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航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
2019-01-29程真启
高 峰,程真启,倪 伟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轮机工程系,江苏 南通 226010)
0 引 言
随着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航海类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改革招生模式,使得高职航海类专业的生源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源来源日益多样化,目前的招生来源主要包括:统招、提前招生、对口单招、中高职衔接及注册入学等形式,这就使得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而高职航海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即学生毕业时必须要能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统一考试和评估,才能具备船员任职资格,因此高职航海类院校必须针对航海类专业生源多样化的特点,探索高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培养出符合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航海类应用型人才。
随着高职生源的日益多样化,国内的专家学者们针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相继展开了研究,研究成果较为丰硕。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发现,内容主要集中在:高职生源多样化现状调查和分析;生源多样化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体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等[1-5]。统观这些研究,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上,而分层教学集中在显性分层教学上,这些研究成果也没有针对航海类专业的特点展开研究。通过梳理现有文献中关于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发现,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等[6-10]。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学术论文也不少,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基本上都没有考虑到高职生源的变化,无法直接用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因此本论文在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生源多样化的现状,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研究高职航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1 高职航海类专业生源多样化的原因
1.1 国家政策因素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扶持,高职招生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要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建立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办法,改革单独考试招生办法,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办法,规范中高职贯通的招生办法,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办法。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的通知中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重点探索“知识+技能”、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将高职招生与普通院校相对分开,实行“知识+技能”的评价方式。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指出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为了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有关要求,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各地纷纷制定《高职扩招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扩招范围。这些文件的出台,打破了高考统招在高职院校招生中的垄断地位,使得招生模式向多元化发展,也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日益多样化,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 行业因素
近年来航运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环境恶化、灾害性天气变多,使得航海的危险性日益增加;海盗活动的猖獗,使得船舶安全和船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威胁日益加大;海事管理(如海事审核、港口国控制、海事管理法律法规等)日趋严格,使得船员工作压力日趋增大;船岸工资差距越来越小,使得行业吸引力日益下降;长期在船舶上工作,远离岸上的亲人朋友,脱离社会关系,工休回家后难以融入社会;近几年航运业不景气,为了降低成本船东们不断减少船舶配员,使得船员工作量增大等,这些都使得人们认为船上的薪酬承担的工作、风险不匹配,所以航海行业和船员职业的吸引力逐年下降,愿意从事船员职业的人越来越少,报考高职航海类专业的优质生源也就逐年减少,所以高职航海类专业为了保证招生规模便不得不降低标准,逐步放开招生形式,这也使得航海类专业的生源更加多元化。
1.3 社会因素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仍然较低,社会对高职的认识和了解还比较片面,对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比不上普通高等教育,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就读高职,家长们认为只有把孩子送进本科院校才是最好的选择,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招生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海事检查日益严格、海盗事件日趋频繁、船岸收入差距日渐缩小、职业认可度逐年下降,因此航海类专业的认可度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学生报考航海类专业的意愿也日益降低。另外随着高考生源日益减少,高职院校招生日益困难,高职院校之间的招生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在招生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虚假宣传、乱打保票、胡乱许愿、欺骗学生家长等,这些都使得高职航海类专业的招生日益困难。
2 生源多样化带来的影响
2.1 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生源多元化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生源素质的降低。为了保证招生规模,航海类高职院校不断地降低入学门槛,在统招和自主招生时不断地降低分数线,多数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和以往的生源相比有明显下降;注册入学基本没有分数线限制,录取的学生基本上是高考落榜生,只要有高中或者中职学籍即可,这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中学阶段对自身要求就不高、独立性较差、个性突出、团队意识淡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不足,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等虚拟世界,导致情感上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变得逐渐封闭,对周围人和事物比较冷漠。因此到校后表现的自由散漫,对学校的各类活动表现的较为消极,无视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和章程,经常迟到、旷课,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2.2 专业认可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航运业的变化,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在逐步下降,高职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性越来越严重:优秀航海类学生转专业比例不断升高;毕业生选择陆上就业的比例逐渐增大;航海人才流失严重,跳槽到陆上工作的在职船员越来越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和专业选择,学习态度和职业信念受到了很大挑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较低。
还有部分准备选择将船员作为职业的航海类专业学生,感觉船上工作就业压力较小,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于就业的影响不大,即使选择了上船工作,也是先干几年,等待机会再在陆上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课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2.3 学习基础不好、态度不端正
生源素质的下降和对专业认可度的下降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他们考进大学后,学习上失去目标,没有努力方向,失去学习动力,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不求上进,一切都无所谓。经常出现迟到、旷课,无视老师的批评,考试挂科甚至学校“黄牌警告”也无所谓。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学习态度都不强。
3 应对措施
生源的变化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均差异较大。而航海类专业的国际化特征较为明显,他们的工作团队、工作地点、工作交流对象等都具有国际化特点,所以对其素质要求较高,毕业生除了必须满足国际海事组织和国家海事局的最低任职要求,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国家统一考试和评估外,还需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3.1 加强管理
