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鲢倒挂模式技术要点
2019-01-30赵前剑
赵前剑
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花鲢和白鲢是鱼塘常见套养的经济鱼类,因为花鲢和白鲢养殖无需花费很多饲料成本,其效益根据吃食鱼的行情情况能占到全部养殖效益的30%~50%,所以许多养殖户十分重视花鲢和白鲢产量。那么,如何让花鲢和白鲢产量、效益更高呢?多数养殖户选择以白鲢为主,花鲢为辅,同时加大放养密度和规格来提升产量。由于近几年白鲢行情差,花鲢价格又高,造成了很多客户会选择以花鲢为主的倒挂模式。
1 什么是花鲢倒挂模式
花鲢倒挂模式是以花鲢为主的放养模式,一般白鲢和花鲢放养密度比例接近1∶2,为了追求更高的花鲢产量,有的池塘白鲢放得很少,甚至不放。通过对比常规放养模式和倒挂模式,主要差异在白鲢和花鲢产量,按白鲢∶花鲢=2∶1和1∶2放养模式为例,保守计算两类模式,年底出鱼花鲢和白鲢成活率按90%计算,常规模式下白鲢每667 m2密度100尾,花鲢每667 m2密度50尾,规格都是50~250 g(如表1)。
表1 池塘套养花鲢和白鲢放养模式(以白鲢∶花鲢=2∶1和1∶2为例)
常规花鲢和白鲢放养模式中白鲢和花鲢每667 m2产量各占一半左右,而花鲢倒挂模式中,白鲢每667 m2产量要低,花鲢每667 m2产量占到全部花鲢和白鲢每667 m2产量的66%及以上。同样,花鲢倒挂模式对每667 m2效益的影响要比常规模式大很多。
2 花鲢倒挂模式优劣与技术关键点
2.1 花鲢倒挂模式优劣点
水质调控难,因为花鲢和白鲢食性侧重点不同,容易造成水质老化,需要经常调水。
花鲢倒挂模式的优点:较常规模式优点在于花鲢产量高,且花鲢行情比白鲢好,每667 m2效益远高于常规模式,对投喂饲料造成的粉末浪费有一定的滤食作用,从而降低吃食鱼饵料系数。
花鲢对池塘管理要求高:花鲢在不同生长阶段饵料生物也不尽相同,从微藻、轮虫、大型浮游动物到饲料粉末、有机碎屑等,因此,对池塘管理工作要求比常规模式高。
2.2 花鲢倒挂模式关键点
池塘养殖前期,花鲢规格较小,主要滤食适口小型浮游生物,因此在养殖前期可以有针对性培养小型浮游生物为花鲢提供开口饵料。
除了常规下肥操作外,花鲢倒挂模式需要侧重补菌,一方面增加对水体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一方面控制菌藻平衡,既促进了藻类生长,又可以促进作为花鲢的饵料生物如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的生长。
养殖中期,池塘的饵料生物往往是不足够花鲢生长的,因此需要补充投喂。
3 花鲢倒挂技术连续运用两年效果
3.1 池塘基本状况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养殖户雷中兵,池塘面积2.6 hm2,水深3 m,草鳊混养模式。2015—2017年3年间养殖模式均相同,放养的花鲢和白鲢都为倒挂模式,密度和规格也相近,2015年投喂量为0.64 t/667 m2,2017年投喂量为0.74 t,投喂量相近,模式也相同,具有代表性(见表2)。其中2016年受水灾影响,花鲢和白鲢产量无法准确计算不做分析。
表2 2015年与2017年放养模式分析
3.2 2015年和2017年下肥对比
