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脾论治诸湿肿满的临证分析*

2019-01-29林莉娟张金付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水湿水液运化

林莉娟 张金付*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福建 三明 365001)

1 中医之脾

中医的“脾”归属五脏,“胃”归属六腑。脾与胃互为表里而相互联系。近代名医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里说:“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1]。长夏是春夏与秋冬之交,在阴阳学说里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长夏是阴阳之交,而长夏其主气为湿,故脾与湿应。

2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其“病机十九条”中谈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身体内一切水液聚集之病都和脾相关。脾因在阴阳学说中属阴土,故其阳气易衰,阴气易胜,水湿又为脾所运化,故水湿之邪侵袭人体最容易伤及脾阳。脾之阳虚不但可引起内生湿邪,同时也可为外湿所困。《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即指水液在人体的代谢过程。假若脾的功能受损,水液代谢障碍,极易引起水湿停聚为害,这可从“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这一特性加以解释。气机不顺,水液运行不畅,留而为邪。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清气左旋,生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2]。脾胃在五行学说中属土,在三焦理论中居中焦,脾之气左升,胃之气右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是全身气机运行的枢纽,若脾胃升降相宜则一身气机顺畅。《素问·刺禁论篇》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而脾为之使”。水液的运行、输布、排泄过程离不开肺的调节和疏导,又因在人体位置中肺居上而膀胱居下,藉三焦而相互联系共司行水之功[3]。若脾虚而其转枢失常,则肺气不能调畅三焦气机,三焦水道不通,则水湿停而为邪。在气机运转中,清阳之气随脾气上升而上输,肝肾之气亦伴随脾气上行。若脾虚不能升清,肾气不能并之上行而滞留,膀胱失去肾的气化,开阖失司,则极容易引起水湿停聚。因而肺与膀胱对水湿的调节,又离不开脾为气机升降枢纽的特性,究其根本,诸湿肿满,皆和脾有关。

3 诸湿引发肿满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这是由脾和湿的本质所决定的。脾本身为湿土,脾虚则极易生湿,而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濡滞,易阻滞气机,遏伤阳气,过湿则困脾,脾阳受到遏制,水湿运化功能障碍,发为身重肿满等”[4]。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在皮肤则发身肿,水湿停聚于腹中则发而为满,因此由“脾虚”而生“湿”,又由“诸湿”引发“肿满”。所以“诸湿”是“肿满”的主要病因,而“脾虚”为根本。

4 临证分析

4.1 臌胀 臌胀是指腹部胀满,腹壁青筋显露的病症,其机制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对于臌胀,北京名老中医关幼波教授的医案中有这样一则案例[5]:患者张某某,男,35岁。初诊日期:1992年4月10日。3年前开始腹胀,身倦乏力,消瘦,下肢浮肿,在当地医院检查肝脾肿大,有腹水,曾大吐血1次,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伴上消化道出血。就诊时症见:两胁胀满、腹胀胸闷、纳寐差、头痛易怒、尿黄少。查体:身体消瘦,舌苔稍白质暗红,脉沉滑,肝于剑下三指,质中偏硬,腹水征明显,腹壁静脉怒张,腹围92 cm,下肢出现可凹性水肿。辅助检查: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5单位,白球蛋白比2.7/3.2,谷丙转氨酶560单位。结合以上病史、体征、辅助检查,不难诊断此患者已是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腹水,亦即中医内所指臌胀之病。关老辨证为脾气亏虚、水瘀内停,以麸炒白术、党参、生黄芪健脾益气为主;白芍、当归养血柔肝;木香、香附、青皮疏肝行气开瘀;橘红、杏仁、王不留行、泽兰、牛膝、赤芍、红花活血化瘀;厚朴、大腹皮宽中消胀;生姜、车前子温脾行水;佐以茵陈、酒黄芩、蒲公英、败酱草清热利湿解毒。服1个月药后腹围减为80 cm,移动性浊音消失。在按此方加减服用3个月后肝功能:转氨酶正常,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2单位,白球蛋白比值3.8/2.35。前后共治1年,腹水消退,肝大消失,病情稳定。关老此方中扶正为主,利水为辅,以无形之气胜有形之水。此案例让我们认识到只要辨证得当,恰如其分的运用“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理论,臌胀之病也可从脾论治。

