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重视“双基”,精选典例变式拓展
——两节中考一轮复习课观课有感
2019-01-29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 严 莉
一、两节中考一轮复习课观课概述
最近听了两节中考一轮复习课的随堂课,先分别概述笔者的听课、观课与简评.
第1节课复习的内容是整式.
教师先带领学生在一本教辅资料上填写一些整式相关的概念,学生花了5分钟时间独立填空(其实就是默写概念),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核对答案.接着教师根据这本教辅资料上的例题、习题的顺序按部就班组织学生练习、核对答案.例题选自全国各地一些中考试卷,都明确标注了“2018年某地”的出处字样,似乎都是新中考题,对接中考,很有时效性.然而,笔者在学生独立练习时多次进行巡视,发现有一半学生都来不及完成,整式的运算都不太熟练,他们多数都是在教师组织核对答案时匆忙记录相应题目的答案,还有几个学生连记录答案都不会,到下课时查阅他们的资料,发现基本上还是空白.
简评:从这节课训练的一些整式加减、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的计算题来看,属于中档题或简单送分题,可以看出该班学生整体水平确实不高.而这节课对于近一半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学到,对他们来说,显然这是一节无效复习课.教师应该更加熟悉他的班情、学情,为什么还是被这本教辅资料上的习题牵着往前走,非要完成课前预设的这些习题内容?对应到中考的考查来说,本地区考查的题型是什么?难度是什么?这本教辅资料虽然引用了全国各地的整式相关考题,但没有一道是本地区的考题,这样的复习针对性也是很成问题的.复习课教学倡导“依标靠本”,课本在这节复习课中没有出现过,而通常对整式的考查都是从教材出发选编例、习题进行命题,教师似乎对这些都不作理会.现在很多有识之师都提倡精准复习、精准备考,但是落实到课堂上为什么总是这么难呢?
第2节课是复习“数与式”的一些创新题型.
教师选用的教辅资料中,关于一轮复习中“数与式”安排了一个课时,专题训练与之相关的创新题型(选自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限于篇幅不具体摘引这些考题,在此概述一下这些试题.比如,定义“*”运算:a*b=a2-2b+1,接着给出示例,再安排一组运算;以新定义的方式引出高中阶段虚数的概念与运算法则,然后给出一组关于虚数的运算;以新定义方式给出高中阶段对数的概念与运算法则,然后进行对数有关运算或性质的练习;等等,诸如此类.全课一共讲评了11道形态各异的中考创新试题.就笔者观课所见,往往几名优秀学生在3分钟之内就获得答案,然后教师安排对话、讲评,其他学生修正、记录答案,偶尔教师会请一些学生复述解题思路,这些学生在优秀学生的讲评之后,也能顺利再讲一遍,可以看出他们是真正弄懂了解题思路.
简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应对这类所谓创新题型的能力较强,根据笔者经验,这类试题都处于中考试卷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把关题的位置,一节课能练习并讲评11道题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有挑战的,并不合适,一节课能解决4~6道已很不错,而且最好有同类习题的跟进再练,以巩固训练效果.此外,这节课中的所谓数与式的创新题型没有一道在本地区近十年的中考试卷中出现过,也没有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的中考试卷中出现过,多是在一些命题理念落后的中考试卷中出现,然后被一些不良教辅资料贴上所谓中考真题的标签反复引用,害得很多地区的师生手捧“宝典”,“咀嚼”劣质题、超标题、网红题,加重学生本就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的热心、勤奋,做了“坏事”.
二、回归教材重视“双基”,精选典例变式拓展
1.“劣币驱逐良币”,教材被边缘化
根据我们在一线的课堂观察,当前很多课堂已不再使用教材上课,学生手捧教辅资料或“代替品”——习题单式的导学案,已成为一种教学常态,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令人感觉非常遗憾.从根本上说,这是教师简单化理解教学、懒教的表现.比如,拿一本教辅资料就去上课,学生有了大量的题做,上课就不需要精心预设.预设学情、预设开放式问题这些都需要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去构思、备课,而有了教辅资料,课前教师只要把这些习题熟悉一下,自己会做就行了,课上就把学生都“管”住了,学生会一直忙(做)不停,教师只要催着、赶着他们做和核对答案.而如果使用教材开展教学,教材上可没有这么多的习题,教材上的一些情境、问题都需教师进行设计,并针对班情、学情预设对话和互动,开展即时评价,这些对教师的课前准备、专业基本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本来这也应该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但是现在,因为一本教辅资料在手,都不需要了,简单了.以前刚入职的新教师不听老教师、师傅的课就不会上课,现在也不存在这种现象了,新教师“都会上课”,因为一节课学生会不停地做,新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教学设计,这真是一种可怕的教学生态——这种低品质课堂受害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2.“劣质题”横行,经典习题被淡化
当前,如上文概述的“第2课”教学内容一样,看似贴着各地中考真题的标签,带领学生训练所谓的“数与式”的创新题型,而且是“中考宝典”推荐的,似乎是“好题”无可质疑.教师的专业眼光不够,影响了选题的针对性或精准性.作为中考备考应试,无可厚非,但是选题是否精准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我们的建议是关注两种资料,一是课标与教材;二是本地区中考近年来的方向.具体来说,中考的命题依据是“依标靠本”,即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和选用教材例、习题进行改编,在命题流程中需要设置“双向细目表”,要求逐题对应教材上页码、习题号,可见注重回归教材进行备考是非常有效的.此外,教材上题量虽然不如各种教辅资料上大,但是都是经过教材编写者们精心挑选的,例、习题非常典型,且富于变式、生长拓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相机变式改编,让“习题”走向“问题”,增强教材例、习题的教学功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教材经典例、习题在训练一两次之后的得分率并不是有些教师想象的难度不够、区分度不高,恰恰相反,我们的命题实践表明,如“求证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这一命题的难度系数在0.6;而“用定长为a的线段围成矩形或圆时,请通过演算分析哪种图形的面积最大”这一命题的难度系数在0.55左右.
3.“组卷方便了”,教师命题能力却退化了
当前另一个现象是,随着教辅资料的泛滥,网络技术、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的发展,很多教辅机构研发了一些学科资源网.这些网站的开发,提供了便捷的选题和组卷功能,并且为了占有学校用户,低价甚至免费供学校使用,这样很多教师组卷方便了,只要十分钟就可组卷成功,或者设计一份习题单式导学案选题就结束,送油印室印制发放到各班学生手中.这一系列流程看上去方便了教师,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质上教师命题能力退化了,弱化了集体备课与打磨教案.以上做法后患无穷,如选题不当,内容效度不佳,甚至有时出现一些超标题、错题,这样的选题方式,常常让课堂教学非常尴尬,有时要改数据,有时要修正图形,有时一些错漏难以完善,只能作罢.这充分说明这种备课方式的不当,特别是在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学案、练习卷上出现一些错误之后,往往近千名学生都浪费在“劣质习题”上.
三、写在后面
作为教学基本问题之一的“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选定,本来就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专业基本功的体现,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一些无良教辅资料如肿瘤一样“渗入”、“占位”甚至“疯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苦不堪言,减负口号年年喊,一直难有效果,想来我们广大教师也应该“守土有责”,守好自己的课堂,守好自己备的每节课,通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主动抵制劣质题、网红题,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尽自己那份责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