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对高校贫困生创就业工作的效能与影响
2019-01-29杨燕薛丽梅
杨燕 薛丽梅
摘要:就业难,高校贫困生就业更难。在高校贫困生创就业工作中引入服务学习的教育理念,促使贫困生在服务中通过双重身份的认知治愈精神贫困,又能学习到多种职业能力,在创就业时,既实现了自身价值又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于学生、学校、社会来说都是共赢的。
关键词:服务学习;创业;就业;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023-02
一、引言
据网易云课堂等三方教育机构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显示,除了入学阶段,就业阶段求职难易与家庭条件存在一定负相关关系。求职难人群的成长条件更为窘迫,88%以上的求职难人群表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比较窘迫。
解决贫困生创就业困难业已成为一项形势严峻的挑战,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探索性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迫切需要更多的创新与实践。
二、服务学习对高校贫困生创就业工作的效能
服务学习的核心概念是“社会服务”与“课程学习”,两者缺一不可,既不能只强调志愿服务的无私奉献,也不该一味功利地要求学生必须在活动中得到某些知识与技能。如何把握其中之度,是研究服务学习模式的重中之重,而相比于其他学生,服务学习的模式其实与贫困生之间有着得天独厚的适配性。
1.服务:双重身份认知,治愈精神贫困。在现今奖助贷勤减补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下,大多数贫困大学生从入学开始都能够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可是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容易缓解,贫困生往往还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精神贫困”。首先,贫困人口经常表现出缺乏志向,缺乏主观能动性,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短视、急功近利等现象。除此之外,传统的资助政策以经济援助为主,这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使贫困生认为别人帮助自己是理所应当的,在学业和未来规划上不思进取,只懂得去等、去靠、去要,而不知担负责任。服务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打破了这一固化的思维,引入志愿服务,使得贫困生有机会化身为“助人者”。在一些帮助弱势群体的服务中,贫困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受助者”的心理,使任务完成得更出色的同时,还能消除某些贫困生不劳而获的不正心态。在服务过程中,自卑的贫困生也可以意识到自己不是被孤立的,是被需要的,树立起信心来面对生活,从而为贫困生毕业后的创就业扫平心理障碍。
2.学习:锻炼职业能力,规避发展风险。目前在我国高校,服务学习较多地应用于一些特殊的专业,如医学、师范、社会工作等,想要达到提前适应岗位的目的,选择的也多是和本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如医学生协助无偿献血、师范生参与义教。但这并不意味着服务学习就必须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领域,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就无法从中获得就业创业的体验与锻炼。因为从发生学的角度讲,职业能力的发生,一般是在个人进入职业后的这一阶段,比如是否胜任岗位需求能否有职业发展与提升等。[1]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也囊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应激抗压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正是贫困生群体在求职和创业过程所缺乏的。服务学习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职业能力的学习平台,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却能共享服务学习模式的双赢成果。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帮助贫困生锻炼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贫困生也可能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人脉资源。此外,一些志愿服务还需要团队的参与,将有助于学生提升统筹领导能力。第三,大学的专业并不是未来职业选择的绝对指向标。服务学习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锻炼职业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帮助贫困明白自己究竟擅长什么,从而运用到职业选择当中,规避未来的发展风险。
3.反思:走出贫困循环,承担社会责任。贫困生,特别是一般高校的贫困生,仅凭一纸文凭想走出贫困循环,是远远不够的。其表现在创就业上的劣势,一是自私自利,存在一些以出身为耻的学生,或是绝不考虑回乡,或是就业后与含辛茹苦将自己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减少联系;二是不思进取,在城市中找到一个足够温饱的工作就已足够;三是眼界狭窄,僅为获取一时的利益而奋斗,缺乏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些都无益于改善“贫困循环”的困局。服务学习能够引导贫困生进行审视与反思,一方面是浅层次的对活动本身的反思,锻炼独立思考与批判思维。学生不仅能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反思自身所匮乏的职业能力,从而有的放矢地寻求突破,为未来的求职创业打好基础,还有机会在服务过程中去思考社会究竟缺少什么?哪些服务对象需要帮助?服务学习提供的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帮助贫困生由此及彼,反思自己的家庭或者是家乡需要什么,能从哪些地方做出改变。另一方面则是在感恩与奉献中开拓眼界和胸怀,反思理想与追求,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这一点是诸如实习此类活动所难以替代的功效。特别是一些创业的贫困生,可以是致力于将创业与家乡发展相结合,也可以是在功成名就后回馈社会。不仅解决自身的贫困循环,还能帮助更多的人解决贫困问题。
三、服务学习对高校贫困生创就业工作的影响
1.从贫困生角度来讲,服务学习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最大,因为学生才是服务与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老师所教授的理论或经验与未来的职业实践之间存在真空。服务学习则是充分贯彻了“学生本位”的理念,从一开始的活动策划,到具体的实地参与,以至于活动结束之后的评价、反馈、思考,学生都是贯穿其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对经验的“领悟”和“转化”,[2]学生在实地是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验、领悟到活动的经验,其后又反过来将这些经验代入到对过去经验的批判反思,最终交融转换,将新的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独特理解,比如贫困生将志愿服务的经验内化为职业能力的经验,再在未来的创就业中证实与运用,最终成为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与宝贵品质。
2.从学校角度来讲,服务学习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了突破创新,有力地响应了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号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学校在服务学习中起到设计与引导的作用,具体的志愿服务策划可由学生协作完成,但宏观上的本质与精神把握,却掌握在学校和相关教育者的手中。服务学习既是理论上的前瞻性研究,又在实践中将志愿服务与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有机结合,体现了学校中心到社会融入的理念转变,有利于提升贫困生就业率,培养出更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3.从社会角度来讲,服务学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繁荣,符合我国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崛起的脚步刻不容缓,需要大量优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大学生不就业或者是低质量的就业,都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贫困生的创就业困难导致家庭教育成本无法回收,还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而服务学习模式高效地盘活了多种资源,既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宝贵机会,又引入高校的储备人才帮助弱势群体或者是服务公众生活,还连系了学校与社会,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参与型学术的平台。通过资源的调动与整合,服务学习改善了贫困大学生的创就业现状,为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
四、结语
由上可见,服务学习模式与高校贫困生的群体特征及创就业需求结合紧密,贫困生可以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但服务学习的理念是舶来品,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模板,如何将其合理地引入本土,并契合高校贫困生创就业工作的发展,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与试验探索。
参考文献:
[1]管明清.基于就业质量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05):150.
[2]申俊霞.“服务学习”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 增强就业竞争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