2015年以前使用的是其他生物肥和传统肥料,花鲢和白鲢每667 m2产量一般,仅175 kg左右。从2015年开始全程用海大肥水技术方案(藻源素+磷速补+海联科3101),其反映近3年来花鲢和白鲢长势都很好,规格大产量高,且在海大技术指导下,花鲢和白鲢产量有逐年上升趋势。每年下肥时间从开年3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中下旬,2015年共下肥30批,合计藻源素1.54 t、磷速补0.6 t、4件海联科3101。2017年共计下肥36批、合计藻源素1.5 t、磷速补0.6 t、6件海联科3101(见表3)。另外其每年在11月到次年3月使用少量粪肥补肥,保持水质稳定。
表3 2015年与2017年下肥情况
从下肥记录来看,2017年下肥周期要比2015年长,多下了6批肥,多用了2件海联科3101,但藻源素却少用了4包,2017年下肥特点为少量多次下肥,高温期下肥见隔3~7 d下肥一次,强调多补磷和补菌,低温期10~15 d下肥一次,主要以藻源素为主。
3.3 两年共同点及差异点
共同点:全程使用海大肥水技术方案,且下肥种类一样,下肥成本基本相同,花鲢和白鲢放养密度也相似。
差异点:2015年下肥成本稍高于2017年,2017年下肥批次要比2015年下肥批次多,补菌次数和用量也多了2件。虽然2015年用肥成本要比2017年高,且2015年花鲢投放尾数也要略高于2017年,但由于下肥方案不一样,2017年最终产量要比2015年高,除了每667 m2净产量高外,每kg鱼成本也较2015年低,按花鲢和白鲢产值计算,2017年花鲢和白鲢效益要比2015年高1 250元左右,效益非常可观(见表4)。
表4 2015年与2017年下肥成本及每667 m2产量分析
近几年使用海大肥水技术方案后花鲢和白鲢产量比未用海大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并且通过2015年和2017年的数据对比后,又可以发现仅仅是下肥方案的调整,花鲢和白鲢产量、产值都有了较大提升,目前花鲢和白鲢每667 m2产量为230.5 kg,还有较大的增产增效空间。
4 花鲢和白鲢增产优化思路
从花鲢和白鲢增产效果案例可以反过来分析倒挂模式下的花鲢和白鲢增产优化思路,主要有三类优化思路:
优化思路一:白鲢每667 m2放养密度仅30尾,规格100~150 g,干塘规格3 kg,花鲢每667 m2放养密度65尾左右,规格250 g,干塘规格3 kg,说明花鲢和白鲢放养模式有较大优化空间。因为以花鲢为主的池塘一般水质容易出现老化,对调水技术没把握的养殖户可以尝试增加白鲢放养密度,让花白鲢比例接近1∶1。
为追求更高利润也可加大花鲢每667 m2放养密度,上调到80尾,并适当减少白鲢密度到20尾,增加花鲢密度则有必要加大调水成本投入,稳定水质。也可以通过放养大规格花白鲢,如花鲢规格为350~750 g更有益于产量提升。
优化思路二:低温期适当打些粪肥有益花鲢和白鲢生长,如在11月至次年3月用粪肥、传统肥打底,此时水温低,病菌存活率低鱼塘不容易发病。其他月份再全程使用藻源素+磷速补+海联科3101肥水效果更佳。养殖中后期打肥应加大菌种补充,充分分解池塘有机质,提高花鲢和白鲢食物利用率。
优化思路三:通常在养殖中后期可见大量花鲢上料台,这时池塘花鲢的饵料生物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高密度倒挂模式下,为追求更高花鲢和白鲢产量,建议在7—10月尝试用花鲢宝发酵饲料补充投喂。发酵过后的饲料更有利于花鲢滤食吸收,花鲢宝发酵饲料比例为花鲢宝∶水∶饲料=1∶10∶10,室温下发酵2 d即可,发酵成功后在池塘中央搭建花鲢料台,在料台区域投放发酵饲料即可。
5 总结
花鲢和白鲢每667 m2产量和下肥方案、渔肥种类、技术操作等息息相关,通过使用海大肥水及技术方案,从2015年到2017年花鲢和白鲢效益都比其他养殖户效益可观,且有增产的趋势,花鲢倒挂模式经实际验证,可行性高且收益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