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分析

2019-01-29王新凤

中国考试 2019年1期
关键词:选科科目考试

王新凤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根据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浙江省和上海市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17年,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省市相继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后,其他省份将陆续启动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的改革成效如何?对后续启动改革的省份有哪些启示和借鉴?本文以完成高考综合改革首轮试点工作的浙江省和上海市为个案,运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以参与高考综合改革的学生、中学教师和管理者、高校招生部门、教育行政部门4类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从他们的视角来评价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我国高考改革政策的调整,以及在全国范围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笔者于2017年8月参与浙江省和上海市12场次的焦点小组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学生46人,高中校长与教师51人,高校招生部门管理者21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15人,共计133人。访谈对象的来源:学生包括刚刚经历高考的大一新生和在读高三学生,高中校长来自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优质高中和薄弱高中,高中教师涵盖语文、数学、外语和选考各科目教师,高校招生部门管理者来自教育部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机构涵盖省、市、县3级。

按照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对访谈的文本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借用MAXQDA质性分析工具进行3级编码,采用类属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建立不同属性与维度的编码;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高中、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4类群体对浙江省和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成效

2017年8月,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标志着从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平稳落地,各利益相关群体评价较为肯定,各方获得感较强。学生、高中、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4类利益相关者对高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形成共识,认同改革初步实现了以人为本、科学选才和促进公平的目标,并促进了高中学校的特色发展。

2.1.1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综合改革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集中体现在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需求、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

1)满足学生兴趣特长与选择性需求。高考综合改革在科目选择和平行志愿录取上赋予了学生选择权,学生、高中、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4类群体都认为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是此次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如有学生认为,自由选科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避开弱势学科,选择优势和擅长的学科,自由规划高中3年的学习,避免过早文理分科对发展的限制,“越学越开心,学习体验比较好。”中学校长和教师认为,过去“补短”的教育成为“扬长”的教育,学生获得更高效和愉悦的学习体验;从固定班级教学中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的角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及自主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养成。高校招生部门管理者认为,可以招收到具有文理贯通和交叉学科知识基础的生源,满足各专业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不同要求。考试机构管理者认为,这种选择性的效果体现为投档率、志愿的满足率高,退档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可望避免入学后转专业的问题。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促进中学、家长和学生一起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职业体验、历史文化、新知识、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新体验;有些中学将研究型课程、艺术教育等特色指标融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打破“一考定终身”,主要体现在综合评价招生方面。综合评价招生是指按照“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考成绩和学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学生。浙江省实施“三位一体”,上海市按照6∶3∶1确定统考、面试和学考的比重,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如有学生说“‘三位一体’给高考分数低一点儿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我裸分是上不去的,但通过‘三位一体’能够上”。

4)分散考试压力。根据《实施意见》,高考被分为学业水平考试和统一高考2个环节,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原来的一次高考分解为多次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的心理压力。考试机构管理者认为,承受来自社会的压力减轻不少;访谈学生对多次考试总体上表示欢迎,认为可以降低偶然性,分散考试压力。

5)强化能力培养。访谈中,中学校长和教师都多次提到高考试题更加强调能力培养,并认可这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改革方向。如有教师表示,“近两年等级考的命题在学科素养方面的体现比较明显,强调综合的思维能力、人际关系,有涉及环境的问题,有青藏高原地震的问题,还有实践活动能力等。”

6)拓展人际交往空间。选课走班制的实行使学生失去了原有行政班级管理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因为选科不同,增加了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机会,除了行政班级的同学之外,还有选科班级的同学,拓展了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空间。

2.1.2 教考联动:引领中学特色发展

高考综合改革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倒逼学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激励中学教师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中学校的发展。

1)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发展。2017年首轮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具有办学特色的高中学校具有较强的获得感。如有高中学校校长表示,将致力于推进本校的特色化发展,开设特色课程,开发具有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项目,促进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2)倒逼高中学校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有中学为适应选课走班制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选课系统、进行教学评价等。有高中校长表示,“新高考倒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进行改革。新的考试制度,使学校旧有的管理制度不再适用,必须作出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

3)促进高中教师提升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选课走班制使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性增强,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素质的教师可能就被学生“抛弃”,有教师认为现在需要“讨好”学生。同时,学生选科的不均衡导致教师结构性缺编,物理科教师大量剩余。上海市中学探索让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教师开设具有拓展性的研究型课程,可以说代表了一种改革的方向。

