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综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2019-01-29史长虹
史长虹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思想。其后的《学记》以及朱熹、洪堡、杜威、陶行知、布鲁纳、施瓦布、苏霍姆林斯基、萨奇曼等都有过相关论述。[1]
研究性学习包括学习方式、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可为学生提供研究机会和宽松的实践环境,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国,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2000年9月十省市普通高中共同试点则可视为其普及标志。教育部于2001年4月9日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对于高中教学和改革更具有旗帜鲜明的引领作用。鉴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继续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倡导和探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也非常重视,2005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019年1月国务院又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然而,就成果发表的情况来看,国内艺术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文章尚不多见。据了解,不少艺术院校的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还存在着师生互动不充分导致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等不理想的现象,亟待改善。
二、综合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特征
(一)学生特点
根据笔者的观察,以及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发现综合艺术类高职学生尽管专业背景不同,但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性格趋于外向,个性比较鲜明。应该说,这是众星捧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的普遍性特征,传统的性别性格不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极强存在感的独立人格。在艺术院校,此种情况更加突出。艺术类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标新立异,彰显自我,张扬自尊,言谈举止都具有很强的“艺术范”。有利之处在于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主动追求,不利之处在于其过于鲜明的个性容易过激甚至导致受伤。
2.感性甚于理性,自律意识不足。艺术类高职学生很容易“跟着感觉走”,不喜约束,有些同学甚至放浪不羁、自由散漫。这种特点因专业差异又具有程度差别。有利之处在于他们的艺术感觉比常人更加敏锐,更能捕捉稍瞬即逝的艺术灵感并体现到作品之中。艺术表现与艺术作品创作都需要倾注情感、发挥灵感,因而,艺术类学生天然地就有一定的艺术创作研究的长处与优势;不利之处在于这种艺术的感性很容易影响当事人的自我把控,有可能形成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性格。在集体活动中,自律不足的负面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
3.文化基础较弱,提升动力不足。除了一部分具有特定专业追求的同学外,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不善于传统应试教育,对于自身的人生定位和职业规划常常缺乏信心。有利之处在于他们可以通过高职艺院课程设置重新规划自我;不利之处在于他们的自信心重塑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克服诸多心理障碍。
(二)学习特点
具体到日常学习方面,综合艺术类高职学生则有以下特点:
1.兴趣指挥行动,重专业、轻文化。不少同学认为,进入艺术院校学习,好比走进艺术殿堂,无论是哪个专业,都是十分高雅和深奥的,需要潜心钻研。至于其他的公共课,似乎和艺术不搭界,因此不大重视,于是他们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也存在着一定的畏难和懈怠心理。有的同学常常借口学习专业而忽略文化课程的学习,请假、缺课以及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现象比较突出。
2.学习方法的研究性不足。除了兴趣因素之外,这些学生对于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研究也比较欠缺,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投入使得他们愿意和老师交流,方法也比较得力。但是专业以外的课程由于学生缺乏兴趣,导致他们远离教师因而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他们往往消极地套用以往的老方法,效果当然也不理想,有时甚至出现恶性循环的反常情况。
3.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欠缺。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求深求稳、墨守成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教师不喜欢学生说话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学中还有一种比较消极的学习目的,如混文凭现象等,也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管理相对保守,对学生的综合特点研究欠缺。如果引导得当,则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普通学校学生旗鼓相当,特别是适应性方面有优势,这或许是他们接受了艺术环境的多元熏陶,综合感觉得到了充分调动。
4.专业技能以外的其他技能(也称职业技能)的能力培养缺乏。具体而言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缺乏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乃至未来的发展空间。
针对以上特点,综合艺术类高职院校本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致陷入过分强调玄奥知识传授的窠臼。但是,专业课程恪守艺能传统的一脉继承,文化课程出于好心的“恶补”,都自觉不自觉地销蚀了研究性学习的应有地位。其实,在现代教育大环境倡导开拓创新的氛围中,这些学校事实上存在并成长着研究性学习的因子。在一些教育思想先进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形成了一些学生的研究项目,客观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研究能力。这里包括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些节目,以及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创新行为,无不体现为相当的研究活动。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他们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英语课作业时拍摄了微电影《新警察故事》,设计英语台词,有的学生还自编自演话剧《捡爱》等,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虽然不占优势,但是他们发挥了互助互补的独特优势,或者是剑走偏锋,或者是独辟蹊径,在与教师的互动探讨中,既提高了专业水平,也提升了文化素养。这些可喜的成果中蕴涵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巨大潜力,倘若经过认真总结——提炼——推广的良性循环,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也就可以逐步在更大的范围形成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局面。
总之,有必要将研究性学习引入综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并大力推广。
三、将研究性学习引入综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可行性分析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路径
1.尊重规律,研究合作共赢的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课堂教学是被无数有识之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只有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真正的碰撞。艺术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方面相对欠缺,要引导学生逐渐克服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遵循量变质变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遵守学习纪律的好习惯。教学环节应该有针对性措施。针对上述高职艺术院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教学环节上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要沟通师生感情,发挥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作用,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动态性,时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并根据变化来调整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激发思维活动,促进教学相长,形成师生共赢。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学习时空等具体案例,可参拙作《艺术视野下的文化课教学》[2]。
