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信片里的大千世界
——云南省博物馆藏20世纪初期明信片选介

2019-01-30文/邢

文物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邮资明信片昆明

文/邢 毅

明信片是印制在硬卡纸上,正面印有邮资标志和收信人、寄信人地址、姓名的格式,背面供书写简短通信内容。明信片一般由国家邮政部门印制发行,这种印有邮资图的明信片统称邮资明信片。其他非邮政部门也可以印制明信片,但不得印邮资图,种类主要有普通明信片、纪念明信片、美术明信片、军邮明信片和贺年明信片等。

明信片的出现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1865年10月,德国一名画家准备把绘于硬卡纸上的画作,寄给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邮局里出售的信封都装放不进画作。正当画家发愁之时,一位邮局职员提出建议,可以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信息写在画作背面寄出,朋友如期收到这张没有信封的画。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论文,建议应该将明信片列为印刷品邮件,降低邮费,方便流通。奥地利邮政部采纳其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奥地利成为世界上最早发行明信片的国家。明信片使用简便,邮资便宜,奥地利人在三个月里就投寄了300多万张。接着,英、美、法、瑞士等国也纷纷推出各式明信片。此后,明信片开始风靡全球。

1897年,大清邮政总局正式成立后,发行了中国第一套明信片。明信片呈长方型,左上角印有“大清邮政”字样及蟠龙和万年青图案。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总局也随之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总局”,简称中华邮政。邮局在清版印有团龙的明信片上,加盖了“中华民国”和邮资字样后发行,称加盖改值明信片。1927年,适值交通银行开业20周年,交通部为此特准发行纪念邮资明信片一组,计4种。这是“中华民国”正式发行第一套纪念邮资明信片,只可惜当时印数小,而且属于非卖品,仅供临时馈赠之用,因此成为明信片中的珍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原“中华民国”邮政的产业变更为中国人民邮政,并发行了第一套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目前,中国发行的邮资明信片,除印有普通邮票图案、多次印刷、大量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外,还有纪念邮资明信片、风光邮资明信片、贺年邮资明信片和特种邮资明信片等。

云南省博物馆藏有一批20世纪初由外国驻华机构或中国公司发行的明信片,大部分是从各地寄往云南的实寄片。明信片大多数采用纪实摄影的方法,从不同方面记载了中国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景观、人文地理、重大事件等题材,内容丰富精彩。其中,反映云南风光、交通和人文的明信片,堪称明信片收藏中的珍品,这些集影像、邮票、邮戳、设计、印刷等为一体的明信片,具有较强的历史真实性和可视性。透过明信片上的旧影,可以想象在通讯落后、信息闭塞的云南,明信片成为了远离家乡的旅行者,守望游子平安的亲人们的联络工具。今天,我们把这批明信片分为几类,试图从这些发黄的影像、模糊的字迹、即将褪色的邮票和戳记上,去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描摹出尚未褪色的记忆,还原当时历史的场景,了解历史的沉浮与起落。

一、不通国内通国外的滇越铁路

图一 “云南府车站”明信片

20世纪初,时逢法国殖民者为了殖民扩张准备在云南修建一条通往越南的铁路,史称“滇越铁路”。由此,一批批外国摄影师为配合法国铁路勘测工作,远涉重洋带着笨重的摄影器材,沿途拍摄铁路勘测、开工建设和竣工通车等施工过程的档案照片。后来,照片陆续被不同的外国出版商发行成了不同套系的明信片。1910年3月,滇越铁路的通车标志着云南对外开放的开始,是云南数千年落后、封闭向开放转型的里程碑,它打破了西南边陲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状况,云南进入了一个工业时代,成为了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区之一。此后,商业学堂、农业学堂、工矿学堂、清政学堂、女子学堂、讲武学堂,甚至东陆大学等高等院校在云南纷纷兴起。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铁路的修建是殖民扩张的产物,但铁路的开通对于近代云南乃至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明信片记录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云南近代史、铁路筑路史和邮政史。

1.“云南府车站”明信片(图一)

这枚明信片表现的是清末时期建成的云南府车站,位于昆明市塘子巷附近。它是滇越铁路唯一的一等站,也是最早的终点站。一列火车从站台即将出发,摄影师用影像留下珍贵历史的瞬间。此车站于20世纪70年代拆除,改建在昆明北站。

2.“蒙自碧色寨车站”明信片(图二)

