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验案1例
2019-01-29于宏娜高维滨
于宏娜,高维滨
(1.长春市中医院针灸科,吉林 长春 130052;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0 引言
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眼球运动异常,上睑下垂及瞳孔受损的疾病。其主要特征为上睑下垂,眼球上转、内转及下转受限,眼睛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伴有复视。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属于急性发病,发病时间确切。常见的病因包括脑血管病变、动脉瘤、头部外伤、炎症、肿瘤及内分泌代谢疾病等[1]。
西医在治疗方面多用营养神经、扩张血管药物为主,或采用佩戴三棱镜、手术治疗等方法,但对于功能恢复并不理想。通过广泛的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是较好的治疗方法。[2]笔者有幸跟随全国名老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高维滨教授出诊数月,获益良多。高老师应用针刺结合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疗效显著,笔者在临床上借鉴之,疗效较好,现分享笔者应用针刺结合电针治疗格林-巴利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验案1例,以供同仁参考。
1 案例介绍
刘某某,女,82岁,右眼上睑下垂近1个月,于2017年8月9日来我院针灸科就诊。该患者近1个月前因发热、咳嗽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予抗炎、化痰、对症等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病程中出现头晕,头痛,双下肢无力,站立不稳,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查头部MRI:脑内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脱髓鞘,脑萎缩。给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经治疗后无发热,无咳嗽,但神经系统症状仍进行性加重,出现右眼上睑下垂,进食困难,周身疼痛不适,不能站立。遂转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经系统免疫、营养神经、对症等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好转出院,遗留右眼上睑下垂症状。为求针灸治疗“右眼睑下垂”故来我院。现患者右眼睑裂几乎呈闭合状态,上睑完全下垂无运动功能,右眼眶时有疼痛,家人稍加搀扶能行走,饮食及二便正常,睡眠较差。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腔隙性脑梗死病史6年,糖尿病病史5年。查:神清语明,右眼上睑完全下垂,无运动功能,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右眼向内、向上、向下运动基本不能,向外侧运动不完全,正前方水平复视。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膝腱反射减弱,双侧巴氏征(-)。西医诊断:动眼神经麻痹(右眼)。中医诊断:睑废(脾虚气弱,瘀血阻络)。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2 治疗方法
(1) 选 穴: 攒 竹 透 睛 明( 右)、鱼腰(右)、上明(右)、承泣(右)、四白(右)、太阳(右)。
(2)操作:患者仰卧位,嘱患者闭目,选用0.25mm×40mm毫针,穴位常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针刺上明时,医者一手轻推其眼球向下固定,另一手持针沿眼眶下缘缓缓刺入,进针约15mm,不提插及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留针30min,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针刺承泣时,医者一手轻推其眼球向上固定,另一手持针沿眶缘缓缓刺入,进针约15mm,不提插捻转,留针30min。使用长城牌KWD-808Ι型电针仪分别连接攒竹—鱼腰,上明—承泣,选择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30min。四白、太阳按常规取穴,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一次,每周休息一天。治疗5次后,患者眼眶疼痛减轻,右眼上睑可少许上抬,睡眠改善。治疗14次后,右眼上睑抬起较前改善,右眼球可向上、向下、向内少许运动。治疗21次后,患者右眼上睑抬起正常,右眼球向上、向下、向内运动明显改善,正前方视物无复视。临床治愈。
3 按语
本病例患者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经治疗后遗留下右眼睑下垂,右眼向上、向下、向内运动障碍,系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主要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组织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纤维脱髓鞘[3]。
动眼神经麻痹属中医学“睑垂”、“睑废”、[4]“视一为二”“目偏视”[5]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风、痰、瘀、虚,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4]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6]眼肌亦由脾所主,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虚,肌肉失其濡养则麻痹不用;肝主筋,《素问·痿论》记载:“肝主身之筋膜。”[6]《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7]肝之气血亏虚,筋膜失养,则筋力不健,运动不利,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眼睑下垂。肾主藏精,为后天之本,肾阴肾阳是全身各脏阴阳根本,[6]肾虚则必影响其他各脏功能。病机多由于脾虚气陷,或肝肾亏损,气血不足,风邪或夹痰湿乘虚而入,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荣而纵缓不收所致。[4]
该病例患者证属脾虚气弱,瘀血阻络,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人体十二经脉与眼有着广泛联系,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8]《灵枢集论》记载:“约束者,目之上下纲。太阳为开为目之上纲,阳明为阖为目之下纲”。故取穴以足太阳和足阳明之腧穴为主。[9]睛明为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个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刺之可达针一穴而调多经之功,[9]为治疗目疾之要穴。攒竹亦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具有调和局部气血、通经活络、疏风解表之功;上明为经外奇穴,其深层有眼球上直肌,上斜肌,刺之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承泣为足阳明胃经腧穴,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深层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刺之可益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9]四白为足阳明胃经腧穴,有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作用。太阳、鱼腰为经外奇穴,刺之可疏通眼周经络,调和气血。
高维滨教授认为,针刺眼周穴位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为神经修复提供血液供应。电刺激眼周穴位可直接作用于眼外肌及所支配的神经,利用密波电针的电流促进动眼神经的修复再生,是因密波产生的电场强,神经在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再生,有利于神经脱髓鞘和轴突的功能恢复,促进眼肌功能恢复,从而达到较好临床疗效。[10]但选用的针必须要细,弹性好,选用0.20~0.25mm ×40mm针较好,能在向下按时使针身易于产生弧形。高老师认为针灸治法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神经、肌肉等解剖学的知识,改进针灸治法才能明白地治好部分疑难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