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寿山石雕与环境的关系

2019-01-30郑国平

天工 2018年6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石雕

文 郑国平

“天生瑰宝出闽中”,福建寿山,蕴藏五色奇石,山因石而显誉,石以山而闻名。五彩斑斓的寿山石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雕刻名师,更承载着福州的一方文化。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寿山乡及周围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后来的定义稍有改变,有些人认为手艺人利用寿山石雕刻技艺创作而成的石雕统称为寿山石雕。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寿山石雕题材类型很丰富,有适于把玩的印章、手把件,也有适于摆放的摆件。作为被广泛应用于美化人类生活环境的艺术品,有着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规律。其中石雕作品与环境和谐统一,相互协调也相当重要。因为寿山石雕作为一种艺术,必然与空间和环境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环境作为石雕整体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应给予充分考虑。

一、寿山石雕文化

石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中国文人自古有玩石的雅好。古人云,一石一景、一石一物、一石一天地,每一块石头都历经了数亿年的沧海桑田,而寿山石作为“中国国石”,已然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脉络。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

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种类。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典雅的象征。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据考古发现,寿山石雕最早见于南朝时期殉葬的石猪俑,之后主要用于制造佛像和念珠。但在梁克家的《三山志》中提到,宋代开始寿山石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而元代开始用寿山石刻印,从而带动了印钮艺术的产生。

有文人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做了极高的评价:“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闲居自述》诗中有:“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此句,常被后人传诵用来形容石头的“可人”。鲜花、美石作为自然物都不会言语的,它的“可人”,依赖于人们去发现、去解读、去宣扬。梅花如此,牡丹如此,寿山石亦然,所以人文成为寿山石文化的核心和内涵。

美学大家宗白华曾写道:“艺术是精神和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一个人的文心贯注到物质中便形成了作品独有的气韵。

寿山石不单品格高雅,而且平易近人,贵者价逾金玉,廉者唾手可得。既可以供奉帝王,又能够亲近百姓。文人在其中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功不可没。假如没有文人的参与,寿山石只是一种矿石,充其量用作工业材料,永远成不了“寿山石文化”。

二、石雕与环境的关系

寿山石雕类型很多,其中的摆件类作品常常被置于柜中,陶冶情操。寿山石雕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其在思想情感和人文气息方面特殊的表达方式,使得它装点文人书房、案头,在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寿山石雕与环境的结合是寿山石雕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寿山石雕不断发展,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地扩大,雕刻技法也不断的多样化,设计上始终在不断地探索和前进,已经由最初的简单和不成熟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艺术品作为装饰、美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得到广大民众的重视。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拥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寿山石雕也不例外,作为观赏性的寿山石作品,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寿山石雕的形式、结构、内容、题材及色彩的应用等多方面因素都必须与所陈列的环境和谐,格调一致,而且环境搭配能够最大限度地影响作品质感和灵气。

寿山石雕与环境如何相互映衬、和谐统一,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如何使寿山石雕融入环境、营造出更动人的意境呢?

有人说:雕塑是“立体的诗歌”,寿山石雕何尝不是,从古至今,诸多文人墨客爱不释手,借用诗歌吟咏心中挚爱之情,雕刻师则发挥自己的思想,通过刻刀雕琢了一个个立体的诗歌。

寿山石雕与环境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放置寿山石的橱柜周围一般建议有相应的小植物搭配或者恰当的灯光,又或者缭绕的烟雾作为陪衬,这些都构成了环境因素,因此,在陈列时,展柜、位置以及寿山石雕的底座、尺度、体量、色彩、形态要合理结合,考虑各方面的背景关系,通过均衡、统一变化等手段,寻求恰当的答案,表达特定的空间气氛和意境,形成鲜明的第一视觉印象。

手艺人应巧妙的渲染和烘托出环境所营造的氛围,与环境和谐融洽的寿山石雕会在观者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例如,邱启敬的系列极简、禅意风格的作品在玉雕界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环境因素的营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了以下营造环境的两个关键点。

(一)底座搭配

底座虽然本质上属于外部的环境因素,但是它最直接的与作品接触,所以底座颜色、形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效果。合适的底座能够给作品加分,笔者经常看到很多雕刻师作品雕琢好后随便拿一块干裂的木块当底座,毫不讲究,如此一来,底座削弱了作品的质感。据我观察,那些名师大家在对待作品底座的时候也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些人专门去定制符合作品的底座,如观音作品选择木雕莲花底座,有些人甚至直接用寿山石雕刻出与作品相得益彰的底座,这样的底座时常成为作品中的一部分。例如,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郑继对作品的底座十分苛刻,他的作品很少有底座是重复的,他总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作品配以不同的底座。又如,前面提到的邱启敬,他禅意系列作品中的底座都是特殊制作而成,或波浪状,或树叶状,色彩上也与作品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周围环境营造

空间环境的光线、色彩及面积大小能够提升寿山石雕的气韵。作品要与周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外在元素的搭配效果。个人认为寿山石雕作品设计必须因地制宜,若是玩家收藏了作品,也需考虑它与自己案头或者橱柜的协调,要同外部环境保持着和谐的联系,巧妙地利用周围环境的元素(灯光、音乐、色彩),使两者互相成全,增加整个空间的美感,彰显作品的品味。例如,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刘东之前的作品《佛陀圣迹》,四块硕大的翡翠作品镶嵌在四扇古朴的黑色门上,翡翠在射灯照耀下尽显佛光,黑色古朴的门烘托出主体的色彩。

寿山石雕与环境的关系很重要,雕刻师在进行寿山石设计时偶尔也要结合环境进行整体思考,石雕作品离不开周围环境的营造,倘若一个柜子空间摆放着密密麻麻的石雕,它们之间几乎没有空隙,这会给观者压抑的感觉,适当留白和搭配,才能让整体意境如中国画一样悠远,最大限度地呈现石雕之美。

在新时代下,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寿山石雕迎来了时代发展的大好时机,广大石雕大师在这一大环境下,一定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寿山石雕作品,为祖国和人民献上一份丰厚的大礼。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石雕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研究
不灭的初心(节选)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兽医也能做“御医”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