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东莞理工学院知行课程的解析与把握
——以中国画艺拾趣课程为例
2019-01-30张白露
张白露
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
1 关于知行课程
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笔者所在的东莞理工学院于2017年成立了学生社区知行学院。知行学院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以文化育人为理念,面向全校开设了知行课程。知行课程每门18个学时,1个学分。从2017级开始,在校学生需修满6个课外学分方可毕业,其中知行课程选修学分不得少于2个。
知行课程由在职教师自愿申报,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导向选课,每学期每一名学生只能选一门“知行课程”。知行课程涉及四大类(自我成长类、实用技能类、文化生活类、休闲艺体类)多个学科领域,譬如茶道、画艺、演讲与口才、写作、书法、舞蹈、跆拳道等各式各样的课程,仅凭课程名称就引起了学生极高的兴致,首次选课现场就相当火爆。随着知行课程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有一百五十余门的知行课程供学生选课学习。
知行课程是我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综合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相比较,“知行课程”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知行课程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态,上课形式不拘一格;(2)知行课程上课时间安排在课外进行,不与人才培养方案内课程安排的时间相冲突;(3)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标准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制订,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进行综合评定;(4)知行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5)所有的知行课程由教师自愿申报、学生自主申请。
表面上知行课程没有具体的条条框框,看似一种不大合乎规范的课外教育形态,这样的教育形态如何保障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定标准和方法又是什么呢?当然,评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改进的基础,从本质上讲,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为达到评价的目的,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搜集评价信息,对教学活动的事物或人物进行价值判断[1]。”根据学院规定,每门知行课程结束后都要求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同时要求教师和学生提出今后需要改进的意见,学院会全力配合教师整改、完善相关教学问题,并在教学硬件设施上给予资助,为知行课程提供后勤服务的保障,也确保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改进与提高。
从教师的角度,知行课程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淋漓尽致发挥教学智慧和专业特长的机会。由于知行课程由在职教师自愿申报,基本保证了授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教学形态又不拘泥于课室教学情景,不受固定教育模式的约束,这种宽松的课外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授课教师充分发挥个人所在领域的专长,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以便将最精彩、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浓缩在短短的18个学时中,并以最佳状态和最合适的形式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正是这些非同寻常的课外教育形式,吸引了学生极高的选课热情,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更近距离地讨论、交流,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促进了教与学的趣味性、互动性,避免了课室教学苦涩沉闷的严肃气氛,成功地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学生则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了文化艺术修养、充实了业余生活、增加了生活的乐趣。例如中国画艺拾取是我校知行课程之一,该课程开课宗旨是让学生有机会切身体验和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文化、历史、笔墨精神等,最终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人文艺术视野、充实业余生活、提高艺术审美鉴赏能力。该课程名称没有传统的技法基础或者中国画赏析之类较为具体严谨的称呼,旨在不要刻意的规范教学内容,为授课教师留下了根据学生水平自由设计课程内容的灵活余地,课程名称也很好地迎合了学生课余学习的趣味性。
事实证明,学校通过这种课外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实现了另一种特殊的教书育人的目的,完全契合东莞理工学院知行学院文化育人的理念。
2 授课教师要对知行课程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知行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教化育人的创新实践,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补充、改进和完善,作为授课教师,面对自己所承担的知行课程,首先应该对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如此才能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才能实现应有的教学目的。
2.1 必须清楚文化育人理念的宗旨和目的
课程是基于一定教育理念的产物,教育理念是对培养什么样人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应然状态’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2]。”“知行课程”受文化育人理念的支配,是我校全方位综合育人的一部分,在不影响正常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知行课程采用交叉学科教育、多元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为目的,着重于引导学生的素质养成、潜能开发等,授课教师要十分清楚知行课程开课的宗旨和目的。
在对知行课程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做到:从态度上要认真严谨,从认识上要把握文化育人的大方向,从授课形式上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但需要注意是:第一,授课教师切忌盲目地、毫无逻辑地以完成上课计划为目的。“知行课程”虽无固定的教材和大纲,但授课教师心中不能没有规划,不能随便拈来一些内容应付几节课,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授课态度,缺乏对课程应有的宏观把握和系统性讲解,教师心里没数,学生稀里糊涂,课程上到哪里算哪里,授课过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宗旨偏离,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第二,在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都不宜将知行课程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技能或者技法的学习,教育者要避免误导学生,以为学会了某个操作或者某种技法就完成了一门知行课程。
文化育人理念的真正意义在于,应该通过知行课程的渠道,着重于以文化教育带动素质培养,以授课教师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素质,切忌以狭隘的技法教育,将知行课程引导为纯粹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
2.2 必须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
由于知行课程的学时有限,如何充分利用短短的十几个学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受益终生,甚至终生难忘,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必须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
限于课时,知行课程的授课内容不宜太过宽泛,要取其精华和典型。例如“中国画艺拾趣课程开课初衷是希望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和文化,懂得一些基本的中国画鉴赏知识,能够掌握简单的绘画技法。但由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技法丰富、理论浩瀚,涉及传统的哲学、文学、书法等相关文化知识,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浓缩在短短的18学时,让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有所把握和了解,又能在微观的实践中敢于拿起毛笔动手画简单的国画小品,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提炼、概括教学内容,更需要发挥教师授课的智慧和课程设计的能力。
