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传统: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重构

2019-01-29李容香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间幼儿园游戏

李容香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民间游戏是乡土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幼儿园开发出以民间游戏为载体的特色园本课程,使得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逐渐走向回归。在开发民间游戏课程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建构存在的问题,从而超越传统,对民间游戏课程在理念、内容、评价等各方面予以时代性的重构。

一、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发展:从工具价值到游戏体验价值

(一)民间游戏是实施分科课程的重要手段

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标准。①幼稚园课程标准[EB/OL].(2012-05-14)[2018-08-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16446501015nyx.html此标准中,幼儿园的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游戏、故事和儿歌、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七大部分,都是由教师引导,施行团体作业。要求将各科融合,实行课程中心制的设计教学,强调幼儿自由活动和充分利用户外自然和社会环境,注重设备合乎民族性等。此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充分体现了游戏也成为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952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按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对幼儿园各科课程从目标、教材大纲、教学要点和设备要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这表明带有综合教育特性的单元教学法被废止,分科教学的地位被正式确立起来。[1]。同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分科课程虽然确立,但是上课的形式与中小学不同,游戏开始成为课程实施的手段与方式。

1981年《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内容与要求是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完成的,不可偏废。幼儿园设置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科目。同时,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全国使用的幼儿园教材,而且确定了统一的出版社。统筹编制的幼儿园教材都是将学前教育期间的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科,此纲要仍然继承了沿袭半个世纪之久的分科课程模式。

显然,相关规定都要求幼儿园教育要以上课的形式对幼儿施加影响,并且还规定了每周各班各科的上课节数,同时提出要通过游戏、娱乐和体育等活动完成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游戏自然成了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上世纪以来,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大多是一种科学课程理论取向模式,该模式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确定教育目标;二是为了达到所规定的教育目标,必须选择学科内容和教与学的条件;三是在澄清教育目标和确定有可能达到理想目标的学习情境之性质之后,最后还要评价达到目标的程度。[2]P254此阶段,由于民间游戏是一种为达到所规定的各学科内容的重要学习情境,它也包含着创造性游戏和结构性游戏,并且是各种教育主体都熟悉的方式,民间游戏的工具性价值受到关注,民间游戏成为教师达到分科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儿童并没有成为教育的主体,只是根据成人的预想,利用民间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获取知识与经验,其上课的形式,更多的是注重幼儿多想、多看、多听,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没有真正认识到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因此,民间游戏乃至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度较低。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注重儿童对民间游戏的体验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教师要根据本地、本园的实际条件,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的执行。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不再是静态地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给幼儿提供统一、机械的课程内容,而是要求教师灵活地执行活动计划。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逐渐从重视分科到强调整合的过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凸显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12年,我国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指南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重视幼儿园课程的高度整合性,关注幼儿的长期发展,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性。它强调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除此之外,该指南还对具体领域的课程提出了教育建议。从各项教育建议中可以看出民间游戏的重要性,注重游戏对教育和健康的影响,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包括走平衡木、沿着地面直线、田埂行走等活动,其中不乏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以及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游戏。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课程理解范式在我国的传播,自然主义的课程理论逐渐受到我国广大课程理论研究者的重视。该理论不仅关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及最佳教与学的条件,更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将课程的问题视为一体,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教,在什么条件下教,教的目的是什么,都是与特定情景联系在一起的。[2]P255此阶段,游戏课程的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包括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也比上世纪减少了很多。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也逐渐受到重视。

从相关文件与规定中不难看出,上世纪民间游戏被视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到了20世纪以后,逐渐过渡到重视孩子通过民间游戏体验生活、体验游戏的真正价值。民间游戏课程在实践层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很多农村幼儿园,将民间游戏整合到五大领域课程中,使其相互渗透。更有一些幼儿园将其纳入到园本课程的开发中,如安吉县的幼儿园游戏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中,民间游戏课程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多误区,有的幼儿园太强调民间游戏课程的技能价值,有的幼儿园太注重民间游戏课程的自由价值,它们都忽视了民间游戏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应具备的内在目的。

在理论层面,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从萌芽阶段到正式启动阶段,经历了被视为课程的工具性价值到注重幼儿对游戏体验的过程。然而,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整理不难发现,虽有很多研究者开始从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价值、建构原则与建构对策方面做出了梳理,但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发在理论层面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尤其是从民间游戏课程的实际生存困境出发,寻找相应解决策略,为民间游戏课程持续开发的相关研究较少。

