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十年深圳博物馆的临时专题展览
2019-01-30黄阳兴
文/蔡 明 黄阳兴
摄影/黄诗金 蔡 明 刘红杰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之一,作为沟通文化的桥梁与展示文明成果的方式,是有效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博物馆生命力和活力的核心展现。博物馆与社会的沟通与对话主要是通过展览的形式来实现,实物作为博物馆的特殊语言形式,蕴涵强大的文化与艺术能量,也是博物馆最具特色和无可替代的。深圳博物馆自1988年正式开馆以来,一直重视陈列展览工作,鉴于我馆相对薄弱的文物馆藏,除了固定陈列如深圳改革开放史、深圳历史民俗展览之外,特别注重通过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临时专题展览,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引导公众对历史、对文物的热爱与兴趣,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008年12月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之际,全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深圳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由此开始,我馆在临时展览的投入与策划上都迈上了新台阶。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我馆策划和引进海内外丰富多彩的临时专题展览达百余场,出版相关高质量展览图录30余部。一般而言,临展的展期多为三个月左右,展品数量一般都在100件套以上,三级以上珍贵文物所占比例至少在70%以上。
有别于2008年以前,2008年以后在被动引进比较成熟的展览的同时,深圳博物馆依托相关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与学术素养,吸收与借鉴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主动赴各文博单位挑选文物,注重文物的价值阐释与艺术设计,策划了多场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展览,通过展览一方面引导观众审美,一方面也能促进或解决相关学术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圳博物馆逐渐形成了中国地域文明、粤港澳地方历史文化、中国古代文物艺术(包括书画艺术、古陶瓷与青铜器等)、佛教艺术以及海外文明、自然标本等诸多重要的展览系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策展之路。本文就深圳博物馆各系列展览进行梳理总结,并各举例详细说明。
一、中国地域文明系列展览
这类展览以某一个区域的历史文明为选题,或是通史陈列,或仅选取某一朝代、某一时期,将不同类别、不同质地、不同功能的文物,按照特定的文化内涵组织起来,构成一条明确清晰的逻辑线索,组织起一个既生动又专业的内容大纲。这些展览,或者展示这个区域的一个长期发展,或者展示某一时期该区域的礼乐制度、贵族生活、社会文化与百姓衣食住行等不同侧面。深圳博物馆与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内蒙古、新疆等诸多省自治区的博物馆进行了深入合作,先后举办了“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金沙文物珍宝展”“三秦瑰宝——陕西出土周秦汉唐文物展”“巴蜀汉风——川渝地区汉代文物精品展”“平城·晋阳——山西出土北朝文物精品展”“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展览(图一)。
图一:1 2009年4月 神秘的古蜀王国展览海报
图一:2 2016年3月 巴蜀汉风展览海报
图一:3 2017年6月 『平城·晋阳—— 山西出土北朝文物精品展』海报
图二 “巴蜀汉风——川渝地区汉代文物精品展”的序厅
图三 “巴蜀汉风——川渝地区汉代文物精品展”荣获的奖牌
图四 “静谧人生——粤港澳藏孙中山次女孙琬戴恩赛伉俪文物联展”的图录
图七 “融汇释儒 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展厅一角
图五:1 2012年11月“石渠宝笈旷代风华——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名品”展海报
图五:2 2014年12月“奇趣与复古——十七世纪金陵书画艺术精品展”海报
图六 2012年8月“礼乐汉东——湖北随州出土周代青铜器精华展”海报
图八 2011年9月宋元时代吉州窑“融会释儒 法效百工——瓷器特展”海报
图九:1 2013年7月“蜀韵佛光——四川南北朝隋唐佛教石刻文物展”海报
图九:2 2014年10月“玉石梵像——故宫藏曲阳出土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展”海报
图九:3 2016年11月“曼荼罗—法门寺与唐代密教艺术展”海报
图九:4 2016年12月“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海报
以“巴蜀汉风——川渝地区汉代文物精品展”(图二)为例,此展系深圳博物馆联合四川、重庆两省市的六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同时,深圳木雅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提供15件汉服复制品作为辅助展品以及互动项目之用。该展览后荣获“第一届(2015-2016年度)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图三)。
