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现状及帮扶措施研究

2019-01-29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家庭社区儿童

刘 慧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留守儿童不仅长期存在,而且还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指父母出国留学或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1]当前的“留守儿童”概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2]这些孩子的生活模式,有隔代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等不同类型。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值得关注,对其持续研究,才能采取适宜的帮扶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现状概述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本文以贵州省的毕节市、凯里市和施秉县马溪乡等为调查点,对不同区域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学习进行了调研,共下发问卷185份,收回有效问卷122份。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过去相比,在学习生活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相似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活方面,监护模式相似,生活质量如前。调查区域内,66%的被调查对象的父母均同时外出打工,84%的父母外出半年以上。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原生家庭模式解体,新家庭结构介入,44%的孩子由祖父母进行隔代监护,19%由哥哥姐姐实行同辈监护,21%则借住在亲戚家。因父母无暇兼顾,留守儿童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并没有明显改善,55%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生活水平一般,仅能够解决温饱,没有多余的零花钱,有31%的留守儿童还表示生活较差,连基本生活费都不够用。在家务农活方面,留守儿童承担家务农活比过去少了一些,但依然需要干农活,目前只有36%的孩童不需要干农活。第二,学习方面,学习困难凸显,学习信心有待树立。调查数据显示,46%的留守儿童声称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学习困难,其中,1/3的儿童认为作业难做,无法独立完成学业。在访谈中,甚至有不少孩童表示不想读书,想放弃学业。与过去相比,仍然有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活方面,环境改善,生活条件逐步完善。随着贵州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政策的实施,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社区环境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过去“许多留守儿童由于住在边远山村,离学校路途较远,且道路崎岖,每天上学和放学回家,远的要花费2-3小时左右时间在路上。”[1]由于路途较远,没有监护人陪护,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如今,道路的修缮,改变了上学难现状,减少了安全问题。调查点内51%的孩童普遍认为上学路途不远,19%的认为距离适中,并表示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学校和家之间跋涉,81%的同学还能准时上下学。此外,基本生活得以保障,以前农村学校不提供中餐,无论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都没有午饭,离家远而又没钱在外购买食物的孩童,只能忍饥挨饿。现在农村学校提供中餐,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81%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示能吃上中饭。第二,学习方面,影响学习的新元素凸显,学习模式和环境多样化。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的不仅是城市,还有乡村。农村留守儿童也受互联网的双面影响,既感受到了互联网的便利,但又难以抵制各种诱惑,较之过去单一的学习模式和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以上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在某些层面有一定的改善,但并没有彻底解决,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和诸多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面临的困境

个体的成长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面临的困境来自于家庭的内在因素以及学校和社会外在原因。“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代之以新的隔代家庭、寄居家庭乃至自我监护环境,这个过程一直延伸到农村学校教育以及乡村社会规训,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家庭、学校与社会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3]

(一)学习层面的多维困境

1.学习能力培育的制约性

内部家庭以及外部学校、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内部原有家庭结构的分解,迫使作为人生成长导师的父母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农村留守儿童平时学习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刻苦勤奋,从监护人那里获取帮助的希望比较渺茫。留守儿童多数是隔代监护,照顾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根本无法进行学业上的指导,亲戚也由于文化水平和时间问题,无法给予实质性的帮助,62%的孩子没有人辅导做作业。父母的远离,不仅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督促,也无法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更不能全方位培育其学习能力。外部学校和社会各自独立发挥教育功能,形成单层教育点,留守儿童学习培育环境单一,难以在多维学习体系中培养学习能力,以至于30%的留守儿童表示对学习不感兴趣,6%表示对学习非常不感兴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培育的制约性,源于家庭内部教育和学校、社会外部教育之间缺乏有效配合。

