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雕刻技艺传承及保护探析
2019-01-30文张龙
文 张 龙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雕刻艺术可谓是历史悠久。这种技艺是优秀的雕刻大师运用各种刀具、刀法在木材上雕刻,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精美作品,有一些雕刻作品的艺术价值远超过实用价值。在各种木材中,红木属于质地坚硬的木材,而且颜色常常为红褐色与红紫色。从深层次而言,红木为多种树木统称,总共包含30多种树种,共八大类别,因大多数树种颜色呈红色,所以才被称为红木。红木雕刻最初出现在汉族,属于一种典型的传统雕刻艺术,人们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入现代文化,不断尝试创新和发展,其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也不断变化。笔者对红木雕刻的技艺传承及保护进行阐述,希望能为红木雕刻技艺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红木雕刻技艺的历史渊源
在1405年,我国出现最早的红木家具,是红木技艺的起源。当时郑和下西洋时带回来许多红木,宫廷的木工匠把这些红木雕刻成工艺品、家具及园林建筑。在历史潮流中这种技艺不断发展,到明代时就出现各种成熟的红木工艺作品。近代因各种战乱影响,红木雕刻技艺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技艺才出现新的转机。
尤其是唐朝时期佛教比较盛行,对佛像与菩萨等各种木雕的造型日趋完善。到了宋元时期,因遭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所以木雕作品具有了写实的风格特征,注重刻画细节,突出生动传神。到了明清时期,木雕艺术逐渐达到顶峰,无论是技法、造型还是艺术效果,都比较重视艺术与写实相结合,而且这个时段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木雕艺术。其中红木因材料珍贵、纹理和质地独特成为民间流传的优质材料。特别是在苏州区域,这种雕刻风潮更为盛行,在民间出现许多专门雕刻制作的小作坊,培养出很多技法高超的雕刻高手。
明清时代,在中华大地出现了大兴土木的风气,各种宗祠、庙宇相继出现,这些宗祠庙宇内出现大量的飞檐雀梯、斗拱凉台、菩提花卉等雕梁画栋技艺,这种雕刻技艺并非简单的卷云图案,不再是简单的线条或动物刻画,而是采用木雕工匠的技艺去精雕细刻,可以说这个时段给后人留下许多艺术瑰宝,为我国木雕技艺发展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素材。
二、红木雕刻技艺传承
红木雕刻作品极具鲜明的文化特色,其发展与西方家具文化密不可分。自从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国外许多人都逐渐喜欢中国文化,在传统红木雕刻作品上也有极大体现。红木作品外销利润较大,不断开拓红木作品市场,为发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开辟广阔的天地。红木雕刻以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图案寓意吉祥等优势,得到国内外一致认可。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对红木雕刻技艺进行探讨。
(一)红木雕刻技艺特征
事实上,各种雕刻技艺皆具有相同的特征,同时也有其自身特征。对红木雕刻技艺而言,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庄重典雅,造型优美。从红木雕刻技艺来看,雕刻过程中主张变化中寻求统一,精雕细琢出来的作品结构完整、精美无暇,雕刻线条圆润。总体而言,其流派主要分成三大类,即为明式、法式及仿清式。从选材来看,所选择的雕刻材料均属于天然纹理,是红木中的优质木材,这种选材比较符合人们追求自然安逸的心理,从而体现出自然淳朴的雕刻技艺风格,在这种基础上,给予一定的镶嵌和装饰。比如,红木家具中雕刻艺术主要体现在背部和牙板的端部,能与木材纹理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2.做工精细,结构严谨。从红木雕刻作品来看,不但质量优良,而且做工精细巧妙,自然牢固耐用。传统红木雕刻作品是一种密集型劳动工艺,耗费了工匠很多的精力与心血,而且在雕刻过程中还要重视艺术与结构二者融合统一。
3.功能合理,用料讲究。红木雕刻技艺中比较讲究质地优良,外观美观大方,品质坚固耐用;材料的光泽肌理都属于上等品。当前,红木雕刻中对材质要求比较高。例如,南通红木家具所用原材料几乎都来自东南亚的优质木材,不但色泽美丽明艳,而且材质坚硬耐磨,自然成为雕刻的上等材质。
(二)红木雕刻工艺流程
一件红木雕刻作品从开始到完工,主要经历设计、取料加工及雕刻几个过程。
1.设计。红木雕刻比较重视胸有成竹,就是在雕刻前必须要合理构思,当构思成熟后,才能把设计图包含设计小样和结构图等画出来。
2.取料加工。当所构思内容定稿成型后,就要通过道道工序加工处理,依据所定图样选取材料,然后对框架等各种工艺进行加工。
3.雕刻。依据雕刻作品采用的不同技艺方式,合理展开雕刻处理。雕刻红木的常用技法有平刀块面法、浮雕、阴雕、圆刀雕琢法等。
三、红木雕刻技艺保护
在红木雕刻发展过程中,雕刻人才匮乏问题非常严重,导致传统技艺面临危机。因此,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木雕刻技艺
首先,制定传承红木雕刻技艺与保护的办法,建立红木雕刻技艺传承人培训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新的技艺传承人。其次,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例如,定期举办红木雕刻作品博览会、研讨会等各种展会,有效推动红木雕刻技艺快速发展。再次,与知名企业、知名艺人合作,共同探讨红木雕刻技艺的保护,在企业中形成传统技艺的保护意识。最后,提高研究雕刻技艺的力度,坚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打造红木文化品牌,从传统的工艺上力求突破,不断挖掘与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精髓,从而促进红木制造行业优化升级。
(二)多途径培养雕刻人才
红木雕刻产业化不断发展,从发展中积极探寻战略平台,尽可能多措施、多途径培养雕刻人才,力求红木雕刻从人才资源匮乏朝着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等进行战略跨越。而在这个途径中,需要有大批雕刻人才共同努力,所以培养雕刻人才是传承雕刻技艺的重要保障。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多渠道、多途径才行,要积极开发新产品和工艺技术,多举办红木雕刻的论坛及培训等,为培养技术人才提供基础和动力。企业与各级技工学校、高校等合作开展学研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培训、研发等机制,这样才能为雕刻行业培养更多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红木雕刻行业快速发展。
(三)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随着人们对红木雕刻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举办了大规模、高水平的红木雕刻大赛,评选出技艺美术大师,通过各种赛事不断从民间挖掘雕刻艺人,并将这种艺人的高超技艺展示出来,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这个行业中,而且各级管理部门应该出台《人才引进培养措施》,制定管理专项资金办法,对红木雕刻设计人才、技艺人才等,采取各种引入和培养政策,鼓励雕刻大师整合培训教育资源、设立雕刻工作室等,并成立专项人才资金,给予匠人合理报酬,这样才能真正为雕刻培养出技艺人才。
红木雕刻属于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随时代潮流变化而发展,红木作品的人文气质深受人们喜爱。红木雕刻作品属于非常宝贵的艺术资源,不但传承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时代特征,还传承着这种雕刻技艺。因此,要在雕刻实践中不断转变思想,更新雕刻观念,不断丰富雕刻内容,加强雕刻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才能对雕刻技艺进行传承及保护,才能将红木雕刻打造成新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