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剂学教学中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2019-01-2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方剂学麻黄汤主治

郑 攀

(河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是学习中医的关键所在。培养中医思维,对中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中医思维,有助于理解中医理念,掌握中医精髓,并更好的运用中医知识。在中医教学中应当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放在培养中医思维上,并将其贯穿于整个中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目前方剂学的教学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教师对各方的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机、配伍意义、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等内容进行讲授[1]。这种消极被动的教学方式使大多数学生不用去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吸收与消化,同时固定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因此在方剂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方剂学的实际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实际出发,结合多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而目前关于方剂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的研究,而将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贯穿于教学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应重视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新型教学体系。

1 培养中医思维模式在方剂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在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大多以传授知识的形式为主,而忽视了对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学习中医如果缺乏中医思维,则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有造就[2]。当代学生是现代科学教育的产物,自然而然的受到现代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具有知觉体悟、取象比类的思维特点以及整体观、天人一体观、辨证观等。中医思维模式与现代思维定式有着巨大的区别。目前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限,加之,学生在长期以来的“填鸭式”教学中,其学习兴趣、主动性以及自觉性都不高,这些问题不仅使中国传统医学无法很好的被接受与理解,而且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中医思维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学习中医如果离开了中医思维模式,其学习效率必然是事倍功半。因此,学习好中医的前提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授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在方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日常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均应把培养中医思维作为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之一。

2 如何在方剂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方剂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使基础通往临床的桥梁。中医学生今后临床能力的强弱与方剂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关系非常密切。《方剂学》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讲授一定数量的代表方剂,让学生掌握组方原理、配伍方法和功能主治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3]。

2.1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2.1.1 “知识回顾” 在学习方剂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许多中医基础知识,在方剂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帮助更好的理解方剂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当归补血汤时可通过提问本方为什么是补血的代表方,为什么补气药黄芪的用量比补血药当归的用量大,来引导学生回顾气与血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来进行理解;又如学习大承气汤时,可通过分析其药物组成及其主治,引导学生回顾所学中医治法对其组方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加强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分析,使学生在知识增长的过程中能够将知识串联起来,以便更好的学习运用于临床,将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

2.1.2 “方名引入” 方剂中有许多直接以药名来进行命名的,如麻黄汤、桂枝汤、炙甘草汤、旋覆代赭汤等,通过对方中涉及的药物进行回顾,联系我们所学过的中药知识,引导学生对方的功用主治进行讨论分析。比如:麻黄汤——麻黄的功效是什么呢?是否麻黄汤也具有这些功效呢?这味药在麻黄汤的配伍中应该属于君臣佐使的什么药?又有许多直接以主治功效来命名的方剂,如固冲汤、定喘汤、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根据方名可引导学生推断其功效、主治、药物组成。比如定喘汤——由方名可以猜想本方具有什么样的功效呢?可以用来治疗什么病?根据所学知识又能想到的与本病有关的治法和药物是什么?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能力,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2.1.3 “回归经典” 方剂中有许多方来自于经典,如麻黄汤来源于《伤寒论》,在对其进行讲解时,可通过《伤寒论》的相关原文,来引导学生对麻黄汤的功用主治,以及临床辨证要点进行思考、理解、掌握记忆。比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通过本条原文,可以引导学生对麻黄汤的辨证要点进行简单的分析,学生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出麻黄汤的适应症,而且对麻黄汤的功用主治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也鼓励学生学习经典,从经典中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中医,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

2.1.4 “扩大思维” 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关配伍特点的分析是学习方剂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在讲解常用配伍和结构知识的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方 的基本知识,此外,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在方剂配伍特点的分析讨论中,我们可以从学过的“君、臣、佐、使”的角度去认识,简单地认为,方中针对主证、主病起主要作用的药物为君药,而助君药治疗主证、主病或直接治疗兼证、兼病的药物为臣药等。然而,我们还可以有另一个研究配伍的思路,如独活寄生汤,主治肝肾两虚,气血不足,痹证日久,我们还可以根据其主治来进行版块分析,方中有哪些是属于治疗肝肾两虚的药物,哪些是属于治疗气血不足的药物,哪些是属于治疗痹症的药物,通过不同的思路去引导学生扩大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告诉我们的知识理论,在对方剂的学习有一个新的思路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兴趣,同时也将中医思维与方剂学学习紧密结合。

2.2 依据中医学术思想引导学生以培养中医思维 将中医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贯穿到方剂学的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方剂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联系所学的基础理论对医家的思维过程进行思考,进而理解医家所创制方剂的组方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中医思维的培养起着熏陶作用。

如补中益气汤来自《脾胃论》,在讲授本方时,可通过对李东垣“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基础,倡导培补脾土的治则思想,来引导学生对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的功效及主治进行理解。又如,大补阴丸出自《丹溪心法》,在讲授时可通过对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倡导“滋阴降火”的学术思想,以及治“宜常养其阴,阴与阳济,则水能制火”这些学术思想,来引导学生对大补阴丸滋阴降火的功效及主治进行理解。

2.3 结合病案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 围绕方剂学教学核心目标,开展案例教学分析与讨论,并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将枯燥的教材与形象的临床教学较为直观形象地展现,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形式加以丰富,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可以通过对历代名医使用经典方剂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示范性地启发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随后结合自身临床案例或现代名医案例,给与学生自主思考、分析与讨论,并就讨论过程中学生出所呈现出来的问题给出解答。学生通常对临床比较感兴趣,由此,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方剂学习的理解,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指导并正确运用于临床的能力,同时也间接地学习了众多名医的临床经验,这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2.4 紧密结合临床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 在方剂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辨证论治观和临床思维,对其即将进行的中医临床科目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2]。方剂学的教学必须与临床紧密结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体会临床辨证思路以及方式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提倡在方剂学的教学课堂上实现情境再现的方式,模拟病患,大家讨论提问,使学生能够切身的体验临床,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运用中医思维进性思考学习。同时应重视学生亲临临床,鼓励积极的开展见习课程,跟随带教老师学习如何应诊,如何临床辨证,如何遣方用药,联系所学知识,逐步提高中医思维能力。

3 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剂学》的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方以用方。而实践证明,方剂学在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中医思维则是中医的灵魂和精髓,因此如果把方剂学的理论知识比作“鱼”,那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就是那至关重要的“渔”。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中医《方剂学》知识,而且是培养高水平中医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保持中医特色,传承中医经典,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方剂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在方剂学的教学中注重对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将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中医基础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方剂学麻黄汤主治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基于药品标准的维医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多元化评价考核对高职基础课程《方剂学》教学的影响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主治医的中国梦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加味射干麻黄汤为主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30例
云南民族药方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