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式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29朱冬雨陆征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神经病教学方法疾病

金 燕 施 扬 朱冬雨 王 欣 陆征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437)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1]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神经病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临床学科。这一学科的特点是基础知识繁多、解剖定位抽象难懂、临床病种复杂多样、病情变化多变难测、学科专业性强,既要求学生掌握神经病学的宏观基础理论,又要求学生明确神经病学中的客观临床表现环节。为了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

1 参与式教学法与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法,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普及。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它具有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教学氛围的民主性、教学评价的多维性和教学结果的反思性等特点。其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2]。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是以培养合格的神经病学医务工作者为目标,提高神经病学专病专科诊疗能力和初步的神经病学相关研究能力为重点的专业课程。由于其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度较大[3],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要不断实践,培养完善的临床诊断思维方式,通过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新教学理念。

2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

传统的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课程一般分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和预后五个方面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法的弊端是学生认为疾病的基础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内容太简单,只需要文字强记即可,而在病例实践阶段又不能正确的进行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不能解释、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是不求甚解,得过且过,下次遇上同类疾病时犯同样的错误,周而复始,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水平并没有任何提高。

根据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课程特点,提出“参与式”教学方法应用于该课程中,指导学生课前参与教学准备,课中参与教学过程,课后参与临床评价,临床参与实践诊疗,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2.1 课前参与教学准备 在“参与式”教学中,课前,教师围绕知识点提供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专业参考书目或电子图书资料库,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针对某一疾病,结合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药理以及生化等,进行整体规划,然后查阅相关文献、图片、病例等,解决困惑。如自己不能解惑,则可小组讨论,或者将疑问带至课堂学习。

文献阅读是掌握神经病学研究进展最佳方式之一,加强了自我学习的能力,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文献整理、照片筛选、病例查找是制作幻灯片的基础,在这一系列的准备阶段,学生不断思考、继续查找、反复验证,最终梳理得出初步的知识内容。

2.2 课中参与教学过程 在“参与式”教学中,课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以多媒体幻灯片或者视频等多种形式对知识内容进行专业的讲解,当学生完全掌握知识点之时,便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最佳时机。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西医“病”和中医“证”的不同之处,但是他们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两者的共同点出发,分析其不同点,抽丝剥茧,便可逐步理解神经病学知识内容。参与式教学方式对枯燥难解的医学知识,更容易掌握和接受,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5]。神经病学科诸多疾病有其特有的临床特点,因此,当学生对该疾病的临床症状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结合课前图片、视频等一系列的整合强化,采用现场扮演病患已经水到渠成。当扮演患者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该疾病的理解,进行充分的想象、推理、演绎,使观摩的学生立即给予正确的诊断,完整的治疗方案以及合理的解释,那么此时已经收获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3 课后参与临床评价 经过课前的独立学习及课中的反复学习巩固应用,学生会对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课程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了解和掌握,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被动接受”为辅,教师“引导教学”为主,“包揽教学”为辅,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为临床实践诊疗打下坚实基础。课后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6]。泰勒模式是由“教育评价之父”——泰勒(R·W·Tyler) 于 20世纪 30年代提出的,它以教育目标为导向,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学生的行为目标,并根据这些行为目标编制课程、教材或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7]。学生评教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评价模式上深受泰勒模式即行为目标模式的影响[8]。

为检验和提高“参与式”教学方法效果,教师可进行课后测试或者随堂测试,这样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估算,又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还可促使学生巩固学习内容。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富有同情心,爱护关心患者,尊重患者[9]。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医术,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2.4 床旁参与实践诊疗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课程的内容与神经内科常见病联系紧密,增加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教学内容的实际感受,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内容复杂、繁多、难懂,但是课时紧张,这样的形势条件下,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课堂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实现。一是利用课后活动让学生观看床边教学查房的视频。二是开展活动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神经内科临床教学。这两种方式实施后的效果有一定差异,学生更倾心于到医院实地见习。当学生亲身接触到临床患者,开展一次床边教学后,便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因此,看似中规中矩的神经内科理论知识,如果课堂教学方法不同,设计理念不同,其收获也是截然不同。郭萍倩[10]认为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生为本,师生共同参与,领悟精髓,灵活运用。所以,“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教导学生对某一疾病的概括可能只有一句话,甚至只是一个字,都需要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反复推敲后,才能在学生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发挥它们的作用。

3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 “参与式”教学方法案例

以帕金森疾病为例,该病的学习本来比较简单,根据临床表现多数可以诊断。但我们考虑到以前的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后临床印象不深。因此,我们的做法如下。

(1)课程前,教师尽可能多围绕帕金森病进行提问,特别是在疾病细节以及疾病与社会的联系方面,如引入了“帕金森日”以及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历史名人,让学生们感觉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搜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等,激发学生“真刀真枪”地认识生活中帕金森病的兴趣。

(2)课程中,筛除简单的填鸭式教学内容,如病因和发病机制,将它们融入到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再设置一些典型病例,安排学生展示课前内容,在临床表现章节的学习中,可以让同学们对不同表现进行现场表演。在实践中寻找知识点,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3)课程后,通过团队的讨论汇报、个人的总结整理、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能够及时消化、解决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反思总结、对此次教学方法作出客观评价。

(4)在临床实践中,床边教学一名帕金森患者病例,通过现场教学,回顾理论知识。

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学生要克服消极情绪,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参与,碰到问题要多思考,决不能将自己游离于活跃的课堂大气氛之外,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协同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好组织、指导、引导的作用,必要环节要指导、讲解、点评,但不是“大包大揽”[11]。这样,学生的临床诊疗思路在无形中被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在不断调整完善。

4 结语

参与式教学法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为主要目的,在各类学科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2],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柳莲[13]提出参与式教学设计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改进病原生物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利于提高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与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课程后,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和临床诊疗思路等各方面,学生基本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亦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在临床实践应用能力方面更有了质的飞跃。但在具体实施的每一环节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需要继续完善,比如医学相关知识的整合问题:如何有效的整合神经系统相关的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影像学;关于课程衔接也是我们要深入考虑的问题;再有课前、课中、课后、见习的时间分配问题。由于医学生本身学业负担重,如果课前课后所花时间远大于所收获的知识,则学习效率反而降低了。由此可知,在漫漫学医路上,学医碎片时间管理现状优势占主导,被管理、被利用的期望值较高[14],重视碎片时间安排,可以明显增加碎片时间的利用率。因此,教学方法我们在不断探索,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在不断解决,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学习与总结,最终会形成一套真正适合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神经病教学方法疾病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越测越开心
你是“神经病”吗?