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互动中答辩人的语用身份构建

2019-01-30景晓平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料身份话语

李 娜,景晓平

(南京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一、引言

随着身份研究的话语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研究身份在话语中的动态建构、磋商、管理与传播。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开展身份话语的研究是语用学领域的热点之一(陈新仁2014,2018),在该视角下,“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先设的、单向的,而是在交往中通过话语动态的、积极的、在线建构的”(陈新仁 2018:1)。在机构性互动中,参与者总是以一定的身份进行交际,这种身份由于其机构性特征而看似默认不变,然而,这种看似默认不变的身份在交际层面上是会不断发生动态变化的(任育新 2013a)。进入社会互动情境中的交际者往往拥有多种社会身份,“语用身份是交际者或当事人若干个社会身份中某个(些)身份语境化、语用化的产物”(陈新仁 2013:29)。

很多学者研究了机构语境中高权势者的默认身份建构及其动态变化,如学校领导人的个人身份(Ho 2010)、电视辩论中的专家身份(Li & Ran 2015)、学术会议主持人的多种语用身份(陈新仁、李梦欣 2016)。学术语境中的教师身份建构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Hyland 2002;Ren 2014),尤其是学术答辩话语中教师身份的研究。例如夏芳(2009)发现,教师运用不同英语表达方式建构不同的话语身份;任育新(2013a,2013b,2015,2016)探讨了博士论文开题答辩中专家身份的建构;胡晶晶(2017)发现,硕士论文答辩中,教师使用不同类型的问句建构了叙述者、评价者、提问者和建议者的语用身份。关于学生身份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第二语言学术写作(徐昉2011;陈新仁等 2013;孙莉 2015;杨欣然 2015;李娟 2016)。

当前,机构语境下身份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权势者(夏芳2009;任育新2013a,2015;Ren 2014),如答辩话语中教师的身份建构;相对而言,对于低权势者,特别是学术互动中学生身份构建的探索尚显不足。本研究从语用学视角出发,分析研究生在开题答辩、毕业预答辩中如何选择、建构自己的语用身份。答辩双方主要以英语交流,故本研究又属于二语语用身份的探讨。

二、分析框架

语用身份即“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陈新仁 2013:27)。参照Ren(2014)对专家身份的区分(默认的专家身份和偏离身份),本研究将研究生在答辩过程中的身份分为学生身份和研究者身份两类。学生语用身份的具体分类参照Tracy(2013)和Ren(2014)对个人身份的分类,从个性、态度以及品格属性维度出发将其分为谦逊的学生、诚实的学生和勤奋认真的学生。研究者身份的分类则参照Tang & John(1999)建构的理论框架,从研究全过程出发将其分为观点提出者(originator)、论文设计者(architect of the essay)、内容指引者(guide through the essay)和研究过程叙述者(recounter of research process)。本研究对语用身份的识别依据陈新仁(2013:31)提出的“与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包括语码选择、语体选择、语篇特征、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言语行为、称呼语、语法选择、词汇/短语选择、语音特征、副语言特征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答辩人在硕士论文开题答辩及毕业预答辩过程中建构了哪些身份?2)答辩人在硕士论文开题答辩及毕业预答辩中建构身份的话语策略有哪些?

(二)语料收集

开题答辩及毕业预答辩分别为撰写毕业论文前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答辩老师负责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导师参与但回避提问自己指导的学生。开题答辩及毕业预答辩通常可以分为4个部分: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学生陈述、答辩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以及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结束。本研究主要关注第三部分,即答辩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研究语料来自于2017年10月南京某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开题答辩和毕业预答辩,在征得答辩委员会和答辩人同意的情况下,通过录音方式收集现场答辩话语。本研究共收集了9 名研究生的完整答辩语料,并根据Limberg(2010)的转写规则(见附录)对语料进行转写。9 名研究生中,6 人为开题答辩,3 人为毕业预答辩,参加两场答辩的老师共计11 人。研究生按照答辩次序分别标识为S1,S2,...,S9,答辩老师按照提问次序分别标识为 T1,T2,...,T11。