4.2 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为肺、脾、肾、三焦功能障碍引起水液代谢的失调。正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所指:“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6]。刘渡舟医案中有这样一则关于水肿的案例[7]:患者王女士,41岁。初诊日期:1993年1月29日。平素因工作原因长久保持站立,现双腿出现水肿,以左下肢更为严重,指凹征明显,两腿酸软无力,伴有自汗、短气、乏力、带下量多,小便频数量少。查体:神色萎靡,面色 白,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脉象浮而无力。刘老先生辩此证为气虚夹湿,水湿客于肌腠,予防己黄芪汤加减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益气固表;防己祛风行水、利湿消肿;生姜、大枣、炙甘草顾护脾胃等。服药两周后,患者双下肢水肿消退,气力较前增加。拟上方加党参,又服用一周,水肿全部消退,亦不乏力,舌脉恢复正常,病情缓解。本医案下肢水肿伴有汗出、气短、身重、脉浮等,呈现出一派“风水表虚”症侯,是由肺脾气虚,卫气不固,湿邪内犯所致。而防己黄芪汤其作用在于健脾益气固表,渗利水湿。水肿兼湿滞宜燥湿行气,其治在脾[8]。清代医家张秉成亦指出:“脾旺则运化行而清浊分,其清者为气为血,为津为液,浊者,则为汗为溺,而分消矣,则知治水当以实脾为首务也”[9]。

4.3 湿邪 人体感受外界湿气或者脾虚由内生湿皆可导致湿邪为患。临床上常见的湿邪为病,皆可从脾而治。近代北京名医施今墨先生的临床案例中有这样一则[10]:患者朱某某,男,69岁。病已年余,大便溏泄,每日便次少则一、二次,多则五、六次,近来饭后自觉腹胀,腹部喜暖,余无不适,舌淡、苔白,六脉均沉软。施老辨此证是脾胃虚寒之泄泻。证由患者年高脾胃素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汇聚于肠道而成泄泻;谷食不能得脾胃运化,故食后自觉腹胀;久泻伤及脾阳,故腹部喜暖;舌淡,苔白,六脉沉软皆其征。其主药以山药、党参、苍术炭、白术炭健脾祛湿,辅以干姜炭温运脾阳,蚕砂和胃化浊,厚朴宽中下气,茯苓渗湿止泄,血余炭利尿导湿从小便而出,加用御米壳配伍以上中药炭化来加强涩肠止泄之力。服药四剂后,大便次数较前明显减少,日1次,仍溏。再以此方加减服用四剂后,溏泄缓解。此病人由脾虚生内湿引起泄泻,予健脾祛湿之法行之有效。研究证明对脾虚湿盛泄泻患者采用健脾渗湿治疗后,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11]。

5 小结

湿邪、水肿、臌胀之病等皆和脾有关,或因脾虚引起,或因邪气困脾所致,或相兼导致。当然,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疾病原因,其通过不同的发病机制,产生了不同的临床表现,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治疗臌胀、水肿、湿邪等水湿停聚之邪要么从脾出发去治疗,要么兼以考虑脾,健脾祛湿之法较为常用,既解决内忧,又解决外患,这就是“病机十九条”里所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恰当运用。然而诸湿肿满之病可能与脾有关,但不一定全由脾决定其发病与否,其他脏腑受病,继而影响脾也会产生这些病。临床上要注意辨别脏腑病位,辨证施治,这正是中医特色所在,不局限于固定的思维,单一的发病模式。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解释了一切水湿停聚之邪都和脾有关,或由脾引起,或是病变过程中影响至脾,所以临床治疗中遇见水湿之邪要首先从脾入手。脾旺能运化水饮,脾虚则水湿停聚。临床上祛湿在用发散或者通利之时要常不忘加入健脾(此健脾包含温阳健脾,升阳理脾,补益脾气,运脾健脾,芳香醒脾等法)以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

猜你喜欢

水湿水液运化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背后七颠百病消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