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智慧校园”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校本化培训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9-01-29陈澜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智慧校园校本学科

陈澜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210019)

近年来,随着智慧教育、智慧校园等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其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后勤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上,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较小,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方法、策略并没有被有效、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工作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问题出在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工作上。现有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处理?需要对此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探究。

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的形式单一、流于形式

调查显示,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欢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具有较强的动机[1]。然而当前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大多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并且这种授课不是在计算机机房或是专用的数字化学习实验室,而是在会议室或报告厅中。信息素养培训是一项强调动手操作的技能培训课程,不给教师充足的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的机会,教师根本不可能对所授知识充分理解、内化、掌握,也无法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反而会使教师产生反感心理,使培训流于形式。

2.培训无系统性、目标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学校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并没有系统性的安排,往往是按照上级部门有相关考核要求进行为数不多的培训活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的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相邻培训活动之间缺少逻辑关系,没有明确、系统性的内容设置和目标设定,从而导致受训教师在培训前不知道培训内容,在培训后不知如何在实践中应用[2]。

3.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因为教师学科性质的不同,要求在实施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对受训教师区分对待。过去的培训大多是针对一些通用应用软件的使用开展的,例如PowerPoint、希沃助手等通用教学辅助软件,这类培训可以针对全体教师开展。但是,在智慧校园快速建设与发展的今天,教育软件产品正在快速发展、更新迭代,适配具体学科教学的软件种类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强大,这就要求在开展培训的时候区分具体学科,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另外,在培训的组织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受训教师年龄结构的问题,不能对年轻教师和年纪较大的教师采用相同的培训方法。

4.教师对信息素养培训的价值认识不足

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信息素养培训的价值认识不足,这是观念的问题,需要长时间才能逐步改变。教师们已经习惯了固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在未能认识到新的技术手段对教学带来可以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前,大部分教师抱有观望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积极改变的话,势必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落实产生极大的阻滞作用,也势必影响智慧校园的建设。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将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校本化、课程化。

1.校本化才能贴合学校实际开展培训活动

培训必须是在了解、分析全校教师现有信息素养的水平和年龄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生的生源、周边社会特点以及学校现有软硬件条件开展,才能是贴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有价值的培训活动。

2.课程化才能使培训系统化、目标明确化

培训必须以课程的组织形式出现,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计划,组织好教学内容,制定好评价方案,这样才能确保培训活动有条不紊、符合认知规律地持续开展。

三、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校本课程建设的注意事项

1.明确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

要明确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对学校教师现有信息技术水平、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对待新技术的态度、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等方面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其次,必须对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研究,选择具体的案例分析目前应用的水平,找到优势和不足。最后,要对成人培训的特点进行研究,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学生教育,必须要在认清成人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成人教育的课程目标。

笔者认为,在课程目标的选择上,可以以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所强调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指导(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内容),制定出符合学校教师实际的、以移动应用及融合创新为特征的培训课程目标。

2.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外在环境

为了有效达成培训课程的目标,除了具体的培训课程建设以外,还需要加强外在环境的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氛围建设

在文化氛围建设上,主要是在学校网站上对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新闻等进行大力宣传;在学校醒目区域张贴宣传海报,定期制作宣传展板;在电子大屏和电子班牌上滚动播放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新闻等;开展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等等。

(2)硬件环境建设

良好的硬件环境建设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的基础保障。在硬件环境建设上,要保证全校有线、无线网络带宽充足、稳定;能提供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实验的专用教室和设备;有现代化的网络中心,能够实现大容量存储,支持高并发存储操作,实现私有云等功能。

(3)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

丰富、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库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的有力支撑。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易获取性。要对资源进行统一的分类并要有统一的技术要求,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存储和管理。例如,在数字化资源的基础类型分类上,可以分为文本资源、图像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动画资源等等;对于某种基础资源类型,还需要做出技术上的规范要求,比如文本资源要统一编码格式、存储格式、命名规则、行文规范等等;同时,又必须保证当教师需要时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对应的数字化资源。