显然,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我们对民间游戏课程的内涵、特点的认识还不全面,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仍未能超越传统。为此,有必要对民间游戏课程进行持续开发与利用,使其超越传统,成为一种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课程模式。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生存困境

(一)现实中游戏与课程认识的误区

游戏与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幼儿获得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手段。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有双重价值,一种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游戏者快乐,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另一种是为儿童的发展而游戏,游戏不仅仅要实现其娱乐价值,更要其内在目的,即发展的目的。游戏的双重价值体现了游戏与课程的高度融合,两者都是幼儿教育的手段。

然而,现实中,多数一线教师仅仅把游戏作为课程实施的手段,如此则游戏的内在价值与精神就会丧失,游戏变成课程实施的“糖衣”装饰。将游戏附属于课程之内,没有平等的对待游戏与课程的关系,这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内在目的。民间游戏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与课程关系的认识误区,必然导致民间游戏内在价值的丧失,从而使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遇陷入困境。

(二)高结构化教玩具的冲击

民间游戏课程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环境中一切可利用的废旧物品或者动植物进行加工、改造甚至自制成孩子喜欢的游戏用具,比如,用鸡毛或者野草扎成踺子、用乌骨珠串成链子、用木头做成滑板车、用麦穗扎成龙灯、用玉米壳做成这种各样的小饰品、用泥土捏造各种造型等。这些自然、环保的材料既能节省资源,又能发挥教师和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成品无法取代的功能。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儿童游戏和教玩具迅速商品化,过去使用率较高的自然物品和废旧物品的简单加工制成品迅速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由玩具工厂生产的现成玩具和高科技产品。这些高结构化的教玩具外观精美、制作逼真,能减少教师们的工作压力,因此,受到幼儿园教师群体的青睐。高结构化教玩具的过度使用和依赖,让儿童接近大自然的机会减少了,儿童离自然的距离越来越遥远。[3]受高结构化教玩具的冲击,民间游戏课程的生存也就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伴随着民间游戏课程环境的匮乏,民间游戏课程内容也会随之降低,甚至消失。

(三)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历史沉淀,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被时尚西化的视觉元素冲击得支离破碎,甚至被人们漠视。[4]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必然影响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功能。在西风东渐的国际教育舞台上,为了借鉴他国的教育经验,我国在课程改革实施方面存在着照搬沿用的弊病。这种由狭隘的理解、狭窄的目光以及西化的表现,肤浅地、东拼西凑地表现出来的课程模式,不经意间遗失了课程改革的“本土精神”。

民间游戏课程正是在这种“本土文化”缺失的课程实施背景下被人们忽视,“本土化”的元素越来越少,冲刺眼球的是所谓的“国际化”课程范式。传统文化遭到漠视,民间游戏课程的发展很难从根本上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理解,回归和寻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历程和表达民族独特语境的课程设计变得更加困难。让民间游戏课程与现代国际课程在融合、解构、再融合、再解构的过程中,不仅有中国“本土味”,还要焕发民族生命意义则变得障碍重重,任重道远。

(四)小学化教育现象的影响

小学化教育现象近年来得到一定的遏制,然而,很多幼儿园表面上见不到小学的课程内容和环境创设,实际上暗地里也不断给幼儿灌输很多小学的知识。从教学手段上来说,即使使用了游戏的方式,教师的初衷还是让幼儿习得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识字能力,甚至是拼音方面的知识。小学化教育多半是以集体教学方式开展,这势必会让儿童游戏时间减少,从而自由活动时间的减少,游戏材料的投放和使用也会大大减少。

民间游戏课程主要是以民间游戏为主要课程内容,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游戏之中,让传统文化以愉悦的体验方式传承下去,让儿童感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但是近两年来,很多幼儿园和教育机构利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契机,大肆开办各种国学培训班,这种现象不但没有让民间游戏课程得以快速发展,反而让很多民间游戏消失在幼儿园教育中。因此,超越传统,重构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让其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而服务势在必行。