“碧色寨”原为“壁虱寨”。“壁虱”在当地方言中是指臭虫、虱子,原意形容这个地方小得像壁虱一样。碧色寨离蒙自县城11公里,滇越铁路通车后,碧色寨车站被列为特等站,其南北贯通滇越铁路上的昆明与河口,东西连接个碧石铁路,成为滇南地区重要铁路交通枢纽。蒙自碧色寨是由碧色寨车站和个碧石车站组成,铁路线分为滇越铁路(米轨)、个碧石铁路(寸轨)。画面右边是碧色寨车站站房及铁路线,站房旁边零散的停靠着列车。左边是个碧石铁路线,上面停满了货车、客车。在距碧色寨车站数百米处是个碧石车站站房,个碧石铁路是云南人自己修建轨距600毫米的铁路,它是滇越铁路的延伸,也是20世纪初中国第一条主权最完整的民营铁路。正因为两种铁路轨距并存,两座车站并立在一个地点,蒙自碧色寨成为了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车站。

1915年12月,云南军都督蔡锷将军从北京辗转到达云南河口,乘火车返回昆明参加护国起义途中,在碧色寨车站险遭袁世凯派遣人员的暗杀,最终化险为夷,蔡锷安全抵达昆明,并投入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

3.“行走在腊哈地的马帮”明信片(图三)

随着小火车在沿线陆续的开通,乡村的安宁被火车的声声汽笛打破,村民们到山里山外打听:这是什么?吼声怎么比炸雷还响,样子恐怖得就像一头怪兽!吃什么呢……随后,村民们知道了它叫火车,而且是一路上吞煤吃火吐渣,还不停地往它那黑乎乎的大肚子里灌水的怪物。

火车渐渐被人们接受,来往于火车之间的马帮逐渐增加,他们通过火车把个旧的锡矿输出,把自己需要的物品运回,并输往各地。由于运输的时间减少,运量的增加,成本大大地降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生产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

4.“白寨铁路桥”明信片(图四)

白寨大桥是滇越铁路跨度最长的铁桥。桥呈“U”形环状,一边是山堑,一边是隧道,中间是深谷。桥长140多米,高33米,架于两山之间,桥墩呈塔形,下宽上窄,由8个的钢架桥墩连接而成。大桥的钢架由法国本土造好的预制件,经海运和水运直接运到靠近工地的红河蛮耗码头,再由骡马驮来施工点。大桥设计时,考虑到云南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让列车在通过钢架桥时,压力经过具有柔性的金属杆件进行分散,减小对山体的压强,也就防止了意外的发生。还有火车一过桥就钻入山洞,设计“U”形环状桥形,增加火车过桥时的视野和车速的控制,这样的技术要求和施工难度,都是当时属于世界一流的。

1940年3月,日本侵略者为了切断中国的唯一的补给线,该桥成为重点轰炸目标。后此桥原地重建成石墩桥墩,样式已与原桥不同。

二、重现的昆明旧影

百年前的云南是幸运的,因为照相术在欧洲刚刚流行和传播之时,一批外国摄影师带着笨重的器材远涉重洋,在昆明城的高墙与大街小巷之间、官衙与民居陋舍之中;在滇池的湖光山色与田园农庄之间,留下了不可磨灭时代的影像。1910年初春,滇越铁路通车了,西方的商品贸易以及文化不断地涌入云南省的首府昆明,云南人自己也不甘落后,加入摄影术的行列,商业运营的人像摄影应运而生,昆明最早的四家照相馆,都是由私人经营的。它们分别是翠湖公园内由蒋楦(字范卿)开设了第一个民营照相馆的“水月轩”,在翠湖南路有蒋楦的弟弟蒋治初开设的“二我轩”,正义路大银柜巷口的“春影阁”,一丘田的“留青馆”。赶新潮的昆明人挤进相馆,把自己的形象留给了历史。

此后,在昆明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摄影师,从不同的角度用相机把昆明记录了下来,为昆明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影像。这批昆明风光明信片,能够使后人具象地认识昆明的历史和历史上的昆明。

1.“从东陆大学往南远眺昆明景色”明信片(图五)

东陆大学就是今天的云南大学校本部,位于昆明城北。站在居高临下的会泽楼远眺昆明城,真是一个集山水园林和田园风光于一身的美丽春城。明信片上的昆明城,滇池水拍打在云南大学大门前土地上的美景,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滇池与翠湖仍有水道连接,图中可见湖水清流如练。昔日的大片水域,有的长满了繁密树木;有的变成了稻田、荷地、菜地,它们与庭院在阳光下阴影错结。

2.“金马碧鸡坊”明信片(图六)