展览摒弃了以往宏大的、通史陈列的叙事方式,而是选取汉代西南巴蜀地区这一中国时空与地域坐标中的一个点,通过对甄选文物的功能、纹饰、造型等方面的深入解读,将展览内容分为五个单元,分别为“庄园建筑与劳作”“居室生活与娱乐”“车马出行与战争”“儒学教化与宗教”“带钩与铜镜”,从经济生产到贵族生活,从个人活动到国家行为,从物质文化到精神生活,每个单元都统一在汉代巴蜀地区人们的生活这一主题下,相对独立却又层层递进。展览以文献学、图像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解读文物内涵,展厅形式设计也力求采用巴蜀汉文化元素,贴近时代文化特色,试图勾勒出汉代巴蜀丰富的生活与文化场景,给观众直观的感受,希望观众通过感受巴蜀汉代文物的艺术魅力,了解汉文明的传播及其地域特色。
二、粤港澳地方历史文化系列展览
深圳地处南海之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咸头岭遗址就已有古人定居,改革开放以来是新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历史文化,是岭南地区历史变迁的一部分。深圳博物馆作为深圳地方历史文化的保管者、研究者与呈现者,立足于深圳,放眼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向观众展示波澜壮阔的本地历史与兼容并蓄的本地文化,打破观众对深圳无深厚历史的刻板印象,这是深圳博物馆的责任与担当。
以“静谧人生——粤港澳藏孙中山次女孙琬戴恩赛伉俪文物联展”为例,这是深圳博物馆以馆藏孙琬戴恩赛伉俪文物为基础,整合了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馆藏资源的独创展览,也是粤港澳博物馆首次联手在深圳推出的主题展览。无论在内容还是举办形式上,均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展览在深圳首站展出后,随后在广州、香港地区巡展(图四)。展览分为“青葱岁月:孙琬与戴恩赛的青少年时代”“游宦半生:戴恩赛的事功与交游”“往事如烟:戴恩赛与孙琬的家庭生活”三大单元,叙事从孙婉、戴恩赛的青少年时代和相知相遇开始,涵盖了戴恩赛追随孙中山革命、孙琬戴恩赛伉俪的家庭生活,让广大市民观众得以走进孙中山女儿的日常生活,使市民了解到民国时期上层人士的家庭状况,同时也为民国历史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了直观的资料。作为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的独创性近代史展览,对我馆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三、中国古代文物艺术系列展览
古代文物系列展览主要是依据文物的类别的分类展示,包括书画、古陶瓷、青铜器以及玉石器、金银器等。展览通过对相关文物的制作工艺、发展演变、地区差异、艺术流派以及社会生活等的研究,充分发掘这些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学习文物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这些文物与时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书画方面,深圳博物馆致力于古代书画和近现代名家书画展览的策划。古代书画方面,举办了如“石渠宝笈 旷代风华——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名品展”(图五:1)、“扇舞清风——湖州市博物馆藏扇面精品展”、“吴地雅事——无锡博物院藏文氏一门书画特展”等展览。同时注重书画流派的展览,如“奇趣与复古——十七世纪金陵书画艺术精品展”(图五:2);近现代书画名家方面,先后与辽宁省博物馆合作举办“巨匠之路——齐白石书画精品展”,与四川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等合作举办“万里江山频入梦——两岸张大千辞世三十周年纪念展精品集”,与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黄山市博物馆合作举办“内美静中参——黄宾虹书画精品展”等。
青铜器方面,利用各地文物丰富的文物资源与特殊时机,深圳博物馆与河南、山西、陕西、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博物馆紧密合作,各地重量级青铜器纷纷赴深展出。如与随州博物馆合作的“礼乐汉东——湖北随州出土周代青铜器精华展”,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的“潇湘铜华——湖南省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精品展”,与宝鸡青铜博物院等合作的“周邦肇作——陕西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精华展”等,展出的青铜器都是先秦时期的经典之作,绝大多数都是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文物,受到金石学家的广泛重视,具有重要的艺术与科研价值(图六)。
古陶瓷展览系列是深圳博物馆研究团队策划具有学术性和艺术性展览的重要方面。从2009年底的“精彩·中国——公元12-13世纪彩瓷的辉煌”到2012年“融会释儒 法效百工——宋元时代的吉州窑瓷器”等特展,内容新颖、文物丰富,同时配合特展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无不呈现了深圳博物馆在古陶瓷研究领域的文化与学术追求,也是深圳博物馆积极利用民间收藏展开学术策展与研究的重要尝试(图七)。
以“融会释儒 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为例,该展览是继金元红绿彩瓷之后又一古陶瓷文化艺术展览。内容分为“禅茶一味”“士人逸趣”“世俗风情”“法效百工”“蒙元新象”“南粤余响”等六个单元,揭示了宋元时期吉州窑与社会文化、佛教禅宗的深层关系,从思想文化与文人艺术、社会生活、工艺交流等多元视角出发,赋予了宋元吉州窑陶瓷全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开创了古陶瓷艺术展览的新模式(图八)。