四、学术互动中答辩人的身份建构

基于语用身份的理论框架,笔者通过话语分析来探讨答辩人的语用身份及其建构策略,发现所选语料主要存在语篇特征、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称呼语等话语实践类型。语料分析显示,答辩人在答辩过程中参照不同的交际需求,使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建构了多样化的语用身份。

(一)学生身份及其建构策略

1.谦逊的学生身份及其建构策略

答辩人在面对答辩老师的质疑或建议时,通常保持自己的学生身份,对其观点表示认同和接受。何荷(2016:37)指出,交际者可通过声明意向,来建构自己相对于“交际对象平等或较低的关系身份”以示谦逊。使用“will”“would”等情态动词是交际者声明意向的主要手段,如例(1):

(1)T1:Your question is simple,because you can just use yes or no [ to((answer the question))]

S1: [eh,(1.0)I will revise this question.]

例(1)中,答辩老师T1 指出答辩人S1 的研究问题过于简单,S1 在回答中使用情态动词“will”表示接受T1 的建议,会对研究问题进行修改,由此建构了谦逊的学生身份。

答辩人在回答问题时,有时会使用模糊限制语来缓和话语语力(崔凤娟 2017),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弱化对答辩老师的面子威胁(Brown & Levinson 1987),从而构建谦逊的学生身份,如例(2):

(2)T2:WTO isn’t a capitalized word!

S2:Maybe::I will not include the model like WTO.

例(2)中,答辩人 S2 主要研究首字母大写的单词和眼动的关联性,答辩老师 T2 就 S2 对“capitalized word”的界定进行了质疑,认为“WTO”是缩略词而不是简单的首字母大写的单词,因此不能归入“capitalized word”。于是,S2 采用模糊限制语“maybe”委婉回答了T2 的疑问,在为自己辩解的同时,也避免了交际陷入僵局。答辩人遵循礼貌原则相对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既不损害答辩老师的面子,同时也凸显了其谦逊的品质。学生尊重老师的观点,符合老师心目中优秀学生的特征(王湘君等 2017)。

2.诚实的学生身份及其建构策略

陈新仁(2013:31)提出,话题、信息、观点、预设等可以作为提示身份的话语内容。因此,答辩人坦率承认自己论文中的错误或者不足,可以建构其诚实的学生身份,如例(3):

(3)T3:Twenty-eight pictures,(1.0)how many(( pictures ))have you used?

S3:I haven’t finished.

例(3)中,答辩人S3 的论文针对反腐漫画进行多模态分析,答辩老师T3 询问S3 在论文开篇中提到的28 幅漫画中,真正选用了多少幅来进行分析。S3 在回答中承认,其论文存在不完善之处,还未对所有漫画进行分析。虽然答辩人承认当前论文存在不足,会直接威胁到自己的面子,但是其并没有否认或为自己辩解,凸显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建构了诚实的学生身份。

3.勤奋认真的学生身份及其建构策略

勤奋和认真是好学生的基本素质,研究生会在答辩中适时展现这些特质,如例(4):

(4)T4:How did you get your target words?

T2:She did a lot work on this,tell ::tell Professor Wu.

S4:I reviewed their ::eh ::study on Wuxi dialect,(1.0)for example,Zhao Yuanren and,(1.0)Shengzhi,Shizhi,Xianzhi and I,(2.0)revised all vowels and consonants,(1.0)and did a whole ::whole word lists,including all code nasals,and we,(1.0)have to take tone into consideration,and we have to ::eh ::have to ensure that,(1.0)all consonants have,(1.0)all vowels and they have the words,so then we be out a lot of consonants,(1.0)and they are,(2.0)in the select they are “zi,ci,si” and these three are left.