2.1.3 科学选才:倒逼高校深化改革

高考综合改革对高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校投档满足率高,倒逼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与中学的衔接,增强办学自主权,初步实现科学选才的改革目标。

1)投档满足率高。高考综合改革取消录取批次后,高校不必受制于原先录取批次的限制,显著提高了投档满足率。“三位一体”等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使得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能够招到有专业忠诚度的优质学生,高校、院系要求扩大综合评价招生的积极性较高。

2)促进高校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首轮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后,高校对高考改革的重视和参与程度明显增加,倒逼高校注重特色专业的宣传,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被动等待的高校在新的高考模式下可能面临生存危机。此外,高校如何面对文理交叉、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生源变革,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都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3)促进高校与中学的衔接。通过“三位一体”等综合评价招生加强了高校与中学的衔接,改变了过去“见分不见人”的现象;高校既要满足专业培养的需求,又要保证生源质量,必须通过系统研究、提出合理的选考科目。这些都改变了过去招生与培养分离的局面,高考不再是高中教育的“独角戏”。

4)增加了高校招生自主权。高考综合改革赋予了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通过设置选考科目以及“三位一体”等多种类型的招生模式,选拔符合高校专业发展和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2.1.4 促进公平: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高考综合改革的公平性体现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实现了过程公平;外语等科目“一年两考”,高校多元录取,改变了唯分数论,实现了结果公平;高考改革万众瞩目,在高透明度背景下的改革探索成功落地,实现了程序公平。在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看来,高考改革的公平性体现为信访和投诉的减少,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提高,如有考试院院长表示,“今年信访投诉减少,仅为去年的四分之一。”

2.2 高考综合改革的争议与质疑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实施4年来,对改革的争议与质疑一直存在。其中最为集中的争议包括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应试负担、“田忌赛马”的功利化选科倾向造成选考物理科人数的“断崖式”下滑、生源结构多元化对高校乃至我国人才培养长远发展造成的影响尚未可知等。

2.2.1 关于应试负担

对于高考综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应试负担的问题,是高考改革的争议之一,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负担、传统教学秩序、教师压力和素质教育的影响4个方面。

1)对学生学习负担的影响。首先是考试次数增加。高中教师认为“一年两考”在给予学生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多数学生都会参加2次考试,心理压力增加。其次是考试难度增加。数学不分文理科后,数学试卷对原来的文科生难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浙江省选考和学考二考合一,选考科目也要区分等级,加重学生学习负担;高考综合改革前上海市的考试科目是“3+1”,改革后选考科目增加2门,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最后,考试战线拉长,冲刺高考提前。原来冲刺高考通常在高三下学期,但现在高二就开始准备等级考试,高二俨然成了“小高三”。

2)对传统教学秩序的影响。首先,选考科目时间安排干扰正常教学秩序。浙江省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第一届学生的选考科目时间安排在当年的10月份和次年的4月份,处于学期中间;上海市等级考安排在每年的5月份,等级考之前学生无心学习语文、数学和外语。其次,由于考试次数增加,且每次考试的重视程度都很高,承担考点的学校花更多精力在组织考试上,学校教学受到影响。最后,考试使学校教学安排发生经常性变化,干扰正常教学节奏。试点省份高考综合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秩序的平衡,在新的平衡秩序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群体感受到高考改革带来的干扰。

药物成瘾涉及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和调质系统的功能紊乱。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DA系统可能是强迫性用药的重要分子基础,近年来,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eCB)等神经递质和调质也开始受到关注。

3)对教师压力的影响。考试科目改革后,学生的选课偏好导致生物、地理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语文、数学、外语3科教师工作压力与强度增加。有教师表示,“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人能替你。我们咬牙坚持,相互搀扶着,流着泪、流着血坚持下来。”此外,改革初期,因对改革政策、考试难度等目标不明确,教师压力较大。高考综合改革对教师压力的影响呈现出结构性的不平衡,语文、数学、外语3科教师压力大,部分选考科目教师,如物理科教师出现结构性剩余,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方面也面临挑战。

4)对开展素质教育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素质教育是上海市基础教育的优势与亮点,高考科目由“3+1”变为“3+3”后,高三的备考战线拉长到了高二,应试压力增大,影响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热情和精力,学生甚至放弃上体育课,影响身体健康。有学生表示,“许多之前积极参加活动的同学,迫于高考的压力,在高二下学期辞去班级职务,比如我们班有一段时间陷入没有团支书的窘境。”“我们不得不放弃了学校比较有特色的活动,变成参加相对比较功利的与综合素质评价有关的志愿者活动。”

