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绒花”的发展现状与保护复兴

2019-01-29石文倩

镇江高专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绒花南京文化遗产

石文倩

(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9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人们记忆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自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身也迫切需要健康的生存空间与生存方式[1]。绒花是南京有代表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是以天然蚕丝为原料,用绢、绒、纱等制成的人造头花。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南京绒花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1 南京绒花的历史发展过程

南京绒花历史悠久。绒花谐音“荣华”,寓意为富贵吉祥、常开不败,是富贵文化的代表。绒花起源于秦朝。唐代末年马缟的《中华古今注》记录了秦始皇让其妃子“插五色通草苏朵子”。唐武则天时期,绒花已出现于宫廷生活,被称为“宫花”。学者董静(2008)认为,簪花风俗的出现对研究绒花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绒花是伴随着簪花风俗的兴盛而出现的[2]。到了明清时期,绒花的发展更是盛极一时,朝廷特设“江宁织造府”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置办宫廷织物,其中包括绒花。据南京著名绒花老艺人周家凤的启蒙师傅——绒花世家6代传承人吴长泉的《绒花史料》抄本记载,南京绒花工艺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具相当规模,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商人经常到南京采购绒花工艺品[3]。

1.1 史籍中的绒花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对“宫花”的描写。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载:“九月六日乙卯,御明堂集英殿大宴,御手亲制宫花幞头赐太傅王黼。”[4]130周必大《进读三朝宝训终篇宴赐赉谢恩诗》:“宫花压帽罗丝簧,砚来复古翰墨光。”[5]1613《宋史》亦云:“又行门、禁卫诸色祗应人,依绍兴例,并赐绢花。”[6]1812古时,绒花为宫廷生活的奢侈品。上述典籍中所说的“宫花”“绢花”指用丝织品仿制的花卉,即绒花。

1.2 民间生活中的绒花

绒花最初作为发髻上簪戴的花朵装饰流行于民间。宋释绍昙《偈颂十九首》记载:“宫花压鬓坠乌云,倾国风流宛胜秦。”[7]887诗中所描绘的正是古时候女子头插宫花作为装饰容颜的点缀。宋史达祖《齐天乐·白发》云:“瑶簪谩妒。便羞插宫花,自怜衰暮。”[8]873词中描写了女子爱美簪花的习俗。《红楼梦》中也有多处记载宫花,如第七回中,“这是宫里头作的新鲜花样儿,堆纱花十二枝”[9]56,这里所说的宫花、堆纱花就是宫里自制的假花,即绒花。民国时期李真的《广陵禁烟记》中也有簪戴绒花的叙述:“城里人家中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妇女头上兴戴花,就戴这种绒花……用丝绒花儿插在头上,既美观,又能表达意思。如家中有人做寿,头上就插红寿字绒花,家中有人成婚,便插双喜绒花,还有鹊儿登梅、麻姑上寿、丹凤朝阳、福星高照、招财进宝,以及各式花卉翎毛。制作非常精巧,形态十分逼真,花钱也少,可以放置几年不变色。”[10]68黄梅戏《女驸马》选段“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中的“宫花”还含有科举及第之意。

民间的“一事三节”(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都以装饰绒花为习俗,不同的节日装饰花的种类有所不同。绒花的造型和内容多选用民间祥瑞、喜庆题材,利用谐音双关表达吉祥之意[11]。

2 传统绒花工艺的生存现状

明清时期,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12]726。清《燕京岁时记》记载:“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儿者,乃妇女插戴之花,非时花也。”[13]54-55可见旧时,仿真花市繁荣,女子佩戴绒花蔚然成风;而如今,再也见不到女子头戴绒花,掌握这门技艺的传统手艺人寥寥无几。民国时期,绒花的加工大多采用“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模式;20世纪50年代,南京市政府成立了“艺美绒礼花生产合作社”;文革期间,绒花停止生产;改革开放后,绒花恢复生产。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和鲜花的盛行,绒花如同元稹诗中的“宫花寂寞红”一般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传承、创新和市场是生产性保护的三要素。若没有传承,就没有根基;若没有创新,就没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若没有市场,生产性保护就会落空[14]329。

