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1-30顾建军
顾建军
(江苏省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江苏常熟 215500)
引 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想要全面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拓展学生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善于利用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其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师设定的数学情境和对话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该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设计与其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的数学内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养这一概念的补充和说明,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活跃的情感因素和积极的价值观念等,核心素养就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所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理念,以及用理论的思想和科学的技能基础指导实践,从而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在新时期,小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具体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的问题。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概括为三个部分:一是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能够对自己有准确而基础的定位,从而将自身学习的需要转化为目标养成,并以此作为行动的基础;二是学生和学习工具之间的关系转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以教学设备和工具为辅助条件,让学生在符号和数据的转化中习得具体而丰富的知识内容,从而达到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三是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契合度,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通过知识的转化及情境的设定,让学生提前认识到社会问题,在有效提升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思维,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核心素养的特点和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特点
具体来讲,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多元特质,就是核心素养涵盖的知识类型和内容丰富,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情感态度,从而使其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二,多元场域,强调的是核心素养所囊括的领域和功能丰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多元功能性;第三,多元功能,就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联系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效适应社会的发展模式,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和人际交往提供依据;第四,高阶复杂性,是核心素养自带的一种深化功能,要求教师和学生联合在一起,共同挖掘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由小学数学教育课程基础提出的,要求学生在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能够整合数学思想,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有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目标和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外,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样才能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同时反映出启蒙教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价值。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会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等设计相似问题,以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同时,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不仅关系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突出表现为数学思想的重要性。例如,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向——运算能力,要求学生在结合教师讲解知识点的前提下,可以活学活用,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丰富课堂内容,这样能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分析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在数学课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且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现象予以严厉批评,很容易使他们的自信心受挫,进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数学成绩就会下滑。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主体地位,设计充满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数学课程,用问题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回答结果有偏差也不能一味批评,应该让学生在充满温馨的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从而提升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心。
例如,教学《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由于小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还不够强烈,也有一些学生会出现理解加法运算但不理解减法运算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先为学生打好基础,可以准备现成的数字教具,也可以自己动手绘制彩色的数字卡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加法和减法之前,先让学生熟记100 以内的数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列出一些计算题,让各组抢答,答对的学习小组会加上相应分数,而抢答速度较慢或是答错的小组不加分,使学生在竞争中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并提升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为小学生创设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
一切教学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实践,通过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数学课堂环境,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放松心情,还能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科学的数学计算方法和思维能力,从而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要以课本知识为出发点,以具体的知识点为拓展中心,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魅力,拉近和教师的距离,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3]。
例如,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场景让学生融入课堂实践。上课前一天,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将家里买的一些零食和水果带到课堂上来。上课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准备电子秤,让学生逐一称重,在称重过程中讲解千克和克的关系和换算方法,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然后,让他们在讨论和交流中掌握科学的重量计算方法,从而将理论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三)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创新能力,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和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适当拓展数学教学内容和资源,每节课都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有序的教学互动中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讲授《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用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分数的定义,如拿出一支粉笔,将其分成三等份,问学生每一等份占一支粉笔的多少。再如,教师可以将例题画到黑板上:把一块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一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用分数的方式表达。通过画图,学生认识到每个小朋友能分到“一半的一半”,分数的表达方式就是1÷4 的商用分数表示。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将学过的知识点带入新课程的学习中,从而提高了自身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了核心素养。
结 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还能促进其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在充分尊重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为其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数学学习情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同时使其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魅力,进而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