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教学视域下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析

2019-01-29翟媛媛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王老师案例

翟媛媛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淄博255130)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混合教学作为一种“线上”和“线下”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走进了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混合教学的不期而遇,促使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掀开了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新篇章。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的必要方法,在混合教学视域下探究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将有力促进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的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具体、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和合作研讨等形式,培养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行动能力和专业反思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1]在“实践取向”基本理念的引领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是由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中,明确提出“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实践性成为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趋势下,一线教师纷纷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众多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被认为是首要也是最有效的改革。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因其所具有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尤受一线老师的青睐,被一线教师誉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法宝”。可以说,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同时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应然需要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将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育实践与体验”,在每一目标领域中进一步划分出三个更为细化的具体的目标。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案例教学法成为应然选择。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有助于促使深奥理论浅显化,使专业理论知识变得鲜活生动,使书本上的理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理论知识实践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内化。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探寻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生长点,疏通课程教学中理论沟通实践的脉络,从而最终实现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是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实然需要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职业岗位的需求既是课程教学最初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直接经验,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获得小学教育教学的间接经验尤显重要。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学案例获得的间接经验为他们将来走上小学教师岗位储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加明晰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并促使学生朝着小学教师职业岗位的需要而努力,以便将来毕业后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师的工作岗位。

二、混合教学视域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析

混合教学一般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具体化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在混合教学模式下,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必要深入地系统地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应有价值,使案例教学法成为课程教学的常态方法,使教学案例真正服务于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将来的教育实践。

(一)课前:发挥教学案例的引导功能,凸显课程的实践取向

混合教学一般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课前,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发布本次课的教学案例,供学生“线上”自学使用。教师在课前充分发挥教学案例的引导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通过课前“线上”的案例导读,发现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生长点

课前,教师在发布教学案例时,都会结合案例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与教学案例相伴而生的问题既包括陈述性问题,也包括程序性问题。陈述性问题是关于“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问题是关于“怎么做”的问题。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陈述性问题直指教育理论,程序性问题则指向教育实践。通过教学案例及其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即将学习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理解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离不开科学的教育理论的引领。学生在课前对教学案例的自主学习中,在问题的探究解决中,感受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伴相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小学生心理学》为例,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程中的“小学生的注意”这一模块的时候,向学生呈现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王老师的公开课》,具体如下:

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她穿着一套十分漂亮抢眼的新衣服来到教室,课前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的格外醒目。开始上课了,王老师显得镇定自若,先宣布了上次考试的成绩,接着开始讲课。她言语平静、流畅,由于准备的内容十分充分,她便加快了速度,对讲课内容也不重复。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表现活跃的学生,王老师会格外的关注,连续点名让其回答问题。正当王老师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偶尔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开小差,她立即严厉地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就这样,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当王老师讲完最后一个知识点时恰好下课铃声响起,王老师宣布下课,然后从容地走出了教室。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请你运用与注意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王老师的公开课是否成功?并具体说明理由。”学生在阅读案例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首先明白“关于注意的相关心理学理论”“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等理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2.通过课前“线上”的案例分析,查找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欠缺项

课前,教师发布给学生的教学案例是发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事件,在教学案例中既包含教育教学中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也存在教育教学中引人深思的失败做法。在教学案例的问题设置中往往都会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去认识评价案例,去分享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自身为参照系,审视案例中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做法,在对比中更易找到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中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明晰胜任小学教师岗位所需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技能。

例如,在《王老师的公开课》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在分析王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是否成功时,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在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境、在分析这样的教育问题时所存在的理论欠缺和能力不足之处,进而使接下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此外,学生在分析此教学案例时,也会倾向于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可能会去想“如果自己是王老师,可能会怎么做?”“自己是不是也会有和王老师一样的行为出现?”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就查找到了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与教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职前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二)课中:发挥教学案例的组织功能,落实课程的育人目标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做出评价、总结和提升,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1.依托教学案例渗透专业理念,培植学生适配的教师职业精神

