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教育特殊性视角的一流大学医学院管理体系建设分析
2019-01-29骆笑
骆 笑
浙江大学医学院, 杭州 310058
一流的医学学科和医学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纵观世界一流大学,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实力强大的医学院。我国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势必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医学院。
近年来,在我国“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的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纷纷组建医学院。目前,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有32所已经建立或者正在筹建医学院[1],比例高达76%。由此可见,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医学院建设对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
在大批医学院组建潮下,医学院的管理体系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一流的大学除了有一流的学科、教师和学生,更要有一流的管理。我国综合性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尤其要重视医学院的管理体系建设。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 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国办发2017[63]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其中,医学院作为连接大学和附属医院的中枢环节,加强其管理体系建设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1 医学教育的特殊性
1.1 从培养目的看,医学教育具有较确定的职业性
较之其他就业较为宽泛的专业,医学生的职业定位相对明确—医务工作者或医学研究者。一方面,随着综合性高校的医学单独代码招生政策的执行,学生志愿与就业在报考入学时就基本明确;另一方面,医学教育中的核心知识内容传授与临床职业能力训练直接相关。所以,医学教育从学生入学伊始就有其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无论是教学节奏的高度紧凑性,还是各阶段培养安排的环环相扣,医学教育都有其独特的系统性特征。
1.2 从培养成本看,医学教育具有高投入性
相比其他专业,医学教育的办学成本高出很多。
一是培养时间长。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部分,分科细、知识量庞大,因而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量大、学制长是其特点。国内医学学制一般是5—8年,毕业后要行医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二是鉴于实操性要求,教学硬件设备需求大。鉴于临床技能训练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且由于实际操作频率高,仪器的损耗率也高。
三是小规模教学趋势下的师资配备和场地需求大。由于PBL、TBL等小班化讨论教学形式的运用,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教学场地,需求量都更大。
1.3 从培养过程看,医学教育具有高度实践性
医学是一门融基础理论科学与临床实践科学于一体的学科。医学生培养约一半时间在医院完成,包含了临床见习、实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各环节。可以说,相比其他由高校独立完成育人各环节的专业,医学生培养是高校与附属医院共同参与,并精心培育的一项大型育人工程。
1.4 从发展趋势看,交叉性是医学教育的重大需求
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已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现代科学研究表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双向发展态势,科研活动依赖于多学科集体攻关,需要科学家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2]。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将成为大科学,在解决复杂生命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并不断产生新的综合学科,这样的不断分化和综合,将使医学科学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复杂程度大为提高[3]。尤其是基础与临床,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往往能在破解重大技术难题、攻克疑难杂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为此,全面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必将成为医学学科发展实现创新和跨越的生力军。在一流综合性大学里,聚集着众多高水平学科,为复合型医学人才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土壤条件,交叉性成为医学教育的重大需求。
2 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对医学院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为医学院的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要提升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视医学院的管理体系建设是前提,建立新型的大学和医学院、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关系是关键,完善医学院内部的治理结构是落脚点。这三者表现为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逻辑关系。只有重视医学院的管理体系建设,才能有学院治理体系研究的深入,以及推进现代化治理的行动;只有建立新型的大学和医学院、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关系,才能提升医学院的整体统筹协调功能,为良好的医学院治理创造条件;只有完善医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才能使医学院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能力,使得学院治理以稳定的制度形式有效运行[4]。
2.1 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系统性要求
由于医学教育的长学制特征,以及专门化、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决定了医学院与其他专业学院相比,相对独立的系统性也更为突出。可以说,医学院在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中需要相对完整的独立系统。
2.2 更强的统筹协调功能
由于医学教育的高度实践性,所涉及的力量包括高校、附属医院、行业主管部门等校内外各方面。可以说,医学院作为枢纽单位,连接起了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部门和要素,这就要求医学院管理体系有更高的统筹协调功能,尤其是处理好与学校、校内各部处、附属医院、行业主管部门(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及其下属单位)以及地方合作单位的关系。
2.3 强大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能力
由于医学教育的高投入性及交叉性趋势,无论是师资队伍力量组织、教学硬件设施配备,还是政策制度的软环境建设,都需要医学院有很强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能力,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系统的现代科学体系,从而共同推进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3 一流大学医学院的管理体系建设
3.1 保持医学院在综合性大学中的相对独立性、系统性