展览筹备期间,策展人员广泛查阅参考资料,掌握大量文物的馆藏信息,集中了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婆源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以及民间机构收藏之精华,可谓整合公私文物策划学术展览之典范。吉州窑展览引起海内外文博学界和收藏界的热烈反响,得到国际知名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四、佛教艺术系列展览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逐渐中国化,至唐宋时期儒释道融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也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佛教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寺塔、石窟、佛画、藏经、版刻、金石文物、佛教文学(变文、宝卷等)等,单就佛像而言,依据质地又有金属、陶、瓷、石、泥塑、纺织品的区别。中国佛教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历史功能,正日渐被现代人所欣赏和理解。
鉴于此,深圳博物馆利用自身专业研究方向的优势,策划了一系列的佛教艺术精品展览,从最初引进展览,到此后自主策划挑选展品并编写展览大纲,通过多场专题佛教艺术展览,形成了国内博物馆独具特色的展览系列。先后举办了中国20世纪佛教寺院遗址三大考古发现展览,即四川万佛寺、青州龙兴寺与曲阳修德寺出土佛教造像展。此后,深圳博物馆策划了全国首场密教艺术展“曼荼罗——法门寺与唐代密教艺术展”,展出了法门寺与安国寺的重量级文物;同时又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与西藏博物馆联合举办“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形成了唐代密教艺术与藏传密教的对比展览(图九)。2018年,深圳博物馆又策划了“物华天宝——朝阳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重点呈现了朝阳北塔出土辽代密教与华严教文化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密教艺术展览。我馆还将继续推进佛教艺术的展览与研究,建立起深圳博物馆在这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以“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为例,这是深圳博物馆主动策划的一个藏传佛教展览,展览分为“高原之声”“佛法之源”“器用之德”等三个部分,分别展示了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央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西藏佛教的佛法与佛像、西藏佛教的佛事用品等,反映了汉藏文化自古以来血脉相连与团结融合的历史进程(图十)。此次展览一方面展示了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的重要文物,对进一步深化藏传佛教历史艺术研究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配合此次展览出版的《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图录装帧设计别致、印刷精致,获得第二十六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奖的银奖(图十一)。
五、海外文明系列展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当今时代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与契机。博物馆既是文物艺术品收藏地,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多国内博物馆的文物开始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同样,也有更多的国外博物馆的文物走进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博物馆界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外引进展览更多地走入中国观众的视野。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开拓国际视野的需求,深圳博物馆加强与国外博物馆的馆际合作,择优引进了可以代表当地优秀文化或优势馆藏系列的艺术精品展。诸如英国维多利亚及艾尔伯特博物馆的英国水彩画,西蒙基金会藏的西方雕塑与绘画,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馆的欧洲玻璃器,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的马约里卡陶瓷,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馆藏的印度文物、玛雅文物,以及中非的传统兵器等诸多精彩艺术品都来深展出,显示了深圳包容的文化诉求与了解世界艺术及文明的渴求(图十二)。