2.EQ习得养成的狭隘性

EQ即情商,被认为是个体成功的关键,对IQ发展有重要的主导作用。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EQ和IQ需要同步协调发展。但相对于情商而言,父母更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学校也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父母和学校的关注点基本定格在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上,认为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成长的关键指标,很少关心其EQ的发展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商培育被直接忽视,完全被智力教育取代。调研中,57%的孩子表示,学习不好时会被批评,却没有孩子表示,在做错事或者有什么不妥时会有人批评指正。孩子也被动地认为学习成绩决定一切,是评判自身的唯一标准。因此,留守儿童学习不理想时会感到极度沮丧、自卑,从未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审视自身优点,致使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释放,情感得不到正常宣泄,EQ建立空缺,处于真空期。

3.道德素质培养的局限性

父母外出遗漏亲情关爱之外,还忽略了孩子的道德素质培养。因为留守儿童平时的言行缺少规范和约束,又没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劝诫,导致其缺乏辨别能力、判断能力、自律能力。“留守儿童临时监管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在照看留守儿童时,往往采取溺爱、责备、训斥、打骂等错误方式管教孩子,缺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4]一旦在外界的刺激和引诱下,孩童容易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也不具备与他人正常相处的能力。44%的孩子就表示与同学相处一般,10%的孩子与同学相处不好。仅仅依靠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和言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道德养成空间狭窄。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影响,有报道称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玩网络游戏,最近流行的“吃鸡游戏”更让人爱不释手,“抖音”“快手”等也成为孩童们热衷的内容。父母身处远方无法监管,现有监护人则无暇监管,学校在课外时间无力监管,社会无相应机制监管,网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没有相应的机制和人员开展有效管理。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的管理不到位,使其道德素质培养的范围和力度弱化。

(二)生活层面的多元困境

1.生活境遇的窘迫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各种生活问题,包括家务劳作、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等等。首先,没有父母共同生活,留守儿童相对较独立,需要承担更多的生活事务,不仅要做大量的家务,还要承担一定的农活,双重劳作加剧了生活负担。其次,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较差,需要进一步改进。很多孩子还仅仅处于满足温饱状态,少部分孩童甚至连温饱都无法满足,更不要奢望有多余的零花钱购买其余的生活物品。最后,由于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亲戚家,本来就有寄人篱下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言行举止都受限制,还时刻担心不当言论遭到责备,无形中又加重了生活的心理负担,而生活环境的自由度和舒适度都无法与自己家里相比拟,也会产生生活的心理阴影。这三方面的问题,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境遇变得窘迫。

2.亲情关爱的空位

留守儿童最思念的人是远方的父母,希望生活中能有父母陪伴并倾听他们的心声,能时刻感受父母的关怀。这不单是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心理需求,也是正常的社交需求,更是爱与归属的重要体现。但“在社交需求方面,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缺失父母的关爱成为一群‘心灵孤儿’。缺少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信任,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5]留守儿童有委屈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只能选择憋在心里独自消化。无论多少电话和视频都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沟通,以及实际生活中的温馨和温暖,现代科技无法填补亲情关爱的空位,也不能弥补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

3.心理素质的差异

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留守儿童因缺少亲情的关爱,父母的呵护,心理隐患更加突出。“2016年我国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当前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有人能帮助自己。”[6]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缺乏有效培育和塑造。调查区域内的孩子表示,日常生活中如果难过的时候,会憋在心里,或者通过打游戏、打篮球等其他方式宣泄,仅有少部分的孩子会找朋友倾诉,极少部分会找父母倾诉。访谈中,部分留守儿童表达自己对父母有怨恨心理,也不理解他们为何不照顾自己。本身的性格差异和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调适和舒缓,加之隔代监护的两极化,过度溺爱或极度放纵,促使留守儿童在性格、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认知上都出现偏颇,心理素质塑造呈现两极化。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EQ、IQ、亲情、心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现,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满足其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方面的需求。