(1)加强半军事化管理 船员面向全球的航运公司就业,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工作地点不固定、工作交往对象不固定、岗位工作要求高,因此航海类专业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优秀的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强烈的安全和环保责任感、出色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9]所以航海类院校大都采取半军事化管理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借鉴军队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及管理经验,并有效地运用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半军事化管理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提升纪律性、执行力和团队精神。因此对于高职航海类专业来说,为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必须要持续完善半军事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半军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半军事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半军事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创造半军事管理育人环境;加强半军事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2)加强日常生活的育人功能 日常生活具有天然的教育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般都忽视了这种作用,由于日常生活的教育具备课堂教育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因此航海类高职专业应将日常生活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开发和有效利用,增强日常生活的管理功能和育人功能。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日常生活的管理育人作用,首先要合理界定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主体,管理育人主体必须要能将育人工作融入日常生活,利用日常生活,美化日常生活,还必须能充分结合管理、依靠管理、提升管理,保持生活与管理的动态育人的平衡。因此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主体,应当是那些参与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他们在管理育人的具体实践中要能扮演多重角色: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学风和生活方式的指引者、心理健康的保护者、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者。其次要正确确定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载体,确定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载体时,主要以涉及到大学生的各项日常活动(如:衣、食、住、行等)的机构和日常生活的活动轨迹所发生的具体场所为线索,围绕着个体活动和群体交往活动来确定。最后要积极探索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新方法,制定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方法时必须重点考虑育德。由于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和现实情况都纷繁复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现实情况,探索一些能够将“育德”融入到管理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加强思政教育
(1)加强课程思政的功能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但是目前高职航海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高职航海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新教育理念,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衔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获取理论源泉,充分挖掘、梳理和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专业课程知识为载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说服力,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工匠精神、团队精神、航海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加强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成长,是影响学习成效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灵魂,对学生的行为和观念起着无形的影响。[10]我国目前还不是一个航海强国,航海文化的普及度比较低,社会对船员的认可度很低,船员自身也对自身的职业缺乏荣誉感,在这种背景下,航海类专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丧失了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下降。因此高职航海类院校应在校园建设不断优化具有航海文化特色的自然环境,持续改进人文环境,开展各种具有航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航海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教育氛围,以提升学生对航海类专业的认可度和海员职业的吸引力。
3.3 加强教学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与航运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具有航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航海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企业选派资深的优秀船长、轮机长到校对学生进行授课与指导,并由资深的优秀船员对顶岗实习学生实行“导师制”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的运输船舶上进行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习,提升岗位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探索实施“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学习地点为学校和实习船,学习时间分为学校、船舶、学校、船舶四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学生到实习船舶上跟岗见习,第四阶段到合作企业的运营船舶上顶岗实习,以提高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度。第一阶段以学校教学为主,对学生在学校进行“模块化”渗透型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航海知识,具备基本的航海素质;考取《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和两精一高证书,使学生具备在船舶上学习与实习的资格。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航海文化活动,提升航海类专业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立志航海事业的热情。合作企业到学校开设相关专题讲座,普及和丰富学生对航海知识的了解。第二阶段以船舶教学为主,学生到合作企业的运输船舶上跟随船舶航行进行认识实习,在船员师傅的带领下熟悉船舶设备及其基本的操作方法,掌握船舶生产作业的基本流程,体会船员职业能,了解船员的职业能力。第三阶段以学校教学为主,学生回到学校再次进行“模块化”渗透型的专业课程学习,由学校老师和兼职的资深船员授课。该阶段以培养海洋船舶船员岗位职业能力和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评估及考试为目标组织教学。第四阶段以船舶教学为主,学生到订单企业或就业企业进行船舶带薪顶岗实习,在船舶上由船员师傅的带领下进行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2)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航海类专业生源的变化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均差异较大。而航海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具有一致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航海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因此要求高职航海类专业应以“因材施教”理论、教育学“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法学“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理论为指导思想,探索实施新教学模式:
根据生源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个人潜能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分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生源的多样化必然会造成学情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面对生源整体质量下降,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采用异层同班、同层同班、第二课堂等分层教学形式;二是要根据分层标准和实施形式,合理确定分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合理设计分层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
基于“慕课”平台,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高职航海类专业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不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计划和规划,考虑不到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对学科知识不能进行系统整合,所学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理论和实践脱节。但是他们兴趣广泛,形象思维发达,动手能力强,参与意识强。通过混合学习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还能保障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得到巩固和加强,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还能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抽象知识的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学习时间,激发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学习更系统化、整合化,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能力。
(3)改革课程体系 由于航海行业较为特殊,高职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对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要求都较高,因此需要针对多样化的生源现状,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在高职航海类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时,需要把握以下原则:课程体系除了要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外,还要能体现高职航海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接行业企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创新意识,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学生在船员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4 结 语
我国高职航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航海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论文通过分析高职航海类专业生源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能够更好地关注到所有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高高职院校航海类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