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庆万州转型升级研究

2019-01-29万州区委党校科研处张婷

中国商论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万州工业企业

万州区委党校科研处 张婷

万州区是重庆市的老工业基地,但是,由于体制重构、机制更新滞后、三峡库区腹心地资源环境的约束等因素,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工业企业所剩无几,产业一度陷入空虚化。2005年,万州成立工业园区,2010年万州工业园区升级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州经开区的成立一度为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难题的破解、移民就业问题的解决、产业发展平台的完善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然而,在新常态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万州工业经济再次出现下滑。经济发展看工业,工业的提升关键在于结构调整。在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万州区抓住机会,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扭转颓势的关键。

1 当前万州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开始了历史性的经济转型,万州工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

1.1 万州工业转型面临的机遇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了产业革命,制造业已加快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两者的深度融合,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从而产生许多可以企及的新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地推动3D打印、互联网、生物工程等产业的发展,在这些新兴领域也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发展为万州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在推进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往纵深发展的经济社会不断激发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四化同步发展的推进,超大规模的内需动能潜力不断释放,为万州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决策,为万州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扩大万州工业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为企业“引进来”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实施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这为万州承接沿海各省市产业转移,并成为联通西部地区的大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等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众多有力政策,为万州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随着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召开,加快了重庆市新产业发展和新技术培育,并将逐步转化为新的生态能力和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为万州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供有力支撑。

1.2 万州工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挑战,工业发展面临着许多不利条件和因素。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低速增长态势仍将继续,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加大。发达国家为了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开始实施“再工业化”和“工业回归”战略,尤其德国实施“工业4.0”计划,引领全球生产方式新变革,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进一步加快了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的步伐,并借着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拓展国际市场空间。近两年来,因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让我国国内制造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更加凸显。同时,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万州的产业发展虽然面临三峡库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现实挑战,但是,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认识到,万州区产业发展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没有改变,但发展形势十分复杂。

2 万州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约束

近年来,万州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三去一降一补”,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为核心内容,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但制约进一步发展的深层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业量小质弱

一是产业规模小。万州作为渝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同周边省的区域中心城市如湖北宜昌、四川绵阳等相比,万州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

二是产业效益差。虽然万州三次产业的经济效益逐年提升,但是从规模以上看,万州工业的利税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相比临近省市同等战略地位的城市来说,还相去甚远。

三是产业层次低。目前,万州的产业尚处于“微笑曲线”底端,所涉及产业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的研发创新设计、结算行销品牌等环节均不在万州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8.3%,而规模以下企业其产品附加值更低。这种以低附加值产业为主的园区不但创收有限,而且很容易受到地价、人工、地方政策和贸易壁垒的影响,造成企业流失。

四是产业链条短。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资源浪费和外部不经济,难以构建生态共生体和循环产业链;产业间难以形成共生协作、互补发展关系,例如优势产业的配套产业链尚未形成,配套能力弱,即使是一些主导型产品,在本地的配套率也不足30%。

2.2 环境约束趋紧

一是生态环境压力大。三峡库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地区,重庆库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三峡库区整体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属于“限制开发区”范围。万州位于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它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内,周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敏感度高,受国家重点生态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发展受限,承载能力不强,在万州发展产业项目,从环评审批到项目运行后的督察等各个环节都十分严格,万州工业转型升级将面临生态环境的严峻考验。

二是总量减排难。万州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较大,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高于国家或发达地区平均水平。随着万州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增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艰巨。

三是现有产业生态循环发展滞后。以闭环反馈为特征的工业共生链(网)是产业生态循环链条重要的技术链,链条的关键是有以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环保类产业作为支撑,而万州区现有的产业中,各工业企业内部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此类产业企业;现有主导产业关联度低,产业之间无法通过物质传输、能量传递形成共生工业生态链(网),以工业共生为特征的工业生态链不完善;万州水资源丰富,企业与居民节水意识不高,这使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几乎为零;由于统筹规划原因,区内工业企业废物均由企业自行负责处置,集中收集处置系统尚未统一建立。

2.3 同质竞争严重

从周边省市来看,重庆主城和周边的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周边省份同等地位的城市发展势头也很猛。地区需求的国内化趋势及国内需求的国际化趋势,使得各个地区面临的需求环境基本相似。万州产业转型升级面临不进则退的巨大挑战。从周边区县来看,渝东北各区县都有自己的工业园区,这种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建设统一的环保、排污体系。

2.4 创新活力不足

一是高尖端人才匮乏。懂得生产管理、经营销售、国际行规和高精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具有技术创新、科技开发能力的高端人才较少;具备现代企业家精神、国际化意识的企业家人才较少;人才分布不合理,党政人才较多,实业界人才偏少。从我们的调研来看,万州的大部分企业还没有专门的科研开发部门,通过人才引进的技术带头人因为没有科研团队的支持而选择离开,越来越稀薄的科研“氧气”让能够独立从事新产品研发的人员渐减。还有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发展胆略,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目光短浅,不愿意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参与横向、区域的经济、技术、人才合作不多。

二是,从万州目前的科技研发来看,还尚未搭建科技研发创新的平台,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还需要完善。万州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多,机械装备制造业还处在基础技术使用阶段,由于研发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较少,使自主开发研究能力逐渐薄弱。万州至今尚无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企业发展的技术环境有待加强。目前万州区的工业企业从技术创新程度看,开发新技术的企业不多,95%以上的企业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产品大多处于国内一般水平,极少有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从技术创新投入看,近五年来,政府和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年科技投入经费平均仅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3%左右。

2.5 对外开放度不高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万州利用外资总量较小,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还有待完善,对外开放尚处于起步阶段。万州目前尚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招商机制,产业项目合作比较滞后,产业空间布局分散杂乱、与城市规划欠协调,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配套欠完善,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在人才支撑及科研创新合作上,需加快依托主城区的人才优势和科技研发产业化应用优势,需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对外合作,构建畅通的合作机制,支持并加快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 深化万州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万州工业的转型升级纵然有诸多制约,但总体来看,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和制造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内生发展动力开始增强。在这样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万州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 补齐工业发展短板

大力发展壮大体现万州优势、引领万州未来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按照“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推进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万州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补齐在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方面的短板,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开发出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装备产品,形成覆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和持续创新发展能力。立足“专、精、特、新”,补齐产品结构短板、拉长产业链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为重点,推进汽车产业向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轻工行业要瞄准细分市场,加快品牌建设,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社会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的电子产品、食品加工等产业。

3.2 有序化解过剩产能

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有序推动区内过剩产能走出去。完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转型、改造等途径推出过剩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产能要依法依规退出。组织协调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改扩建或产能置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防止新增过剩产能。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不得备案、不得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退出。

3.3 创新工业供给新动能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以创新驱动为着力点,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结合全市“智造”业整体布局,重点推进智能产业建设。积极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开发利用工业大数据,支持骨干企业开发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协调国内通信运营商完成大数据基础设施战略布局。组织推进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工业绿色化改造,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推进工业领域能源高校利用,从源头提高节能减排。

3.4 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效力

坚持“问题导向解难题、分门别类抓推进”“一企一策”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支持一批领跑企业,集中政策资源推动做优做强。降低企业税费和用工成本,研究落实有针对性的税收支持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信贷支持政策,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持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加大对工业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直接融资,鼓励工业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减少间接融资,有效防范融资风险。建立产融合作对接协调机制,研究设立融资租赁产业基金,更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万州工业企业
企业
万州:发展生态经济 书写绿色答卷
企业
企业
万州面的乡愁味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万州有个『草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