昆明的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它的建立与金马碧鸡的神话有关。传说滇池中有金光闪闪的神马,神马与凡马交配,生下的“滇池驹”可以日行五百里,西山上则有毛羽青翠碧绿的神鸟。金马飞腾时,滇池大放光明,周围山川,辉煌生色。碧鸡飞翔时闪耀出灿烂夺目的光芒,悦耳的声音传遍昆明。金马常在昆明东边的山林中隐没,此处山即称金马山,山脚有金马寺。碧鸡隐于西山,西山便叫碧鸡山,也有祭祀碧鸡的神祠。人们还在昆明金碧路与正义路交口处修建了两座牌坊,东面为“金马坊”,西面是“碧鸡坊”, 两坊各高12米,宽18米,巍然对峙,雄浑壮观,被誉为“昆明八景”之一,此后,昆明便有了“金碧交辉”的奇景。

图二 “蒙自碧色寨车站”明信片

图三 “行走在腊哈地的马帮”明信片

图四 “白寨铁路桥”明信片

图五 “从东陆大学往南远眺昆明景色”明信片

图六 “金马碧鸡坊”明信片

图七 『昆明西山龙门石窟』明信片

图八 “中华邮票会”外景明信片

图九 中国早期女飞行员李霞卿明信片

“金碧交辉”是说每隔60年逢秋分、中秋节重迭之日的傍晚,太阳将落未落,月亮已经升起这时,残阳将碧鸡坊的影子投向东方,初月把金马坊的影子投向西方,两坊倒影渐近,最后相接、相交、相合,蔚为奇观。“金碧交辉”这一奇观虽然见过的人不多,但是老昆明人却都津津乐道。

3.“昆明西山龙门石窟”明信片(图七)

昆明西山是300万年前地质运动形成的, 龙门石窟是在面临滇池的绝壁上,用人力从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钻打出来的。石道中有隧道,呈螺旋宛转,高约与人等。石洞中有窗口,在此远眺,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山顶有座“魁星阁”,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题有“龙门”二字。整个工程都是在一块天然岩石上精雕细刻而成的,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以“奇、绝、险、幽”为特色。明信片的照片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群年轻军人游览龙门后的留影。站在石窗和石柱前,每个人都想尽力突出自己的形象,有的踮高自己、有的身体前挤、有的只能露出脑袋。更有甚者,为了突出自己的英雄气概,竟然不顾下临万丈深渊的危险,伸出一只脚,跨坐在光滑的石壁上。

图十 “淞沪抗战”纪实明信片之“正在焚烧之北四川路鸿庆坊口”

图十一“淞沪抗战”纪实明信片之“我军在周巷附近之强渡”

图十二 中国第一套纪念邮资明信片之“上海交通银行”

三、明信片上的历史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世事的变更,1911-1949年发行的明信片,是一个时代的代表,这种简便、开放、精美的画片,成本低廉,可供传阅,方便保存、携带,不失为一种记录时政、传递情感、交流信息、展示自身、扩大宣传的较好载体,成为普通大众的喜爱。同时,也渐渐成为邮件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满载现实生活真实写照,在另一个方面又体现出它的价值。这批珍贵的明信片,将史料集结在一起,就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能形象地重读那段历史,认识那些曾经名声显赫的风云人物,了解当时的世态人情、城乡风貌。通过定格于明信片上的片段图像,也许能让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与判断、需求与诠释,为自己拼贴出一个真实的“中华民国”。

1.“中华邮票会”外景明信片(图八)

成立于1925年7月11日的中华邮票会,是中国最早的集邮组织,由有“中国邮王”之称的周今觉先生担任会长。抗战爆发后该会活动曾暂时停止,1939年11月恢复活动,但一年后又因太平洋战争而终止活动。周今觉先生酷爱邮学,经济实力较强,不但收集有大量中国名贵珍邮,还编辑出版了四种邮刊。《邮乘》是中国早期影响较大的邮刊,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研究精深,研究价值十分突出。1926年10月,《邮乘》参加纽约国际邮展,获特别铜奖,是中国在国际邮展获奖的第一种集邮刊物。此后,中华邮票会又陆续出版了《邮学月刊》《邮讯》和《邮典》,这些刊物都是中国早期集邮史的重要文献。

2.中国早期女飞行员李霞卿明信片(图九)

