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的构建研究
2019-01-30王婷
王 婷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57)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用12个词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致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存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演化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由《礼记·礼运》篇中描写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发展和演变而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类的诗词歌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周易》中阐述的与时俱进的革新思想不谋而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涉及思想道德领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道德文化,伦理道德是其核心和特色,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八荣八耻”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意识,成为了民族心理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肥沃土壤上,一方面根据历史要求和时代特点,吸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丰富自身;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伪存真,扬弃其中的封建性、狭隘性方面,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化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化,推进意识形态被人民群众主动接受和自觉践行,就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保障优势。利用民族化的思想意识与知识内容、长期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基础、大众化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为价值认同提供科学的路径,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情感意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解决人的思想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本质和内涵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的有效途径。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通,功能互补
“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熏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其本质就是文化育人,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目标不谋而合。从功能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思想、深厚的文化内涵、引人入胜的经典故事、感人肺腑的特色案例,这使其历史感和现实性兼具、人文性与科学性并存,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全球化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学生与世界沟通的零距离。但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侵袭越发严重,尤其是非主流思想与西方敌对势力思想都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人,造成部分青年的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模糊扭曲的现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易抵挡此类文化思想的冲击,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可形成“非目的性”的“软约束”氛围,引导学生甄别外来思想,主动自省,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的构建途径
无论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还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迫切需要构筑传播教育的平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构建的两大助力
(1)大学文化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构建的主体力量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学校-教师-学生”三者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统一,主要包括思想精神文化、组织行为文化、校园环境文化三个层面。大学文化由于兼具文化与传承的特质,本身就可以称为一种高校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借助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平台。
目前不少高校注重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如四川大学校园建设体现巴山蜀水的天府特色,建设了三条以著名校友命名的人工支渠,河流穿梭于教学楼、宿舍楼之间,形成一个“川”字,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川大校训相呼应;天津科技大学凝练“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训,建设了校史展览馆,配备学生校史解说员,撰写自建校至今的学生工作日志,将学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事件与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事迹进行梳理与展现。通过以上建设特色校园环境、校史馆、校史文化墙、提炼大学精神、完善制度文化等举措,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凝练,打造大学自身的文化品牌,通过提升高校精、气、神,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传承与创新。
(2)新媒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构建的新生力量
目前,新媒体已经实现在高校的全覆盖。高校各类选课系统、网上图书馆资源、超级校园APP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一站式便利途径,学生可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所需;校园新闻网、班级博客、辅导员微博、各类微信公众号等成为高校各部门、学院、班级对外宣传展示和对内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QQ、微信、微博等成为师生及时发布各类工作信息、日常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因此,借用新媒体的载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大大提升教育本身的参与度和受众面,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乐于被学生群体所接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首先要建设融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宣传教育网站,把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历史文物风貌等制成数字网络化的产品便于网络推广与展示,形成线上线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合力。思政工作者要时时关注网络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及时发声,利用网络平台在重大传统节日的节点向学生推送并普及文化传统知识,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而且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的目的。目前各高校都拥有不少传统文化社团,在开展日常社团工作同时,也要加大网络平台建设,通过微博、微信等及时发布社团动态以及展示最新建设成果,通过网络增加关注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构建的三种机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构建的长效机制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如同大学文化建设一样,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逐步发挥成效的过程,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构建需要长效机制保障。
各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书法、剪纸、绘画、诗歌、戏剧等具体表现形式融入学生第二课堂,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并获得相应模块的学分。同时应鼓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与班团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发挥社团、班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例如,天津科技大学楹联学会,开创性的将传统对联与书法形式和社团建设有效对接,利用社团平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关注经典、爱好经典,从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利用重大传统节日、民族纪念日等节日契机,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参与互动性强的纪念和庆典活动,在弘扬纪念中华传统节日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根植于学生心中,践行于学生日常生活点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构建的激励机制
我国历史上使用“旌其门闾”作为一种榜样示范手段,赐匾额、树牌坊以示“旌表”,以达到典型示范、表彰先进的目的。目前,全社会也注重加强树立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与道德模范来营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同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这种正能量的新时代典型人物和事迹。
雷锋精神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写照与缩影,挖掘雷锋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多年来开展“雷锋精神标兵”评选活动,主要针对雷锋精神中爱国主义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钉子精神等开展全校范围内的“我身边的雷锋”典型人物事迹与案例征集活动,采取网上网下协同响应征集校内感人的新时代雷锋事迹,将雷锋精神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构建一定要依靠激励机制,注重发挥正能量的主导与引领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榜样示范作用紧密结合到一起。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构建的体验机制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学生所接受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渗透价值与主动内化的过程,这与高校“体验式”德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诱发、唤醒学生主体的道德意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各高校可经常邀请一些名师大家开展讲座与论坛,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但往往只能给部分学生群体带来启发,不如换种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讲授经典的过程,并开展相应的评比与展示,教师仅仅起到一定的指导与规范作用。相信学生真正站在讲台上讲授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对其本人,对整个学生群体都能起到文化洗礼的作用。通过学术研讨、班团活动、志愿服务、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切身感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的空间与体验,不仅能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而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内化为学生心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构建所取得的四大成果
1.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最根本的是帮助他们甄别理想信念观的美丑、对错,简而言之,就是先让他们“明事理,晓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无论对于其今后个人成长,亦或对于国家民族发展而言都是重中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拥有丰富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如《弟子规》中有“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礼记·中庸》中云“君子慎独”都是强调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利用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载体。例如,伟大的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那么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雷锋事迹,践行雷锋精神无疑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
2.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之力,热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认同并学习践行。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新闻以及新媒体形式,通过开展博雅教育、播放经典红色电影、举办文化沙龙等形式开拓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学习阵地。
在军事理论、形势政策等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相关的课程中,任课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入一些传统经典诗词歌赋、典型事例。一方面可以不断丰富其授课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此类课程更多的了解历史,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专业学术上的创新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是多学科融合与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学术创新的能力与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千年传承发展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融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革新思想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批判性接受新事物,在专业学术方面不断进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针对专业学术创新可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第二课堂学分等方面,也可将部分专业课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例如,艺术类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可鼓励学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点亮创作灵感,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不断充实学生艺术创作的理念。
4.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道德为根本的价值观。其中不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与包容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诚是天道,信是人道”的诚信价值取向;“修身养性,自律自谦”的精神境界等。
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路径就是需要思政工作者自身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心,时时刻刻思考日常工作与传统德育的结合点。将励志、感恩教育与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相结合;将诚信、自强教育与评奖评优工作相结合;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精神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等,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