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
2019-01-30牛庆会
牛庆会
(山东省威海市黄家沟小学,山东威海 264200)
引 言
道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封闭性”而言的。在传统教学系统中,小学教师依据教材,结合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传统教学通常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偶尔回应为辅,教学一般局限在教室内[1]。在这种平淡又单一的教学中,小学生从道德与社会课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乐趣少之又少,课上表现死气沉沉,达不到教师的教学预期,起不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在新时期的道德与社会课程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地点,由教学形式到教学资源,都以“开放性”为基准,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生活,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道德与社会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比较丰富,既包含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包括了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2]。道德与社会课程主线有三条,分别是学生与自我、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角度出发,指导他们以健康、安全的状态进行生活,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人和事负责任、有爱心,在生活中能够主动思考、有创新意识。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涉及范围极广,与小学生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能够直接展示小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教材,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和事件,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向学生传达有效信息。在道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周围各种媒介进行教学,充分展示该课程的“开放性”,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开放的教学内容,努力做到向小学生自身开放、向小学生身边的大自然和社会开放。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教学活动的主题,也可以师生共同探索和发现,还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发现等。
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道德与社会课程中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是鼓励小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收获知识,达到教学和学习的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各种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设计更多、更新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课堂环境,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道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收集资料、情境教学、角色扮演、课堂游戏、实地参观等方式,指导小学生发散思维、亲身体验、感悟明理等。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小学生们既体会到了生活和学习的趣味,放松了心情,提高了道德心理素养,还有效掌握了学科知识,将书本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下,小学生保持了自己的天性,还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生活当中,加深对“道德”一词的理解,也在无形中为自己树立了道德标杆,有助于学生在小学期间成为乐于助人、活泼大方的人,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的开放性
道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学时间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主题设计不同时长的课程安排,用充足的时间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该课程教学时间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既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教师可将一些课内没有完成的任务放在课后延时完成,督促学生及时掌握学科知识,巩固自己的思想基础。
道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地点是不固定的,可以在课堂上、教室内,也可以到课堂外、大自然中,还可以在家庭里、生活中。除了课上的知识讲解、事件举例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不同地方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向学生传递尊老敬老的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踏青春游,使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学会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教师和家长加强联系,让家长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激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等。总而言之,道德与社会课程不只是一门需要考试的课程,更是与生活方方面面都相关的课程,它在任何地点都能进行教学和学习,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四、教师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道德与社会课程在应试教育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的存在不只是为小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全新的教学思想中,教学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师评价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将每个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改变记录在册,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表现。教师的评价由表象深入内在,更加多样化,也更具有开放性。在这种新型的评价体系中,与学生相关的“成长档案”等新的评价方法也应运而生,教师们可以为学生写评语,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品质,也可以观察学生某一时期的发展变化并作出总结,还可以为学生的作品作出评价。同样的,在道德与社会课程评价中,评价的主体、角度、尺度也因实际情况的改变而做出相应调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变得多样而灵活。学生们可以主动参与自己的评价,从单纯的被评价身份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的身份,评价也不再单一地以学生的成绩为参考依据,而是涉及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将整体和局部结合后再进行有效评价。同样的,学生们和家长们也可以参与最终的评价环节,在互动中体现民主因素,提升学生的接受度。这种开放性评价模式使小学生在认识自己时更加全面、更具有客观性,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准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中做到取长补短,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结 语
道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化”是小学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各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在小学道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课程的变革,科学、合理地运用开放性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活泼、有趣、高效的课堂,和学生一起进步,共同发展,促进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