2.与时俱进,开拓针对性的课程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品质。有人提出,高校研究性课程应当由四个方面内容有机构成:(1)对原有课程的普遍改造,使之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目的;(2)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建立起新的课程;(3)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而设置的课程(训练研究素质和方法等);(4)为学习者开设研究性课题,围绕每个课题所形成的综合课程(问题核心课程)。[3]总之,凡是能产生“真实问题”和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来源。例如,由于身处浙江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研究基地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笔者响应学院号召,从2009年开设《浙江文化与非遗》课程,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中都注意结合学生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授课和集体评价。这门课程后来由学院推荐为滨江高教园区共享课程,在教学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感悟,而且与不同高校的学生结缘,委实受益良多。后期又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在甘肃敦煌研究院工作经历,开设了一门新课程《敦煌文化丛谈》,日益受到师生的关注。
3.延伸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包括实习、毕业设计、比赛等内容。例如,浙江省从2008年开始举办“大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后来改为“大学生汉语口语比赛”)活动,就贯穿了“以赛促教”的理念,充分发动学院的综合优势,在激发同学兴趣的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应用能力。笔者多年牵头此项比赛,深深体会到学生兴趣和教师努力碰撞出的火花是何等耀眼!此项目现已同步为戏剧系一门课程,可谓由专业赛事向专业课堂的延伸。再如,除了在全国桃李杯大赛、浙江省音舞节等专业赛事获得佳绩,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还曾荣获浙江省第四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工商银行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2018年又荣获第十届“青山湖杯”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创业实践类一等奖。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学生有广泛的与社会接触和职业活动的机会,“问题”来源丰富,学生能发现许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项目,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因地制宜,擦亮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品牌是指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校园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的精华和集中体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国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一直努力探寻艺术职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并逐步提炼出“求真、尚美、精艺、修为”的校训。自2003年起,相继开展了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S星秀”,近年来又推出“十佳大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推选以及“微电影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在2007年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首次举办的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评比活动中,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参评的《用艺术点化心灵——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综合展演季”》荣获首批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称号。后来,学院又培育、推选出更多的校园文化品牌,如:宣传部的“学生记者团”、基础教学部的“艺蕴文涵”和“英语周”、戏剧系的“一月一赛”、舞蹈系的“舞虎争霸”、美术系的“动漫文化”、文化管理系的“‘三自’教育”、图书信息中心的“校园读书月”以及学工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月”等。这些校园文化品牌的提炼和形成过程,正是伴随着莘莘学子们在广大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校园文化品牌的逐渐成熟,也见证着学子们的茁壮成长。
5.搭建舞台,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情操。截止目前,浙艺学生社团如学生记者团、反邪教协会、微电影社、夭瑟动漫社、艺源文学社、吉他指弹社、青春健康同伴社、书法篆刻社等16个学生社团的活动热情日益高涨。社团指导教师来自学院多个部门,这些教师的工作量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方面会有一定体现。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从而也有助于保证社团活动的总体质量。其中,由党委宣传部指导的具有工作性质的学生记者团成为学院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美誉度的校园文化品牌,获得“2010年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等荣誉。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品牌都属于校园文化活动范畴,但相对于侧重部门行为的校园文化品牌来说,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建立、自治管理的组织,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团委和指导教师的宏观调控。
6.响应号召,丰富结合专业学科的文化服务类型。除了传统的团委三下乡(针对县、市、区)、学雷锋(针对社区)等活动形式,近年来浙江又提出创建文明寝室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等项目,提倡高校和地方合作以使双方相得益彰、合作共赢。在此过程中,既有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展演,也有师生同台演出;既有舞台上的专业演出,又有舞台下的文化研究等形式。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与三门县、常山县以及萧山区楼塔镇在文博建设、非遗研创等方面通力合作,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配套措施
以上路径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但真正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予以配合并加强保障。
1.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角色的与时俱进转换。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发生转换,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日渐提升的教学效果,第一线的教师一直不能松懈。
2.要建设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独立地发现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让学生开放式地解决问题。民主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阐明各自的观点、看法,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例证各自不同的见解。
3.及时总结、提炼传统课堂之外的实践环节中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提升。这既是对前人心血和努力的尊重,也是更大平台上的借鉴与学习,其中的研究与探索成果更需要得到可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研究性学习在综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实施的条件已经成熟,一定数量的实践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有望成为学生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场所,成为更加适宜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