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研究

2019-01-29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抗联

孙 擎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大思政”指的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有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和理念。”[1]这种“大思政”教育观对增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意义重大。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高校“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有效对策。

一、东北抗联精神对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意义

“大思政”的教学理念在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日益显示出其先进性,而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红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以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课堂,渗透到高校德育工作,将成为鼓励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拼搏奋斗的不竭动力和源泉。”[2]高校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和弘扬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为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1.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大思政”的教育格局,要求高校有效整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积极构建思政课教育新格局。近年来,关注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革命与解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八年抗战”为“十四年抗战”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东北抗联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3]2017年1月,教科书中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的高度认可。这段历史不仅可以为《中国近代史纲要》中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战争的艰巨性和伟大性提供重要论证,又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为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教育内容展示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内心的震动与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中、苏两国军队团结抗日的事实也可以应用于《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之中,使学生明白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进而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东北抗联精神为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2.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现阶段,不少高校学生受到从小学期间“八年抗战”教育内容的影响,对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的情况和革命事迹知之甚少,这对学生深刻理解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抗联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使同学们对抗联军队长达十四年的游击战争有充分的了解,对这些地区游击战争条件的艰苦性和英勇奋战的革命志士的光辉事迹有全面的认识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革命精神,体会到抗联英雄们用生命与热血铸就的民族精神,将其英雄事迹铭记于心,使他们能够以更高的视野看待中国革命历程和中华民族精神,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提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角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高校应积极寻求建设优秀红色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有选择性地引进一些有关抗联历史和抗联精神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使高校学生能够较为方便地了解到东北抗日联军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的活动优势,积极开展有关抗联精神的宣讲活动,如举办抗联专题讲座和知识竞赛等,同时在抗战胜利等相关纪念日开展具有仪式感和感染力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受到抗联精神的鼓舞,将抗联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品质,为自身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由此可见,将抗联精神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效果更加显著。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

东北抗日联军本身所具有的担当精神、忠诚精神、凝聚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传入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出了挑战,国内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可能使学生的理想信念趋向于功利化,使他们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而不能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东北抗日联军身上所具有的不畏强暴、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必胜信念以及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不屈斗志无疑能够给学生以心灵的触动。宁死不屈的赵一曼、弹尽粮绝却宁死不屈的杨靖宇等革命烈士所具有的坚定理想信念能够激励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使其在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中坚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面对生活压力的时候保持本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生活的挑战。

2.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变主题,是将人民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精神力量。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其它文明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相对快速和广泛的群体,容易在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渗透下选择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爱国热情日益变得淡薄。如此一来,积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学生能够从抗联军人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体会到抗日志士的一腔报国之情,体会到祖国今天的富强和人民稳定的生活来之不易,由此更加珍惜先烈们浴血奋战得来的今天幸福生活,并自发地去维护自己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利益,在危急关头能够做到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态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一份力量。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对强敌的入侵,抗联战士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克服了武器装备落后、自然环境艰苦等重重困难,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力量。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先公后私、先国后家的奉献精神和追求自由、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反映到现代,体现为对党和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能够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无疑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得更加顺利,而对国家的使命感则能够让大学生正确地看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自觉投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自觉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构建的有效对策

东北抗联精神的融入对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思政格局构建的有效对策。

(一)实现对东北抗联精神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

东北抗联精神传承至今,必然有着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内涵。高校应在充分发掘东北抗联精神时代内涵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推进东北抗联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发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内涵

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形成的勇于当先的担当精神、矢志不渝的忠诚精神、聚沙成塔的凝聚精神和冰魂雪魄的纯粹精神发展到当代,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理想信念、团结合作的意识和目标始终如一的执着精神等,这些精神品质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内涵,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使教育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2.推进东北抗联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东北抗联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是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以抗联精神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抓住其爱国主义的精神本质,积极弘扬主旋律,又要关注其时代内涵,将抗联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东北抗联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将东北抗联精神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大思政”的教育格局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让高校里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整合与利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4]。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种大视野、大格局,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将东北抗联精神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其发挥最好的教育效果。

1.将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之中

“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纯洁的、高尚的精神魅力,它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高尚革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魅力。”[5]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战历程和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的论证,如其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十四年的游击战争经历可以为《中国近代史纲要》中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战争的艰巨性提供重要论证等。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课程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一契机,将抗联的抗战经历及其精神系统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教学过程之中,使同学们具有一定关于抗联的知识,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展以弘扬抗联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开展以了解东北抗日联军、弘扬抗联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积极举办以弘扬抗联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辩论会等,使同学们能够主动去了解抗联知识和抗联精神,同时勇于表达自己对抗联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对抗联精神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3.创新抗联精神的宣传教育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思想需求,保证教育成果覆盖更多同学。同样,高校对于抗联精神的教育也应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充分重视并发挥网络资源传播的优势,利用红色网站建设和网络知识竞赛、抗联精神交流群等形式对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抗联精神教育氛围,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抗联的抗战历程,更好地理解其时代内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抗联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更准确的认知。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抗联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建立东北抗联精神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相关抗联革命旧址、抗联物品博物馆以及其他纪念场所进行实地考察、重走抗联路线等,同时在九一八纪念日和抗战胜利纪念日举办相关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不断进步。同时,高校还可以开展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使抗联精神得到更好的延伸,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使高校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建设更加完善。

(三)引导学生将抗联精神外化于行

“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最能准确地体现时代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与文化信号,也最能在大学生中引起共鸣与模仿。”[6]在对大学生进行以抗联精神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与抗联精神相关的意志品质,提醒学生自觉以抗联精神规范自身行为,鼓励学生以抗联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大思政”格局的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与抗联精神相关的意志品质

坚定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将东北抗联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具有抗联英雄身上的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望而却步、不怨天尤人,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依靠自身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便不会轻易被困难击倒,能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开拓出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广阔天地。

2.提醒学生自觉以抗联精神规范自身行为

东北抗日联军之所以能够在冰天雪地的险恶环境下生存下来,在严酷的枪林弹雨中矢志不移地坚守至最后一刻,靠的是忠心报国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高校在涉及到这方面的教育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抗联将士的这种艰苦奋斗精神。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选择更加健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高校应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抗联精神为目标,勇于攻坚克难,争取在所学领域取得一些突破,实现自己的学术价值,使学生的学习生涯更加充实而美好。

3.鼓励学生以抗联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抗日战争时期,抗联精神支撑着我们的军队战胜困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用这种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保驾护航。首先,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抗联英雄的爱国精神,使学生能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认真履行服兵役等公民义务,刻苦学习能够服务于祖国建设事业的知识和技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高校要引导学生学习抗联战士团结一心、共御外辱的精神,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学会团结互助、同舟共济,从而在更好地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使社会更加和谐。此外,高校应以抗联英雄们不断寻找解决困难、克敌制胜方法的开拓精神激励学生在学术研究时能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保持一种积极探索的蓬勃朝气,在学术和生活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引导学生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能够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建设带来契机,而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建设也为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二者的结合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抗联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