教师职业精神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精神,是教师从事、坚守与奉献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撑,制约着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教育目标的完成和教师职业的发展。[3]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指导、评价和总结时要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理论的渗透,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案例充分认识专业理念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学习科学的专业理念和崇高的教师职业精神,把专业理念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放到价值观的高度,作为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落实到课程的每一节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分析《王老师的公开课》的教学案例时,就可以结合案例的具体情境渗透专业理念。比如,案例中提到的“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表现活跃的学生,王老师会格外的关注,连续点名让其回答问题。”针对王老师的这一表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使学生明白关爱学生就是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不偏袒、不忽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依托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师专业理念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渗透教育,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2.借助教学案例学习专业理论,培育学生适切的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是先导,是方向,更是力量。学生只有掌握适切的、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在小学教师的工作岗位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中,借助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学到更适合更贴进教育实践的专业理论,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单调的理论讲授而造成的呆板枯燥。在课堂教学中,寓理于案,以案论理,使教育专业理论更丰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所学教育专业理论是实用的,是贴近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是切实为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的,使教育专业理论更接地气,真正融入到真实的教育实践中。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是为了理论而讲理论,基于理论而分析理论,那必然会抹杀教育理论的应有价值,使学生迷失在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之中,失去学习的动力。以《王老师的公开课》这一教学案例来说,案例中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也会遇到的,学生围绕教学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借助教学案例学习教育专业理论的过程。结合这个教学案例,学生将掌握 “注意的分类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行为表现、小学生注意的品质、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及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措施”等心理学理论知识。毫无疑问,通过这样的方式习得的教育专业理论是最符合小学教师职业岗位需要的,是最能服务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

3.围绕教学案例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适用的教育实践能力

在“育人为本、实践导向、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理念下,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是由反思性实践能力、学业整合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共同构成的能力综合体。[4]在课堂上,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课前自学的情况,在组内通过思想交流、观点质疑和思维碰撞,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合作探究,之后再进行组间的汇报分享。在这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在学习共同体中,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案例及案例教学实施过程本身不难看出,案例教学实质上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5]教学案例及其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王老师的公开课》这一教学案例中,从与注意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来分析,这并不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其课堂教学中的不恰当做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包含的专业理论比较广,仅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分析全面的,更不用说分析到位了。但是,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话,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学生4-6人为一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在小组内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进行分析、批判、归纳和总结,就形成对案例较全面的认识。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都将获得持续性的提升。

(三)课后:发挥教学案例的桥梁功能,实现教育效果的长效性

一个成熟的教学案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搜集素材到编写,从修改初稿到最终定稿,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晶。因此,课后,有必要对教学案例进行二次开发和使用。一方面充分挖掘教学案例的功能和价值,实现其功能的最优化和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对课程学习的拾遗补缺和拓展延伸的作用。

1.对教学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沟通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

教育案例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案例会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开发和使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针对《王老师的公开课》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换个角度,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课后拓展题“如果你是一名小学教师,请运用所学的注意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说说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托课堂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后学习材料,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比如,结合课上所分析的《王老师的公开课》这一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注意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2.对教学案例进行多元化探讨,链接学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行动实践

教学案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教育理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因此,在对教学案例进行使用时,可以分别从教育理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探讨。提炼案例中的教育理论,从而更好地引领教育实践;剖析案例中的教育实践行为,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教育理论。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多元化探讨,打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藩篱,扫清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障碍,促进学生内化所学教育理论,并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在《王老师的公开课》这一教学案例中,在课前和课中的学习中,都是从教学案例入手学习教育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基于教育实践掌握教育理论的过程;在课后,在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具备了相应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经历将教育理论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的过程。总之,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基于教育实践、为了教育实践,最终再回归到教育实践中去,案例教学法恰巧切合了这一点。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王老师案例
奇妙的旅行
刘辉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有趣的动物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我喜欢的一堂课
秦皇岛市铁新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