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文本细节,“三性”解读文本

2019-01-30谭志鸿

中学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清兵三性蔺相如

谭志鸿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向来都是施教者和受教者思维碰撞、情感交融和艺术熏陶的精神富矿。从施教者来说,善于抓住文本中传神的细节,做出独到深刻的阐述,往往是思维层次和情感维度的最佳呈现,也往往是最容易引发学生探索求知欲的最好媒介。在海量信息充满各种移动终端的时代,教师实际已经很难再依靠简单的标准解读来维持自己对于知识的权威性,更难营造出新的教育情境。从受教者的角度来说,他们远远不会满足于模式化的讲解,更不愿意只是充当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他们更多地希望参与到文本的思想情感重构中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个性魅力。当然,在中学阶段,做好文本解读,不需要高深的文学理论支撑,注重的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思维体验,关键要在细节上做好文章,体现出趣味性、思想性和多样性。

注重趣味性,探寻文本意趣。从兴趣入手,依然是我们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抓手。因为兴趣,学生就会努力进入文本,更好地去体会文本本身的意蕴,理解人物的心理,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学习中,同学们归纳了廉颇、蔺相如的形象特点以后,我提出让学生表演自己认为最生动、印象最深刻的细节。同学们选取了很多有意思的传神细节,其中,有几点让我感触颇深。有个同学选择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以后,“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细节。他欣然走上台来,手里拿着一本书,举在头上,斜着眼睛看着黑板,又看着我,作撞击状,引得同学们会心大笑。而对蔺相如当时的情状和心理自然有了深入体味。

当然,这里的趣味性,不仅仅只是为了开心一笑,更多是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意趣,加深对人生况味的理解。比如苏轼的《定风波》,我们就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结合小引中的“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学生从“莫听”“何妨”的态度对比入手,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讲雨“穿林打叶”的急促与人生变故的无法预知性,讲“吟啸且徐行”的生命姿态,纵使被淋湿或者遍体鳞伤,也还要且行且歌。这样从容而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人非常惊叹。我想,他们对于苏轼词句中人生意趣的深刻领悟会引导他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风雨,对文本的生动解读胜过千百遍的道理说教。

注重思想性,开掘文本内涵。重视思维提升,是我们培养学生深阅读良好习惯的重要方法。在浅阅读、概念化大行其道的阅读教学现实语境中,深阅读显得更加重要。它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思维的层面深入解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实质,不至于人云亦云,盲目从众。

在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赏读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烛之武形象的理解,我选取了“夜缒而出”这个细节与同学们一起进行解读。为什么不能白天去,而要“夜”出?为什么不能打开城门去,而要“缒”出?经过师生梳理,形成以下共识:一个“夜”字,可见当时形势多么危急,时间不容许再有片刻迟疑;不能白天打开城门,光明正大地去,可见郑国实力多么弱小。“缒”出,可见郑国处境多么狼狈,亦可见烛之武不顾个人尊严、为国赴难的崇高。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不顾自己的颜面,甘愿被人用筐子装着从城楼上吊下来,只身赴敌,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国家危亡,其赤胆忠心,日月可鉴。这样的画面感和人物形象的交织,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精神的理解变得鲜活而深刻。学完这课之后,有一位学生还创作了一篇小说,就叫《夜缒》,非常有内涵。

注重多样性,展现文本魅力。文本解读除了趣味性和思想性以外,还要进行多样性解读。这种多样性解读,就是教师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解读的舞台,不绝对化、片面化、标准化解读文本,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师生共同创造的深入而新颖的文本解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培养求异思维。

在讲授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志贺直哉的作品《清兵卫与葫芦》时,学生们在情节发展的研讨环节中,提出改编小说情节,并在小组深入交流地基础上作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改编。有同学这样写到:“清兵卫被父亲砸了葫芦以后,非常伤心,投河自尽了,人们把他埋在一个山坡上。后来父亲无意中听说被教员没收的小葫芦买出了高价,终于理解了儿子爱好的价值,可是悔之晚矣。后来父亲在清兵卫的坟头种了一株葫芦,精心呵护,每到葫芦成熟的时候,父亲就把这些葫芦摘下来,放在家里,以此表达对清兵卫的思念。”这个故事最后以悲剧收尾,清兵卫有着强烈的抗争意识,父亲的武断和粗暴终结了清兵卫唯一的梦想,父亲的悔恨更多源于儿子的爱好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讨论中,同学们进一步分析了悲剧产生的原因,深化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有的同学谈到,在现在和将来,这样的父亲还有很多,不能简单批评父亲的功利和粗暴,有时候生活真的很无奈,清兵卫不能一死了之,这对自己和父母都太残忍,学会积极面对并努力改变才有意义。

还有一个同学的改编也很有意思。清兵卫后来改学绘画,也遭到父亲的反对,被迫放弃,后来他长大了,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家境比较宽裕。他的儿子小清兵卫出生以后,特别喜欢绘画,可是清兵卫非要让自己的儿子喜欢葫芦,为他买了很多葫芦,并经常打骂自己的儿子,说他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不懂得葫芦的价值,儿子最终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绘画,成天面对满屋的葫芦唉声叹气。这个改编同样精彩,那种父亲希望儿子满足自己愿望的强迫意味让人深思,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也有充满温情的改写。有同学让清兵卫妈妈充当保护神,在教员家访以后,妈妈预感到父亲会大发雷霆,可能砸掉清兵卫心爱的葫芦,于是偷偷藏了清兵卫最喜欢的几个葫芦。后来父亲果然砸了剩下的葫芦,但等到清兵卫被教员没收的葫芦卖了大价钱以后,父亲很后悔自己当初的冲动,这时母亲拿出那些隐藏的葫芦,卖了一大笔钱。父亲发现这种爱好潜藏的价值,终于支持清兵卫爱好葫芦了,清兵卫后来成了一个著名的葫芦收藏家和鉴赏家。这样的励志故事,固然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但毕竟让清兵卫的爱好得以保留,母爱的隐忍和关爱得到彰显,同样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同学们在改编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小说情节的运行方式“摇摆”,充分领略到了情节设计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深刻理解了情节设计与主题表达之间的紧密关系。

这些文本解读多样化的生动案例,是学生结合现实,在实际体验中生成的深刻理解,超出了一般程式化分析,非常有价值。

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带领学生探幽发微,深入到文本细节中,注重趣味性、思想性和多样性解读,那么师生相互激发,开阔思维,呈现出的生动课堂会带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而这些惊喜才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

猜你喜欢

清兵三性蔺相如
清兵卫与葫芦
巧用『三性』
将相和
把握欧姆定律“三性”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油画世界
王聪儿伏击清兵(下)
负荆请罪
清兵卫 与 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