例(4)中,当答辩老师T4 问及如何选择研究所用的目标字时,T2 作为答辩人 S4 的导师,非常了解S4 在无锡方言语音对比研究中所付出的努力,因此让S4 描述一下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回应T4 话语中暗含的质疑。于是,S4 对其为语音研究所做的大量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如参考了赵元任教授的研究,阅读了省志、市志、县志等文献。对繁琐而细致的研究工作的呈现有利于塑造S4 勤奋、认真的形象,同时也有助于其获得答辩老师的肯定和欣赏。

(二)研究者身份及其建构策略

在一定意义上,答辩人因为已经拥有某些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可以被视为准研究者。事实上,答辩人也会在答辩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选择特定的话语实践类型来建构其作为研究者的语用身份。

1.观点提出者身份及其建构策略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研究,答辩人在应对答辩老师的提问时,一般都能较为自信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他们往往会试图 “通过第一人称代词将某一观点作为一个全新的命题提出来”(陈新仁等2013:159),如例(5):

(5)T5:What’s the purpose or significance of your research?

S5:I think my study can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

例(5)中,答辩老师T5 问答辩人S5 论文的意义是什么,S5 使用第一人称代词“I”作了如下回答: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一些建议。这一回答强调了S5 研究的新颖性和重要性,建构了答辩人观点提出者的身份。潘峰、李鑫(2017)提出,“I think”作为典型的插入语以及评价成分,在口语中常用于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本研究所选语料中,“I think”的使用比较频繁,这与徐曼菲、何安平(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徐曼菲、何安平(2011:22-25)发现,中国大学生口语中“I think”的使用较为频繁,“I think+完整子句或破碎子句”会使“整句话语呈现不肯定和犹豫语气”。鉴于此,研究生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需要谨慎使用“I think”。

在一些情况下,不礼貌言语行为作为实施机构性任务的策略具有实现交际目标的积极语用功能(Baratta 2014)。“在动态的交际环境中,交际主体在选择不礼貌的言语行为时也在进行自我身份或者他者身份的选择。”(洪牡丹2018:37)硕士论文答辩中,答辩人有时会采用反问、打断等不礼貌言语行为来建构观点提出者身份,如例(6):

(6)T3:You choose Pakistan and Khazkstan.(1.0)Why you choose these two?

S1:Because they =

T3:=Are they totally different?Or[alike to each other?]

S1: [the same point of these two countries,because their languages are long tone languages.]

例(6)中,答辩人S1 打断答辩老师T3 的提问,并且进行了清晰的解释,建构了观点提出者身份。

此外,答辩人还可以采用语码转换策略来建构观点提出者身份,如例(7):

(7)T6:My question is how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f passive structure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your translation?

S6:Yeah,(1.0)eh,(1.0)for example,some,eh,(1.0)I see,some translation,for example,(3.0)for example,“我被打脸了” 这个脸它属于我的一部分,那么在英语的翻译中,觉得最好的方式可能是用介词,被动句带介词短语,Chinese passive is preposition phrase.We can translate “I was hit in the face”,but in my study,some translators,may,(1.0)eh,translator may translate “my face was hit”,so in my study,I think the former one maybe better for translation.

于国栋(2004:81)认为,“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自己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交际目的”。例(7)中,答辩老师T6 问答辩人S6,对被动句进行句法和语义的分析是否有助于英汉之间的翻译。S6开始使用英语进行回答,回答过程略有停顿;随后,改用汉语(母语)举出实例“我被打脸了”;而后,再次使用英语来比较汉语被动句的英译方式,并且明确指出英译被动句时带介词的方式更好。答辩人适当地使用语码转换策略,不但有助于理清自身的思路,而且能让答辩老师更清晰地理解他的陈述,从而建构其观点提出者身份。

2.论文设计者身份及其建构策略

在答辩中,答辩人为了建构论文设计者身份,有时会通过使用“we”来“表示尊重学术团体的集体力量”,凸显“自己研究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吴格奇 2013:8),进而增强其所述观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徐欣 2010),如例(8):

(8)T1:Speakers from northern China can use the tone correctly?

S1:Yeah,(1.0)because their Mandarin Chinese speak more standard than other parts of China and,(1.0)they don’t have southern accent,so ::we choose the students from northern China as our control group.