三、改变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现状的具体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现状的转变,依赖于外部和内部的共同合力,通过改变内外环境,从而改变教育模式和体系,创建有益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功能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既可以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又可以增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协同度。“而作为教师,也需要多与留守儿童谈心,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学习状况。”[7]如贵州施秉县马溪乡中心小学,老师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并举办爷爷奶奶讲座,通过“如何与孩子沟通”“科学的家教方法”等专题讲座,启发改变祖辈教育方式,促进学校和家庭联合教育,吸引社会关注,取得不错的成效。教师走访和学校举办讲座等方式,有利于将家庭的基础教育、学校的通识教育、社会的引领教育相互结合,促进留守儿童心灵健康、知识丰盈、观念正确,并发展成为思想和能力都完善的社会个体。同时,学校采取积极的家长联络制度,让家长切实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成长过程中,使家长和孩子都不再有被边缘化的错觉。

(二)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发挥教书育人作用

社区文化是三位一体教育的重要部分,可以借助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文化传承、文化参与三种形式发挥育人作用。第一,挖掘社区文化资源,促进社区文化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促进社区履行教育责任。如施秉县马溪乡中心小学结合地域特色,开设刺绣、手工、根雕等学校兴趣班,将区域内的特色文化资源凝聚,并通过班级形式发挥社区文化育人功能。社区文化借助学校平台得以传播和扩散,学校也发挥引领社区育人的功效。第二,文化传承。社区应多组织村里的长辈,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为留守儿童叙述村落的历史来源、族群的迁徙、村庄的变迁、民族英雄故事等,填补孩童的精神空白,使其接受社区文化知识的熏陶,成为区域文化传承人。第三,文化参与。农村社区应该充分利用文化优势,搭建培育平台,融入文化特质引领留守儿童成长。如开展区域特色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其中,让孩子在节假日不再寂寞,既能感受节日的欢庆和愉悦,又能学习民俗文化。通过这三种方式,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补,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育人作用。

(三)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增强儿童各方面的自信

留守儿童是否具有自信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文化则是自信的根基和动力。留守儿童的精神和气质是文化塑造的产物,浓郁的文化氛围填充精神空白,多姿的文化增添人生色彩。引导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庭文化氛围营造,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文化的熏陶,减少自卑、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学校加强文化活动凝练,不仅能提炼区域文化特色,让留守儿童加强认知度,还能提高参与度,丰富其业余生活。社区重视文化活动的举办,能让留守儿童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认同和区域认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的文化培育,能促进留守儿童建立相应的文化自信,并以文化作为主导和支撑,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自信。

(四)运用新媒体资源推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新媒体具有便捷性、时效性、多样性、专业性等特征。借助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实效性,能提供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渠道,缓减其心灵孤独感。利用新媒体的海量资讯和多类新颖事物,引导留守儿童拓宽视野,摆脱思维局限性,并在新媒体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式和心理宣泄方式。学校借助新媒体教育资源的专业性,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引导留守儿童“三观”树立,能在早期规避心理问题,并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利用新媒体的科学技术,辅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提供解决其学业问题的平台,同时推动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衔接,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多样化,增加教育的专业性。

(五)培养与塑造留守儿童的自主管理能力

留守儿童过早远离父母,面对意志力、自律性、自主管理等的考验,如果没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极强的自律性,孩子容易迷失方向,对生活失去希望,更难以接受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为解决这一难题,都匀羊福民族中学、施秉县马溪乡中心小学均组建“留守儿童之家”,既为其提供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又在集体环境中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留守儿童过早脱离家庭和学校。事实证明,在留守儿童之家生活的孩子,因此获得独立锻炼的能力,也收获集体的温暖。通过打造“留守儿童之家”平台,能有效监管孩童的生活,使学生从他律逐步转变为自律;能增强个体的自主管理能力,使学生从依赖过渡为自强;能在一定程度上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让其从孤独自卑变得乐观向上。“留守儿童之家”平台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归属感和信赖感。

四、结语

我国农村是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区域,留守儿童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消失。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了生活学习质量,但是留守儿童固有的问题并没有因此得以彻底解决,仍然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矛盾。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更进一步的关注,其面临的困境需要更深程度的发现和解决。为此,必须推动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教育,从萌芽阶段培育孩子的文化自信,使其接受文化熏陶,并借助新媒体资源拓展教育的渠道和方式,逐步培育留守儿童的自主管理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最终,将“三位一体”教育推向“四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让留守儿童也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家庭社区儿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