医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要求医学院管理体系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相对的整体系统性,从而促进医学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首先,医学教育本身就是较为综合性的系统,除了临床医学专业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医学相关专业,如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专业等,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其次,保持医学院管理体系的相对系统和独立性是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能够保持实力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合校后医学教育保持相对独立的管理,尊重了医学教育的规律,保证了医学教育的完整性,顺应了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成功的模式[5]”;再次,构建成熟完整的医学教学体系是加强医教协同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基本确立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连续统一的完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国家更加注重医学教育质量,把质量作为医学教育的生命线,突出医教协同,强调办好医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实现临床、预防、护理等学科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融合,构建成熟完整的教学体系[6]。
3.2 理顺医学院与大学、附属医院的关系
要加强医学院管理体系建设,尤其要重视并理顺医学院与大学,医学前期各系与临床附属医院的关系。
医学院与大学及学校部处的关系方面,在大学的整体领导下,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实施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意见》指出,加强对医学教育的组织领导,在现有领导职数限额内,逐步实现配备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副校长分管医学教育或兼任医学院院长,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探索由常务副校长分管医学教育或兼任医学院院长,或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医学院书记。实施医学院职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承担医学相关院系和附属医院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职能,医学院的工作(重大事项)定期向学校通报,建立医学院—学校部处协调会制度,医学院各职能部门与学校相关部、处定期碰头,商量、协调工作。
与附属医院的关系方面,医学院作为高校医学教育的实体机构,要按照医学教育规律协调医、教、研各方面关系。相较于普通公立医院,除了承担医疗职能外,大学附属医院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阵地。《意见》将附属医院教学工作提升到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内容的高度,明确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将教学作为附属医院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高校附属医院要把医学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使命,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加大教学投入,围绕人才培养优化临床科室设置,加强临床学科建设,落实教育教学任务。在此形势下,医学院要发挥整合资源、协调各方的作用,在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科资源整合、外部关系协调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巩固高校附属医院的发展优势。
3.3 优化医学院的内、外部治理,激发其发展活力
学院治理可以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部分。推进医学院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理性地建立学院治理结构,以更好地实践学院使命,使学院在制度保障下可持续发展[7]。
3.3.1内部治理方面学院内部治理机制由学院党政联席会、教授以及行政管理队伍等治理主体博弈形成,其核心是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以及实现行政职业化:
一是建立崇尚教师治学的良性机制和氛围。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是优化学院内部治理的关键。“真正的学者所追求的首要是学术的环境与条件: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与自由性[8]”。有这样的环境与条件,才可能出成果、出人才乃至出大师,这也是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一流大学的真正基础。为进一步确立学术权力在学院决策管理中的地位,需加强以教师为主体的各类委员会建设,从而逐渐增加学院管理决策层中学术权力的比重,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其他适宜于学术管理模式的事务纳入学术管理的范畴,真正重视和发挥以教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队伍的主体作用。
二是加强行政职业化,提升医学院行政管理效能。医学院行政管理队伍是学院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的具体践行者,“只有拥有由高声望教师、高潜质学生、高效率行政人员所综合构成的人力资本的大学和学科,才能吸引世界精英群体的关注与交互行动[9]”。为此,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通道发展的机制完善工作,全方位提升行政职员的工作专业化水平。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保证组织顺利运行,同时提速增效的润滑剂。
3.3.2外部治理方面外部治理机制是学院与行业主管部门、学生、校友等利益相关主体相互作用关系的体现,关系着学院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和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与合作[10]:
一是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优化外部制度环境,重点是要通过重塑政府等行业主管部门与学院的关系[11]。由于高校附属医院同时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而一流大学医学院必定离不开一流附属医院。医学院作为枢纽环节,要重视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内外联动态势。为此,应建立医学院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加强医学院与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人员交流互访。
二是发挥学生在学院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高等教育在推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多元治理结构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12]。《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明确,学生在校期间“以适当方式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与学生权益相关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学生在学院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为此,可成立由学生组成的医学院学生教学咨询委员会,听取对培养方案、教师授课情况以及其他教学、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意见,并及时改进。
三是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国家教育部和卫健委、省卫计委等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立法、规划、拨款等重要手段影响着高校医学院的发展。校友对医学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医学院声誉的影响力及提供财政支持等。发展医学院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就是要建立一种信任互利、稳定合作的关系[13]。成立由重要影响力的医学专家、重要捐赠人/校友,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等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为医学院建设出谋划策;加强校友组织建设,促进校友们凝心聚力,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
四是注重在同行系统的影响力及社会公共形象建设。我国高校应注意社会声誉的经营,通过良好的媒体关注度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14],塑造良好的社会公共形象。积极融入同行专业组织,在国内、外医学院组织或会议中加强学院发声,扩大影响力;加强与媒体的联系,重视媒体在传播学院文化和发展成果方面所起重要作用,就一些重大工作和亮点、特色工作听取媒体的宣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