例(8)中,答辩人S1 的研究方向为语音。在回答答辩老师T1 的提问时,S1 使用复数代词“we”来强调“我和我的团队”正是考虑到“中国北方口音更准确”,才选北方人作为对照组,体现了研究设计的集体性和权威性,建构了答辩人的论文设计者身份。

研究发现,论文设计者身份的建构方式还有直接否定,如例(9):

(9)T3:How do you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1.0)you are going to rely on the three generations’ production or just the old age group?

S4:No,we will average the three generation.

根据宋富英(2012),例(9)中答辩人S4 的否定回应属于“尊重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答辩老师和答辩人之间存在着权势地位的不平等,前者处于高权势而后者处于低权势。S4 的本意并非威胁答辩老师T3 的面子,而是试图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设计,影响或改变T3 此前的观点,以建构论文设计者身份。

3.内容指引者身份及其建构策略

言语转述是言据性的一种体现形式(Sakita 2002),是说话人为支持自己所说的话或表达的立场、观点提供证据,或者为所传递的信息提供来源(Anderson 1986)。当人们在某件事上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或者提出质疑,需要说服对方时,他们经常借助言语转述加强语力。硕士论文答辩中,答辩人有时会通过言语转述,将答辩老师的注意力引向其所要凸显的话语内容,以建构内容指引者身份,如例(10):

(10)T7:How is the conference you collected arranged,according to what kind of rules of classification?

S7:I introduce this in page 5,(1.0)I mean,(1.0)according to Clayman and Heritage’s definition and they judge the adversarial questions through the four basic dimensions.

例(10)中,对于答辩老师T7 的提问,答辩人S7 在回答中采用言语转述策略,强调其所使用的分类方法有明确的出处“according to Clayman and Heritage’s definition”,展示了答辩人对自己论文的自信,建构了内容指引者身份。

4.研究过程叙述者身份及其建构策略

根据 Tse & Hyland(2005),“I”“we”“my”和“our”等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是交际者建构主体身份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为了明确表露自己的身份和态度(徐昉 2011),同时彰显研究的信度和独特性(陈新仁等 2013),答辩人在叙述研究过程、描述研究结果和阐述观点时,有时会多次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其中“I”和“we”作句子主语的现象较为多见。例如:

(11)T8:Have you done any trail?

S8:I have done a few participants ::for some of the sentences,the results are quite similar to my hypothesis,but for some of the sentences,the results does not(mean)that idea.

例(11)中,答辩人S8 在回答答辩老师T8 的提问时,通过第一人称代词“I”和“my”的使用,向T8传递了两个信息,即自己的研究使用了实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一些初步结果和假设接近,建构了研究过程叙述者身份。

五、结语

本研究主要参照陈新仁(2013:31)提出的“与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以及Tang & John(1999)建构的理论框架,对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答辩中答辩人的语用身份建构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学术互动中,答辩人建构了多种语用身份,体现了从学生到研究者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学生身份包括谦逊的学生、诚实的学生和勤奋认真的学生,研究者身份包括观点提出者、论文设计者、内容指引者以及研究过程叙述者。答辩过程中,学生身份主要通过接受建议、间接回应、坦陈错误或不足、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努力等方式来建构;而研究者身份则主要通过使用第一人称代词、采取打断或否认等言语行为、语码转换、言语转述等方式来建构。

答辩人多样化语用身份的建构是其为顺应动态语境而作出的选择,这说明他们在学术语境中已具备一定的元语用意识,能较为灵活地选择话语以建构不同的语用身份,并“有意识地调用标记身份的语言资源来实现其特定语境中的交际需要”(袁周敏2014:32)。研究数据显示,由于交流压力或语言能力的不足,答辩人建构语用身份的策略还较为单一,应加强多种策略的学习,如隐喻等修辞手段的运用(鲍志坤2016)。本研究尽管在学术话语语用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所选语料相对有限,且局限于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答辩,后续研究可以扩大语料范围,探讨多种专业学术互动中的语用身份建构。

猜你喜欢

语料身份话语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可比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把”字句的句法语义标注及应用研究为例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