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典诗文 培养审美能力
2019-01-30马晓奋
马晓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以往的古典诗文教学,我们的老师几乎都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特殊句式的判定和翻译上,对诗词的讲解也只停留在语意分析上,很少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今,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积极反思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把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融入到古典诗文的教学之中,我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品味语言艺术,提升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结晶体,文学语言就是一种文学手段。鉴赏作品,首先要从品味语言入手。《氓》这首经典诗歌,语言形式丰富多变。有叠音词的运用,如“氓之蚩蚩”“泣涕涟涟”“淇水汤汤”“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有蝉联修辞格的运用,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有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还有对偶句式的运用,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等。全文语言运用灵活自如,既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加强了节奏感,有利于思想情感的表达。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特点,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形象特征,感受形象意境,从而更好的鉴赏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孔雀东南飞》中,用了不少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姥”“奉事循公姥”“勤心养公姥”,“公姥”本意应该是“公公和婆婆”,但通读全诗,发现焦仲卿的父亲应已不在人世,那么“公姥”,这里专指“婆婆”。“我有亲父母”,“父母”本意是“父亲和母亲”,但全诗里只言“阿母谓阿女”“阿母白媒人”“阿母谢媒人”,并未见其父,因此,“父母”在这里只指“母亲”。诗中运用偏义复词,凑字足句,使文辞圆熟且富有文采,诵读起来,给人以宽缓从容之感,从这点讲,偏义复词已不单纯是词法问题,而是有它独特的修辞效果。正如郭绍虞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说:“复词侧用,更是汉语语法结合修辞之特征。”学生理解了偏义复词的用法,既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也能更明确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加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
文学即人学,一些古典诗文中也蕴含着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既可以是作者用心描写和刻画的,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作者借这些人物形象来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作品的主题,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观点。
焦仲卿是《孔雀东南飞》这一首长篇叙事诗中一个正面人物形象。他忠于爱情,敢于反抗专制的母亲,态度始终是明朗和坚决的,对这些学生的认识都很统一。但对焦仲卿自尽前“徘徊庭树下”这一细节,学生各抒己见。有同学说他顾念母亲,不忍心舍弃母亲,“令母在后单”;也有同学说,如果刘兰芝不信守诺言,焦仲卿也不会自尽,毕竟实现誓言是两个人的事;还有同学说这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焦仲卿的一种犹豫呢?针对这些不同的说法,放开让学生去讨论,但讨论的前提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焦仲卿作为儿子有供养母亲的义务,牵挂母亲也在情理之中,徘徊更多地表明他抉择之艰难,这是个人性格使然。而且他还年轻,面对着死亡,对这个世界有所留恋,想多看一眼这个给他带来了几多爱和恨的世界,也是人之常情。在母亲和妻子之间,他最终作出了选择,这一选择充分表明封建礼教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却约束不了一颗追求爱情的心,他们的死实际上是对这个世界最有力的抗议。
鉴赏到此并没有结束,继续拓展延伸,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比较《氓》和《孔雀东南飞》以及投影展示的舒婷的《致橡树》这三首诗歌中对爱情的不同看法,探寻一种更为合理的、适合现代社会的爱情观。课堂上大家兴致很高,积极参与,讨论热烈,最后的小组展示,否定了一味奉献、过分沉溺其中的爱情观,批判了封建社会中“三从”“七出”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迫害,一致赞同舒婷提出的自由、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探讨能联系现实,有理有据,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审美想象。
所以,阅读经典作品,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同时也要结合现时、现实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能欣赏和鉴赏作品,也要能对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
三、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
一些经典古诗文中,我们都能找到或领悟出一些人生哲理,这不仅是一种文学价值,更多的是对我们的人生启示。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通过描写兰亭的美景和作者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的感叹。在学生掌握了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之后,我们就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先是小组讨论,后是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结论展示。有同学说:要正确看待生死。“死生亦大矣”,生和死,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命的诞生和终结都是庄重的,需要人们的思考和正视。王羲之说“人之相与,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流露出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叹。但他勇敢面对人生之痛,用文章吟唱出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眷恋。由人推己,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只有正确看待生死,才能努力学习,在奋斗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让有限的生命绽放无限的光彩;有同学说:我们要热爱自然。作者生活的的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带给作者内心很深地压抑,优美的自然环境却给能让他身心获得暂时的安静,自然景观一跃成人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此时此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觞曲水”,面对良辰美景,作者仰观俯察,感万物之盎然,宇宙之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从山水中感悟人生哲理,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强音,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而这一切,难道不是身陷时代快节奏、急躁焦虑的我们最需要最渴望的吗?有同学说:我们要努力为世界留下我们来过的痕迹。作者以他的文、他的书法名留千古,为后世人牢记和敬仰,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活得有声有色,活出生命的精彩;有同学说:从“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句中他明白了;当人沉醉于所喜欢的事物当中,感觉时间会流逝得更快,但对这个让人沉醉的事物,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有益的。也有同学说;我们要寻找一个精神家园。一个人的精神既来自能洗涤心灵的书本,也来自大自然这个天然的画卷。兰亭是作者精神的活水,我们现代人也要寻找能安放我们心灵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把你的情操和品德打磨得晶莹剔透,让你的灵魂轻如羽翼、自由飞翔……通过探究和展示,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了好多人生哲理,学以致用,能更好的指导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要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汉语独特的魅力,体验作品塑造的形象美和表达的情感美,发掘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更好地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