作为中国画艺拾趣课程的授课教师,首次面对完全无绘画基础的理工科学生时,未免有些经验不足,曾经上课前自信满满地以为每个学生都有完美接受该课程内容的能力,但实际上,授课内容略显偏难、偏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及时消化吸收上课内容,后续也没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课程结束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下一次上课时,授课教师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实际接受能力,避免了涉及内容偏多、偏难的教学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教学内容,例如选择了竹子作为水墨写意画练习的开始,竹子是传统文人画的代表题材,郑板桥曾经“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3],古人爱画竹,今人也爱画竹。选竹子作为水墨写意画入手,既有题材代表性、也有技法代表性。工笔画则以简单的白描花卉入手,再逐渐过渡到工笔设色练习阶段,对于今天几乎不摸毛笔的大学生来说,通过简单的白描入手,学生从对毛笔的陌生,到逐渐熟悉毛笔的性能,继而也敢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画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状态和情况,一步步地展开其他教学内容,课程结束时,有了基本满意的收获和效果。所以,教师要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水平的对象,要明白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结果,要对预期产出有清楚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有效,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授课教师必须重视知行课程教学的方式及方法
3.1 注意授课内容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每门知行课程都有其课程的特殊属性,在不同教师的理解和教学风格的演绎下,会形成该课程独特的教学效果。虽然每门知行课程的课程形态和课程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授课教师依然需要保持授课内容的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过于跳跃式的讲解,难免会导致学生即使上课期间学到了一点皮毛,但整体上还是稀里糊涂,教师要善于以点带面地传授给学生更丰富的系统性知识。
以中国画艺拾趣课程为例,授课教师在提炼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考虑到该课程文化知识的连贯性、历史的线性、艺术的笔墨精神等问题,每次课程都会有一个专题内容,专题内容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入难的过程设计。在讲授每一个专题技法的同时,授课教师会把这个专题内容的来龙去脉、代表人物和作品先讲解给学生,同时也将这个专题在整个中国画系统中存在的位置交代给学生,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预先了解这个专题内容是怎么回事,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和理解。例如白描花卉专题,授课教师首先从中国画线描的来历说起,给学生介绍线条的文化、历史、特征、代表画家和经典作品等。有了这些基本的相关知识铺垫,学生对白描已经有所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白描技法临摹练习,虽然只是一次花卉白描的专题课程,但是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3.2 讲解要通俗易懂 易于入门
知行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如中国画艺拾趣课程,该课程选课的学生来自计算机、机械、建筑、化环、政法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常言道“隔行如隔山”,面对陌生领域的课程,他们既好奇又疑惑,因为好奇想去碰触和了解,因为疑惑缺乏学习能力应有的自信。授课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的这种忐忑心理,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尽量要易于学习和入门,既要通俗易懂,又能保证一定的深度,同时脉络还要清晰,不宜太过高深阔论,深奥难懂,或是艰涩枯燥的理论灌输,以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课外学习负担。
例如,山水画课中山石皴法一讲里,授课教师首先梳理并介绍了山石皴法的作用、种类,及演变脉络,然后将点线面三类皴法里最具代表性的皴法一个一个地分解演示,学生豁然明朗,至少通过这样的知识连贯性、典型性、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学生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对中国画是什么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懂得如何去欣赏中国山水画了,也知道了山水画皴法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要灵活 生动有趣
知行课程上课时间安排在课外,如何在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里,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实业余生活,又不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负担和压力,除了课程本身吸引学生乐于学习之外,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生动、灵活、有趣是最关键的因素。例如在中国画艺拾趣课程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领会课程内容,授课教师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混合教学模式,如采用了聊天式教学、提问式教学、观摩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技法辅导与示范教学等。运用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既能使课程生动有趣,又可以全方位地展现课程主题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非常有益于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特别是理工科学生,他们片面地认为绘画是曲高和寡、高深莫测的东西,只有极高艺术天赋的人才适合去碰触它,越是这样的内心先见之定式,又越发好奇,现在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去碰触这门奥妙莫测的课程的机会,教师如何引领他们从无知到了解、到喜欢、再到自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关键。
运用混合式教学,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穿插到国画艺术和技法表现中,在了解艺术的过程中同时融入技法讲解和示范,在技法辅导的同时又适当地展开相关的背景知识讲授,并适当地以图片、小视频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直观理解,避免了刻意、纯粹的理论讲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课程的学习状态。在山水画技法课程中,授课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穿插一些山水画技法的历史知识,介绍一些代表画家和作品;重彩和青绿山水画专题会讲到最早的青绿作品,介绍名作《千里江山图》的艺术魅力;文人画专题会引导学生回答或者想一想心目中何为文人画,然后会以实例介绍文人画的特征和艺术精神。这种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典型又不失全貌的教学安排,完全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冗长的教学,教学产出远胜于教学投入,在结课时学生收获颇丰,从最初对国画艺术的陌生到最后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再到自信满满地拿起毛笔画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知行课程对于满足学生对于陌生领域特别是艺术的好奇心,绝对是难得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任何一门知行课程,在选择不同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必须紧扣课程主题,围绕中心课题而展开,不能偏离方向、游离课程目标。
4 结语
知行课程开创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新篇章,为高校课外教育提供了示范参考。事实证明,通过知行课程的渠道,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授课教师要明确知行课程的宗旨和目的,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以教师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真正地使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