三、重构儿童民间游戏课程的路径

(一)宏观政策方面:改革机制

改革课程和教学的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民间游戏活动的评价。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教学评价机制过于形式化,很多评价人员机械的对照一些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一一进行测评,忽略了课程教学之前对教师和学生加以观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根据加拿大教师能力鉴定系统(TPA)的评价过程:观察前会议及相关事宜、课堂观察、观察后评审会议、家长和学生反馈、总结报告(评定等级,提供额外支持过程)。[5]同样,幼儿园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完成相应的步骤,并且评价的标准必须涉及广泛的领域。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评价需要基于儿童发展的档案袋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包括教学前准备事项的评价、教学中的能力评价、教学后的反思能力)、其他利益群体的监督评价、学前教育专家的评价以及上级教育部门的宏观评价等多元评价手段。[6]通过这些多元评价手段,才能构建科学的民间游戏课程评价模式,从而为民间游戏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让民间游戏课程超越传统,既是实现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建构与全球化教育理念接轨的课程范式的途径。

(二)幼儿园管理方面:创造民间游戏课程的环境

1.多方力量的参与,共同创设民间游戏课程的环境

民间游戏课程为幼儿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能否实现课程为幼儿教育的服务取决于民间游戏课程环境的创设。这种环境不仅仅指教师对民间游戏课程的态度,更多的取决于教师是否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环境是儿童学习的“第三位教师”,这种园外大环境和园内小环境是民间游戏课程重构的首要改善方面,儿童只有在具有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下,才能更加大胆地参与民间游戏课程的主题活动。

民间游戏课程环境创设的重要因素在于人力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家长、社区以及周边的民众为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一方面,教师能利用周围的亲戚、朋友和家长搜集民间游戏的素材,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的民间游戏资源。另一方面,社区、小学和幼儿园合作共同构建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社区环境,让儿童在园内园外都能感受到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存在,从而培养儿童的家国情怀。因此,民间游戏课程的重构离不开其他社会人员的参与与合作。

2.将民间游戏课程作为园本课程,进行持续整理、开发和利用

首先,要肯定民间游戏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让广大幼儿园和一线教师认可,并将其视为园本特色课程加以建构;第二,倡导多方力量参与到民间游戏资源的搜集与整理中来,并将这些资源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大背景下,让民间游戏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使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参考价值;[7]第三,通过园本课程的开发,将众多民间游戏中适合各年龄段的游戏进行归类、整理,并将题材新颖,富有审美价值和童趣的游戏整合于课程中。

将民间游戏课程纳入园本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实践的尝试、加工和改进,最后才能开发出各具特色的课程。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和地区可将本园的特色课程编成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地区儿童需要的教材,使民间游戏课程资源得到广泛交流和推广,同时鼓励幼儿园与高校专家合作,不断建构并丰富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师资力量方面: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1.加强行动研究的开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开展行动研究,能促进教师的反思性学习,行动研究实质上就是一种反思性学习。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支撑,也需要在实践中的反思性学习。当今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解释新课程,它强调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信息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中学习,是一种深知。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将收集到的信息变成知识,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最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已有认知结构中,这是一种有效的反思性学习过程。

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提高,便能进一步优化民间游戏课程结构。行动研究源自于人们对实践、体制和社群等的质疑,它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为螺旋型循环的基本单元,强调动员内部和外部参与者一起合作探究。[8]在民间游戏课程实施中,幼儿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课程计划,并在行动中观察实践,聚焦于发现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并致力于寻找解决的办法,使得民间游戏课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2.教研训一体化,创建民间游戏课程的学习共同体

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首先要在实践中做好如何“组织游戏活动”。一线教师在民间游戏课程实施中,必须切实做好活动准备、活动组织、活动总结与反思等各项工作,让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其次,要保障园内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园内教师可以通过公开上课、听课、磨课、讨论的过程,提高民间游戏课程的能力。再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在参加培训中不仅能得到许多资深专家的指导,也能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教研训的分开实施,势必会影响其效果。因此,需要实施教研训一体化机制,以丰富其学习资源,搭建同伴互助的平台,促进园与园合作甚至高校培训基地与实验幼儿园合作,让教师能将培训的理论知识在幼儿园中得到实践层面的观摩与学习。创设一种“问题驱动、研训一体、共同发展”教研新模式,此模式具有教研训一体性。[9]精心的组织才能带来理想的效果,重构民间游戏课程必须建立学习共同体机制,如此才能保证民间游戏课程的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幼儿园游戏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