李霞卿(艺名李旦旦),16岁开始凭着出色的演技成为上海影坛的一颗新星,与胡蝶、王人美、周璇、王莹、高倩萍、阮玲玉一起被誉为“星级七姐妹”。1930年,李霞卿远赴欧洲,报考瑞士日内瓦科恩梯南飞行学校,毕业后,李霞卿又考入美国奥克兰市波音航空学校,以出色的飞行成绩被教官们称为“东方的蜻蜓”。1935年12月,李霞卿学成回国。淞沪战争爆发后,李霞卿投身于抗日救亡工作中,到欧洲、美洲进行“抗日救国,匹夫有责”的爱国募捐飞行。1940年,在一次募捐飞行表演中,李霞卿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

3.淞沪抗战纪实明信片(一套五张)

“正在焚烧之北四川路鸿庆坊口”明信片(图十)。淞沪抗战期间,日军出动飞机轮番轰炸,黄浦江上日本军舰亦开炮配合地面进攻,闸北一带工厂、商店、民房被毁无数,闸北至江湾十余里大火竟日不熄,民房损毁80%。明信片反映的是被日军焚烧的城市街道上硝烟弥漫,人迹罕见,一片凄凉景象。据当时统计,全市工厂商店、住房等损失计16亿元,市民死6,080人,伤2,000余人,居民逃难、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我军在周巷附近之强渡”明信片(图十一)。19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通电表示,“尺土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种而抵抗,虽牺牲至一人一弹,绝不退缩”。日军在沪总兵力近8万人,是中国军队的2倍,其装备也远优于中国军队。中国官兵以3.5万人抗击装备有百余架飞机及军舰为掩护的日军进攻。历时一月有余,使敌军四易其帅,伤亡万余人,粉碎了侵略军“4个小时内攻占上海”的狂言。明信片是中国士兵在水中强渡的场景。

4.中国第一套纪念邮资明信片(图十二)

1927年3月交通银行开业20周年之际,当时的交通部为纪念这一盛典,特准发行纪念邮资明信片一组,计4种,正面用红、绿、紫三色套印,贴贰分“帆船图”邮票,印有“交通银行二十周年纪念明信片”字样和交通银行两行21字广告语,“本行办理银行一切业务,国内外无论何处均通汇兑”。背面则分别印“汉口交通银行”“上海交通银行”“天津交通银行”行址照片及“邮电路航”四项交通图。这是中国邮政史上,第一套正式发行的纪念明信片。

图十三 1932年美国“洛杉矶奥林匹克场馆”明信片

图十四 1932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里尔分校”明信片

四、域外来风各国风情

负载世界各地风情的实寄明信片,漂洋过海、长途跋涉来到云南,已经离我们七八十年之遥了。这些反映半个多世纪前人们的视角和审美,在辗转中保存至今,没有丢失的明信片,其真实性是历史书籍所不能代替的。

除画面之外,那含混的字迹,还能让我们读到来自不同国度的信息。20世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偏处边陲一隅的云南人没有与外界隔离,他们和外部世界间接地联系着,从图片、邮票、邮戳、信文和字里行间,就知道他们已经读到、看到、听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1.1932年美国“洛杉矶奥林匹克场馆”明信片(图十三)

193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美国洛杉矶城再一次拉开了帷幕。共有10万多人参加了这次奥运会的开幕式。为本届奥运会而修建的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场和运动馆直到今天都是美国极有影响力的运动场馆,而且它们也是历史上唯一服务了两届奥运会的体育场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代表团派出了6人团队,开创了中国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历史。虽然参加比赛的只有刘长春一人,但对于中国自身的体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1932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里尔分校”明信片(图十四)

明信片图案为巴斯德研究院的里尔分校,这是法国的一位集邮者1932年3月14日从法国北部的城市Tourcoing图尔宽寄出的,途经西伯利亚,4月7日到达中国北平,由万灿文先生收。

透过明信片上的旧影,可以感受到20世纪初中国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它已经不是普通的通信使用邮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了文物价值。

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信片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以近代云南邮政发展为载体,将中原大地、西南边疆和海外世界等联系在一起,具有独特的视角。一方面它以外国人早期拍摄的照片为基础,发行制作成明信片,为研究近代云南邮政的兴起、交通发展状况、风光地貌及民俗风情,留下了带有准确时间的影像资料。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世纪前的邮品,那各式邮票、邮戳、辗转于各地邮局间的记录与标识,那具有特殊纪念意义且发行数量稀少的以及寄件人字里行间的描述和邮品收藏者的呵护等,都是今天史学家和收藏者梦寐以求的藏品。

猜你喜欢

邮资明信片昆明
制作明信片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昆明美
明信片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神奇的明信片
市场研究
《上海针灸杂志》邮购信息
昆明的眼睛昆明的书
精华公司邮售书目(均免收挂号邮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