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概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学效果的创新与实践
2019-01-29罗晓珍
罗晓珍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 43006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弘扬、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用行动践行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责任和使命。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简称“概论”)“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专门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本节也是高职思政课教材中唯一深刻、全面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讲解文化自信的章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育的核心、主体章节。由于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且文化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对学生日常生活有较大指导意义,因此,本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
1.1 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国家文化发展方针政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九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具体部署,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并严格执行了一系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针政策,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顿“三俗文化”,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等;通过给大学生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对于国家发展作用,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支持国家文化发展政策。
1.2 切实落实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目标;文化自信既是“四个自信”的内容之一,又是学生理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文化自信教育是培养学生“四个自信”的核心与重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要让大学生懂得文化自信之理,明确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内涵,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践行文化自信,学会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化自信理论作思想基础,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表层的,流于形式的,不具有可持续性。
1.3 指导学生建设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
文化即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的 ,它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学生日常生活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同样可以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建设健康、向上向善的精神生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自己。
2 高职“概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学中存在问题
2.1 讲解简单,教学目标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基本遵照教材内容体系照本宣科式讲解,缺少对基本概念解释、对国家文化发展政策的“为什么”深度阐释,说理性不强,不能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深度思考和真正认同。
2.2 教学内容的文化品质彰显不足
有些教师教学注重理论、政策观点讲述,没有展现理论本有的文化属性。思政课是一门古老悠久的课程,兼具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思政课的民族特色和鲜活生命力体现。单一理论宣讲使文化理论没有中华文化作佐证,文化理论内涵与文化形式脱节,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中没有中国文化。
2.3 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教师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对国家文化政策的理解,忽视高职学生已有的文化认知、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存在问题和对学生文化生活的指导、解惑,导致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从而影响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3 影响“概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3.1 教师因素
3.1.1 教师对本内容重视不足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以排尿障碍为主的下尿路症状(LUTS)。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有25%同时患有BPH和高血压[1]。近几年,较多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BPH同原发性高血压存在相关性[2-3],并认为高血压为BPH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非那雄胺对老年BHP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具体干预作用,以及BHP同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共同疾病机制。
十八大以来,“概论”教材做了几次修订,文化理论在08版、10版。“概论”教材是独立一章,13版、15版和18版教材中将其作为“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节。文化理论由章降为节,且字数篇幅较以往独立一章有所减少使得很多老师误认为教学要求降低,往往在教学中用2节课时间简单讲解。
3.1.2 教师缺乏中华文化底蕴
本节内容具有跨学科性,既要求老师有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要求老师有较好历史文化知识底蕴,能用中华文化知识佐证文化理论,提升文化理论的说服力。现实中,高职思政课教师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缺乏中华文化知识、文化理论素养,有的老师甚至不知“文化”“意识形态”等基本含义,大量老师不懂、无法解释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等话语含义,教学中只能简单照本宣科,缺乏理论阐释和对学生对文化认知思想的释疑解惑和指导。
3.2 教材因素
现有“概论”教材从三个方面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教学内容的各级标题全部采用动宾结构句式,以国家文化建设举措为切入点依次展开,强调的是国家要“怎么做”,属于国家政策宣讲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学习者已有一定政治理论功底基础上,再不需要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适合于有一定政治理论、政策素养的党政干部、专家学者。高职学生总体理论水平低,缺乏基本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模式讲解,会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政策说教感,学生不仅不能理解认同国家文化发展政策、践行文化自信,反而会对空洞的政策说教产生反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以教材和十九大报告为理论指南,从高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出发,重新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体系。另外,教材内容的政策性、理论性太强,观点精炼、浓缩,学生、老师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难懂。
4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学效果的基本对策
4.1 依据学情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知识点和重难点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知识点和重难点是成功的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第一步。 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点和重难点要依据学情。学情是学生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已有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等,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思想困惑、学习特点学生自己以及国家对学生发展要求。
依照高职学生学情特点,高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深刻认识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如何践行文化自信。教学内容体系围绕文化自信组织开展,如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文化自信的作用以及如何做到文化自信;教学中还要增加与学生文化认知困惑与误区的讨论和解答;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需简单介绍,一带而过。
4.2 构建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学理性教学内容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和基本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时,要讲明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背后的“理”,要让学生“明理”,懂得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的由来与价值追求,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不能只给予学生简单的理论结论观点或国家政策的宣讲,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心认同,入脑入心。
构建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需要教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时,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完整、逻辑清晰教学内容的体系,既有基本概念的解释(是什么),又有基本理论的阐释(为什么)、国家的政策举措(怎么做)以及对现实问题的释疑解惑(怎么看)。
在高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学中,我们以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主题,构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看:”内容展开模式,实现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概论”第十章第三节 问题式教学设计体系:
一、什么是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内涵, 2.文化自信的意义, 3.文化自信的基石, 4.怎样践行文化自信。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热点讨论。 1.为什么文化要“反三俗”? 2.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五、实践教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自信展示会。
在这个模式中,教学内容“一”是补充的基本文化概念知识;“二”是阐明国家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价值追求,凸显高校思政课理论性、科学性;“三”是教材上的政策点;“四”是根据时代特点增加的热点讨论,以增加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本模式将教材的几个理论点政策点还原到一个完整的逻辑清晰的国家文化建设理论中,让学生获得完整清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框架体系,教学内容的说理性、针对性强,重难点突出,有效避免了照本宣科的枯燥感和说教感,极大提升了学生文化理论水平和对国家文化政策的认同度。
4.3 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扎根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深厚力量和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直接建立在中华文化科学、理性认识基础上。因此,在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的案例、语言、ppt风格都应该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向学生直观展示中国文化之美,洋溢着文化自信,使文化理论之真、善与中华文化之独特美交相辉映,给学生留下独特的知识、文化印象和情感体验。
4.4 设计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拓展,可以加强理论与生活的连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力和学习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主题的“文化自信展示会”,要求学生用自己方式发现和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或者根据自己民族、地域、专业特点或个人精神追求,构建积极健康的、有文化特色的寝室、家庭、企业等,引导学生打造有文化品位的生活,培养践行文化自信的能力。
几年来我们在“概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中进行上述教学创新,不仅获得大量思政课同行好评,更受到学生喜爱,学生对思政课喜爱度、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大幅提升,士官班学生评价说:“老师形象生动而轻松的讲解深深地吸引我,课堂使我们军训的压力得到缓解,疼痛的身体得到放松”“老师讲的文化让人流连忘返”,有的学生要求“再听一遍”。
5 结 语
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要有良好的中华文化素养。良好的中华文化素养能开拓思政课教学视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唤醒学生沉睡的文化基因,增强思政课内容的说服力、生动性,给予学生别样的学习体验。因此,思政课教师课余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列讲话,了解学生文化生活特点,如能思政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心喜爱、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