以“千年马约里卡——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展”为例,这是深圳博物馆针对中西文化交流引进的海外展览。展览分为“马约里卡的诞生与传播”“文艺复兴时期马约里卡的繁荣”“东风西渐中马约里卡的融合与创新”“马约里卡与艺术潮流的探索”等四个部分,首先解释了马约里卡陶即锡釉陶,并讲解了它与中国铅釉陶之区别,然后按照时代序列介绍了马约里卡陶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中还暗藏了另外一条叙事主线,即中国与意大利陶瓷之间的交流:如锡釉陶的诞生与中国唐代白瓷有关;唐三彩对意大利三彩的影响;明青花、清代粉彩与五彩对意大利陶器“中国风”纹饰的影响;广彩工艺对意大利陶器“三次烧”的影响;马约里卡陶釉上施彩工艺对中国潮州枫溪、山东淄博等地窑址的影响。这种叙事线索的安排,充分显示了深圳博物馆对中西陶瓷贸易及技术交流的深入研究(图十三)。
六、自然标本系列展览
自然标本是深圳博物馆重要的收藏之一,也是发挥博物馆自然教育的重要方面。此前深圳博物馆老馆设有“野生动物展”与“海洋生物展”两个常设展览,新馆目前有“走进野生动物的情感世界——贝林先生捐赠世界野生动物标本展”的常设展览。举办自然标本类临时专题展览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工作。虽然比起其他系列展览起步较晚,但深圳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并与正在筹建的深圳自然博物馆工作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开局,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系列。先后举办了“深圳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展”“中华白海豚科普展”“矿物科普展”“深圳植物科普展”“珊瑚礁科普展”等,内容涵盖了陆地与海洋自然生物等诸多方面,受到广大学生群体与小朋友的追捧(图十四)。
如“走进恐龙蛋世界——深圳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化石展”是深圳博物馆策划的第一个自然标本类的专题展览。展览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恐龙蛋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和鉴定要点,以及何种恐龙生何种蛋;接着介绍恐龙生活的时期、恐龙种类及科学界研究恐龙的方法;然后从恐龙蛋窝蕴含的各种信息来引出恐龙的生活习性、繁衍方式、抚育后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讲述了恐龙灭绝假说以及科学家的恐龙克隆实验等,并提出现生的鸟类就是由没有灭绝的恐龙进化而来的观点。四部分内容相互呼应,以恐龙蛋相关学术研究贯穿始终,构成了由表及里、内容完备的展览主线,与展览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图十五)
七、结语
从改革开放30周年到改革开放40周年,是深圳博物馆临时专题展览取得快速发展和诸多成果的十年,也是中青年研究力量与策展骨干成长的十年。2008至2009年,深圳博物馆先后集中引进了30余位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素质人才,这在当时的文博界是相当大规模的人才引进,使得深圳博物馆高素质人才跃居国内博物馆前列。
图十 “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 的序厅及展厅一角
图十一 配合展览出版的图录:《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
图十二:1 2014年8月 『印度的世界—— 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印度文物展』海报
图十二:2 2017年12月 『千年马约里卡—— 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展』海报
图十四 2014年1月 『走进恐龙蛋的世界—— 馆藏恐龙蛋展』海报
图十三 “千年马约里卡——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展”的“中国风”马约里卡陶
图十五 “走进恐龙蛋世界——馆藏恐龙蛋展”的展厅一角
图十六 景观设计师程军妮的速写创作《深博观展》
深圳博物馆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学术研究提升展览质量,又通过展览加强学术研究的能力,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策展之路。通过大量的策展实践,专业人员在内容编写与形式设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又接触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不同质地的多样性文物,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学术研究能力。借助展览所展示的文物与所呈现的学术问题,深圳博物馆配合多个展览召开学术研讨会,以期发现与解决相关学术课题。如配合“玄色之美”与“融汇释儒 法效百工”两大专题展览召开“中国古代黑釉瓷器暨吉州窑国际学术研讨会”;配合“祥云托起珠穆朗玛”展览召开“汉藏佛教艺术研讨会”,配合“平城·晋阳”展览举办“北朝考古与美术学术座谈会”;配合“千年马约里卡”召开的“中西陶瓷贸易与外销瓷艺术学术研讨会”等。这些研讨会在深化展览学术性的同时,又提升了相关业务人员的学术水平。
这些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自发来深圳博物馆观展的人群愈来愈多,每年参观量达150万人次以上。例如传统文化复兴思潮影响下,一些设计师希望从中寻找灵感,有些设计师会常来博物馆参观、听讲解,有时还进行速写创作(图十六)。有理由相信,在下一个十年,深圳博物馆将策划更多更高质量的临时专题展览,取得更精彩的学术成果和广泛的社会效应,为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提供更多文化与艺术支持。
(海报设计:欧非 周欣 王文丽;资料整理:周庭熙、蔡明、刘红杰、李飞、崔孝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