在家里或班级上做过的事情,曾受到过怎样的好评或批评,自己今后应朝什么方向努力。经过指导,学生开学首篇作文基本上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人和事,能有话可写,写出了真实的“我”的形象,达到了会观察的效果。
二、激发兴趣,培养写作的激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所表达的内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写作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乐于写作,才会把写作当作一件乐事来对待,才有激情写好作文。相反学生没有兴趣,把写作当差事,敷衍了事,这样写作文是不会写好的。在作文课上,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班的佳作或优秀的中考作文,让学生欣赏。我们学校创办有《孔雀魂》校报,是展示学生优秀作文的好阵地,教师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刺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学生写作文往往离不开课文的阅读,因为从课文的阅读中能找到学生写作的材料和写作方法。我根据《木兰诗》,围绕“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几句诗,让学生扩写片段,重点突出木兰骁勇善战、出生入死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因诗中关于木兰战斗的历程是略写的,所以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老师把讲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想象把木兰在苦寒残酷的战场上的经历扩写补写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诗中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又根据课文材料进行作文训练,水到渠成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阅读名篇,以读促写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无论从选材的范围、数量及质量方面,都是难以挑剔的,许多课文应该是学生阅读的精品,也是学生通过阅读实现写作迁移的典范之作,值得教师把这些课文当作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美文,我十分欣赏乃至崇拜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娓娓叙述“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的经历,感悟到一则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所以我把这篇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文当作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我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读文章的结尾部分:“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就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意味深长的结尾,是在详尽记叙悬崖历险的过程之后对全文的总结,先叙后议,小中见大,篇末点题,深化主题。这种写法是常见的“卒彰显志”之法。这篇课文值得师生共同赏析、探究和拓展,值得把它当作范文来指导写作。因此新课结束后,就以此篇为范文,以“难忘的一段经历”为文题进行作文练习,结果大多数学生能借鉴本文中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叙事为主,文从字顺,写出了自己真实的经历。
四、改变作文评改方法,提高作文质量
好文章往往是修改出来的。据载北宋年间,大文学家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曾游琅琊山,遂写成《醉翁亭记》一文,于是张榜于城门前,敬请众人予以修改,结果接受一位老樵夫的建议,把文章的开头“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半山,南有花山,北有白来山,”浓缩成“环滁皆山也”五个字,真是言简意赅,成为文学史上的修炼文章的佳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出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然后教会修改作文的方法。传统作文教学习惯于布置作文题,先让学生自己去写,然后教师再花大气力,把每个学生作文本上都几乎改成了“满红”为止,再发回到学生手上。无论老师批改作文怎样细致,对于自觉性高的学生,还能注意老师批阅的文字,而大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批改往往不屑一顾。因此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实际上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在长期语文教学中,我认识到传统作文批改的不足,于是我开始改变做法,采取点面兼顾、以点促面的作文评改法。所谓“面”就是本着多就少改的原则,对学生每篇学作文都予以批改,主要是粗改略评。所谓“点”,即每篇作文批改后抽出一两篇习作,作文课前抄写到黑板上或打印出来,通过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就标点、语句、结构及主题思想等多方面进行评改,师生互动,细改详评。本学期在作文课上就利用多媒体评改《校门口见闻》,师生对全文进行逐一修改,让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评改意见,经过修改,这篇较差的作文变成了一篇较好的作文。这种作文评改之法,让学生能比照自己作文的优劣,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了自己修改作文。这一办法看起来,又慢又倔,但有实效,能潜移默化,增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