(4)师资队伍建设及组织保障

加强全员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教师观念更新,实质性地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方式、手段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力求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更密切的联系、更丰富的知识库和更自由、更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学习方式。要成立以一把手校长为首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以“分级管理、全员培训、全体参与”为实施原则,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适时、适当地参加培训课程。

3.编写培训的校本课程教材

课程化的培训必须要有教材作为依托,若没有具体的课程教材,培训会出现逻辑上的不严谨,培训内容上的随意化,使得培训不能严格得到执行,最后流于形式,对于培训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连续性、顺序性及整合性等原则组织培训课程要素

首先需要明确培训课程的四个最为基本的课程要素:概念、价值、技能和应用。[3]在此基础上,对培训内容的组织,要注意连续性的问题,即在教材中要反复强调特定的要素;要在连续性的基础上发展顺序性,即对于反复强调的特定的要素在受训教师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深化;而整合性是受训教师行为和涉及的相关要素的统一性,即受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及教学经验来理解受训内容,开展创造性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

(2)依据学科的不同,选定贴合学科教学的移动端应用软件作为培训的载体

在组织教材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到受训教师学科的不同,选择贴合学科教学实际的移动端应用软件作为培训的载体。在选择具体的应用软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软件的实用性,若软件的实用性不佳,不能满足教师的日常需求,肯定不能作为培训载体来使用;②软件的易用性,即所选取软件操作简单方便,易学易用,若是软件使用起来繁琐,哪怕功能再强也很难被受训教师所接受;③软件的稳定性,一旦所选取的应用软件在教师给学生上课时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教师很容易陷入紧张的情绪中,极大地影响授课效果,从而拒绝再次使用该款软件。

(3)以专题(单元)形式作为课程组织的最低层次结构

考虑到学校工作的实际,教师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培训,两次培训的间隔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所以在组织教材内容结构的时候,不易以最基本的一节课为课程组织的最低层次结构,而应该考虑以专题(单元)的形式作为课程组织的最低层次结构,以解决日常教学环节中某一具体问题作为该专题(单元)目标任务,一次培训就是一个完整的单元,处理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样便于教师接受与理解。

4.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

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校本课程的建设应当包含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集中授课是课程开展的主阵地,其他培训形式也起到极其重要的补充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开设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高校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特别是移动教学、学习领域的教授、学者开设的专题讲座,帮助受训教师在理论层面上认识到在智慧校园背景下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趋势、价值和重要意义;二是由在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等相关领域有丰富教学经验、取得突出教学实效的学科教学专家开设的专题讲座,帮助受训教师在实践层面上了解如何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创新,高效实现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作用。

(2)观摩示范课及参与课后专题研讨

根据以往的受训教师反馈显示,一节优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会给听课教师带来极大的促动。教师观摩示范课时,能够非常直观、生动地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策略相结合并得以有效运用,激发教师学习、运用新技术的热情;在课后的专题研讨中,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充分了解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授课教师的所作所为,更客观地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整体流程,加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性认识。

(3)参观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基本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

组织教师参观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的有效应用,感受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对社会各行各业所带来的全方位变革作用,增加对教师多方位的刺激,打开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们的格局,增加教师的危机意识,借此促动其产生谋求改变的内心意愿。

5.培训课程的有效性评价

有效性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课程都必须要进行有效性评价,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校本课程也不能除外。这里所指的培训课程的有效性评价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本身是否具有较好的实施价值;另一方面是受训教师学习效果的有效性评价。

在进行培训课程的有效性评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合理的评价次数,不管是对培训课程本身的评价,还是对受训教师学习效果的有效性评价,都不能过多或者过少,具体的评价次数要与培训课程教材内容相结合。

(2)根据教师培训的特点,丰富有效性评价的形式,不易要求过于严格。要设定客观的评价程序并运用评价工具来进行培训课程的有效性评价。

(3)在对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将评价的结果运用到改进培训课程本身以及指导受训教师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升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虽然,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变革作用甚小,但只要我们学校信息化工作人员能够科学、系统、有效地进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认真做好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及时总结、调整、优化课程,就一定能够打造出一支具有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以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在更大范围上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因材施教,推进教育公平。

猜你喜欢

智慧校园校本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超学科”来啦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