2.1 工艺复杂,价格较高

绒花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煮绒、染色、勾条、组合造型等近10道工序,完全依靠手工制作,无法用机器代替,耗时长,效率低,无法大规模生产。通常完成一朵拳头大小的绒花大概需要3 d。由于制作精致、成本较高,绒花的售价相对较高,而实用性相对较低,可替代性较高,因此人们更愿意购买物美价廉、品种多样的假花。

2.2 缺乏传承人

南京从事绒花制作技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年逾花甲。大多数传统手工艺术以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形式延续。这种传承方式强调技艺、经验的传授,维系力量十分微弱,极易造成绝技独存、濒临失传的局面。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目前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有些已无力再从事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加之缺少徒弟,传统技艺后继乏人[15]。

2.3 创新不足

传统手工艺术如不创新,则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手艺的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传统技艺不等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就会不进则退。只有愿意走出来的手艺人才能真正将手艺传承下去。在保留传统经典的前提下融入时代元素,传统手工艺术才能长久发展。

3 南京绒花保护的建议

3.1 保护传承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保护好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承载主体和传承主体。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处境并不理想,地方政府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传承能力,想方设法扩大传承人群。

3.2 加大资金投入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物质基础。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应积极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动员、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参与文化产业开发;举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和相关陈列展览。在社区开展绒花饰品制作竞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

3.3 博物馆化保护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保护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有体制下博物馆的保护;二是博物馆形式增加,内涵丰富,通过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化’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6]现代社会,博物馆化保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保护,而是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型保护模式。利用现代科技让博物馆智慧化,运用数字化技术采集绒花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珍贵的音频、视频、图像、资料等,建立数字化的绒花档案和博物馆等,建设绒花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3.4 融合现代元素

任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的传统手工艺都必须成为新时代现实生活中的新产品,去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17]。传承非遗文化需要结合时代特点,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作为南京本土的传统手工艺术,可以丰富绒花制作题材和产品,为文化企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搭建文化产品宣传销售平台,实现从生产性保护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转化,加快推动绒花在新时代的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5 建立“非遗”基地

现在有70%左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传承人,亟需创建满足传统手工艺术需求的新专业、新学科,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专门人才。2017年11月18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在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揭牌,这是全国首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校,开设了“南京绒花”“云锦”等的制作技艺十几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而“南京绒花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同时,可携手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共同培养南京绒花制作的专门人才。

4 绒花在新时代的复兴

传统手工艺术不同于机器流水线生产,无法大批量生产。手工艺要顺应时代、市场需要,就要有创新超前意识,在产品开发中,充分展示“老手艺”,并融合现代元素[18]。

近年来,绒花逐渐走出国门。2012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红毯秀场上,电影《十二生肖》主演姚星彤身着“绒花若雪”礼服亮相,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款富有中国元素的孔雀造型的礼服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南京绒花。绒花从传统意义上的发髻发展到现代的服饰,实现了与时代审美的融合。同时,今天的观众对古装影视作品的服装和道具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热播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素锦天妃的头饰采用的即是传统的南京绒花。作为皇室贡品,素锦头饰中的凤尾绒花雍容华丽,与其天妃身份相当,彰显了绒花“高贵荣华”的寓意。

如今南京绒花工作室先后在米兰世博会参展,与国际品牌香水一起打造绒花香水礼盒,与国际顶尖时尚品牌爱马仕合作,推出以绒花为主题的橱窗展示。尽管绒花在普通大众中的知名度不高,但在特定文化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赵树宪说,如今的绒花已经不再有大量的需求,绒花的未来发展应该是作坊式生产,走高、精、尖路线。

5 结束语

真正的匠人精神,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扛得住质疑,经得住考验。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让人惊叹,却难逃后继乏人的尴尬。高科技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开放,注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下老祖宗的传世手工走进大都市;越来越先进的机器制造了越来越多成本极低的仿样流水线作品。在国家大力弘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让非遗文化重回百姓身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具有群体性、区域性、艺术性、传承性,手工艺产品的唯一性满足了当代部分消费者对商品符号差异性渴望的心理需求[19]。南京绒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内涵,应融入时代元素,实现新发展。

猜你喜欢

绒花南京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不会忘记”
与文化遗产相遇
南京大闯关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绒花
活态文化
“扬州绒花”
南京·九间堂
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