2.2.2 关于“功利化”选科

高考“3+3”科目设计的初衷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加强文理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实施过程中,在增加学生选择性的同时,也出现了“田忌赛马”和物理学科遇冷现象。

1)“田忌赛马”的功利化选科倾向。学生选科并非仅仅根据兴趣进行选择,而是受到家庭、学校、高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学生选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高考中获得最好的成绩;这种充分权衡利弊的选择使选科出现“驱赶效应”和“磁吸效应”,即大量优秀学生放弃选考物理,而转向相对容易拿到高分的学科。还有的情况是,比如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中,地理科是高二首批选考科目,绝大多数学生都本着先考掉一门减轻高三备考压力的考虑,放弃自己的兴趣而选择地理。

2)物理学科选考人数出现“断崖式”下滑。无论是试点省市层面,还是学校层面,物理科选考人数大规模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某些薄弱学校物理学科初选人数甚至出现个位数的情况,以至于最终全校学生放弃选考物理。被访谈者担心这将对我国高校理工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民族科学素养的提升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产生影响。

2.2.3 尚需时间检验的问题

高校生源结构多元化是高考综合改革后高校面临的新变化,具体表现在:选考科目组合多,学生的学科结构多元化,同一专业可能面临学生的多种学科组合;生源的学业水平差异较大,学生选科不同,对学科的掌握情况也不同,生源层次由扁平化向两极化发展。这种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对高校人才培养来说是利是弊,尚难权衡;但可以肯定的是,多元化生源结构对高校专业教学、特色专业建设等带来挑战,倒逼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某高职学院院长表示,从对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在当前生源紧张又无专业调剂的情况下,会面临专业生存危机、学校生存危机。

总之,受人才培养周期的影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高考改革的影响,有些目前看来是负面的影响,比如学生学习负担的问题,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缓解,被访谈者认为目前就对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下定论为时尚早。

3 讨论与反思

浙江省和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高校、中学、学生等各方利益群体的受访者都反映有获得感,但同时也出现了如应试负担加重和“功利化”选科等有争议的问题,而选考科目考试难度降低、高校生源结构多元化等问题对人才培养产生何种影响,尚需时间检验。对此,我们应该有理性的认识。

3.1 理性看待成绩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试点省份各级行政部门、中学、学生和家长、高校等各方利益相关者为改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成绩来之不易,对此应该充分肯定。高考综合改革在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分散考试压力、破解“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强调能力立意等方面确实实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初衷。同时,也有观点认为高考综合改革可能过度强调了选择性,而科学性和公平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高校招生自主权一直是高考改革的关键领域,但是改革进展缓慢[1]。访谈中高校招生部门要求扩大招生自主权,扩大高校综合评价招生范围,这也是高考改革需要坚持的方向。此外,高考综合改革要立足于现实基础和条件,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加以推进。

3.2 客观理解争议

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高考改革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如关于高考改革对应试负担的影响问题,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应试负担可以分为对学生学习负担的影响、对中学教学秩序的影响、对教师教学压力的影响、对素质教育的影响4个维度,中学校长、教师和学生对此反应并不相同:学生受访者不认为多次考试增加应试负担,反而认为可以分散考试压力,压力适中;中学校长更多是从打破了传统教学秩序稳定与平衡的角度来理解应试负担;中学教师的压力则是由于学生选科带来教师结构性缺编和工作压力分配不均衡造成的。关于“功利化”选科的问题,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学生和家长通过选科扬长避短,在高考这场博弈中实现利益最大化,部分高校没有限定选考科目,可以最大化地获得优质生源,这些都是从自身立场和利益诉求出发作出的选择,其“功利性”本无可厚非;但从人才培养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就需要多方合力,既要引导学生合理选科,引导高校科学设置选考科目,也要改进考试技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科学性与公平性,兼顾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

3.3 加强科学决策

对高考改革中有争议的问题,政策制定者要站在多元利益主体的立场,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状况,依靠专业团队和科学的证据,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作出策略选择。如果是对学生的发展有切实促进作用,那么改革的初衷与方向就要坚持;同时,鼓励各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参与,实现协同治理。

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理解高考改革,尤其是关注高中教师和学生的利益诉求,关注政策执行者与目标群体被忽略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认同与抗争是影响高考改革成败的关键。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与全局性,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动态调整,从更长远的时间与实践角度看待高考改革的影响。

猜你喜欢

选科科目考试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高考“新科目”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